第4章 4、京師陷重圍

  當把許靈兒和那姑娘被送回軍營時,許儀后震驚得說不出一句話,無論如何他也不敢相信,文弱書生竟有這樣的能耐?竟然從敵營救出一個姑娘。


  此刻,為了打消父親的憂慮,許靈兒微笑著講道:「請爹爹不必擔心,這兩年,我在清源山下放牛時,曾跟少林武僧學過功夫,沒成想,今日居然派上了用場。」


  許儀后激動得熱淚盈眶,拉住兒子的雙手,不禁感慨萬千:「只要沒事就好、沒事就好。」


  「拜見許老伯父!」被救回的這個姑娘跪在地上哭訴:「奴家姓田,喚作榮兒,昨晚村莊遭倭寇洗劫,一家老小全都命喪倭寇的刀下……」


  「爹爹,就是我們今早路過的那座村莊。」


  「天可憐見!我們把村裡村外檢查一遍,數十口鄉親竟然全部遇難,倭寇真是喪盡天良,咱大明百姓和這些豺狼不共戴天!榮兒姑娘,你放心,胡守仁將軍正在村裡善後。」


  榮兒淚流滿面,嗚咽著講道:「奴家的親人全都沒了,如今,家也沒了……」


  「爹,你就認榮兒當乾女兒吧,我們把她帶進京城。」


  「張岳將軍是員虎將,不能因為我們而耽誤戰事。」許儀后忽然有了主意:「待我去見戚大人求個情,明日先帶榮兒回趟家鄉,祭奠那些被害的鄉親,再給她父母的墳上添把土、上炷香,才算認下這門乾親。」


  「許老先生考慮的很周到。」對於這個安排,戚印將軍點頭讚許:「若非許公子幫忙,接下來這場攻城戰,還不知得付出多大的代價!你隨我去見戚大帥,他一定能理解你的這份苦心。」


  就這樣,在戚印將軍的說服下,戚大帥答應了許儀后的請求。


  根據被抓倭寇的供詞,以及許靈兒提供的線索,是夜,戚繼光將軍召集眾將官召開軍事會議。


  次日,許家父子帶著榮兒走了,戚繼光將軍接到俞大猷、劉顯二位將軍傳來的軍情,海上已經布防已經就緒,請戚家軍近日開始攻城。


  彙集各方傳來的情報,戚繼光將軍重新制定作戰方案,全體將士做好大戰前的一切準備,混進衛城的斥候官越來越多,挑起倭寇之間的矛盾。


  這日清早,戚家軍在北門、西門各派數百人佯攻,大將胡守仁率領兩千多將士,率先從南門突破,激烈的攻城戰進行兩個多時辰,終於攻陷平海衛。


  倭寇在城裡內訌不止,他們援軍未到,等來的卻是戚家軍猛烈打擊,全都無心戀戰,企圖從海上逃跑,遭到俞、劉二位總兵的攔截,最後,只有十來個倭寇死保其少主權三郎,逃出水師的包圍,其餘人等全都浮屍海面。


  平海衛大捷,意味著粵閩境內的倭寇全部肅清,戚繼光和俞大猷、劉顯三位將軍會師於平海衛,許家父子剛一回來,就被邀請參加慶功宴。


  宴席之上,眾將官對許靈兒的功績大加讚賞,戚繼光將軍提議,由他們三位總兵聯合署名,給五軍都督府提督、總神機營、兼錦衣衛都指揮使朱希忠老王爺寫封薦書,表彰許靈兒的功績。


  儘管許儀后百般阻攔,表示兒子只是一介文弱書生,當不起什麼大用,還是留在身邊放心;但三位總兵最後還是寫下薦書,交給張岳。


  在衛城又住一晚,於次日清晨,張岳將軍請許家父子登上馬車,以戚繼光為首的眾將官把他們送出城外。


  經過半個多月的長途跋涉,張岳率衛隊來到京城。馬車駛過一座高大巍峨的城門,靈兒和榮兒偷著掀開帘子,只見門樓牌坊成群、大宅府邸遞次鱗比,一望無際的長街兩旁商鋪林立,小販的吆喝聲不絕於耳,喧囂繁華的京城,令人應接不暇……


  此時,許儀后卻是滿臉肅穆,心中暗自思量:流落海外多年的一介村夫,突然遇見這樣的好事,不免讓人疑慮重重,不知此番進京到底是福是禍……


  於是,他開始絮絮叨叨,叮囑兒子來到京師重地,言行舉止一定要格外謹慎;對於父親的諄諄教導,許靈兒一一點頭答應。


  衛隊把許家父子送到工部的驛館,只見工部侍郎、兼浙江巡按監察御史趙文華頭戴烏紗、腰扎玉帶,身著大紅官服,率眾官員正在門外迎接。


  張岳甩鐙離鞍下了馬,給趙文華拱手施禮。


  「末將張岳拜見趙大人,奉戚繼光將軍之命,護送許家父子來遲,還請恕罪。」


  只見趙文華面帶慍怒,似乎在責怪他們來晚了,隨意擺了擺手,不咸不淡地答道:「張將軍辛苦。」


  許家父子拜見趙文華,一行人被迎接進驛館,這裡已經安排好豐盛的宴席。


  席間,張岳本欲講述關於許靈兒的傳奇,卻被許儀后以那哀求的目光予以制止。於是,他把三位總兵的聯名薦書掏出來,就準備把它交給趙文華,轉交成國公朱希忠老王爺。


  許儀后見狀,一把奪過這封薦書,急忙撕個粉碎,讓張岳頓時目瞪口呆。


  這時,只聽許儀后頗顯自卑地講道:「請趙大人、張將軍見諒,像我這樣的鄉野村夫,根本就配不上『神醫』的稱號,民間那些傳聞及致謝之詞,多是以訛傳訛,決不可輕信,小老兒能否有資格進宮當御醫?恐怕還得經過一番考量。」


  趙文華點點頭,他也以為這所謂「薦書」,是患者給許儀后寫的感謝信,其實,他對許儀后很多離奇經歷,早已耳熟能詳。


  「那些讚美之言,不看也罷,許神醫能進宮做御醫,諸位,你們可知得益於何人所薦?」


  朝廷內閣發文半年多來,在大江南北尋找所謂「神醫」,最終卻是這個名不見經傳的許儀后,讓人匪夷所思。張岳也想知道,這推薦人到底是誰?


  於是,趙文華岔開話題,對許儀后開始一番盤問:

  「請問閣下可是江西吉安縣桐坪鄉人氏?」


  「正是。」


  「呵呵,閣下與當朝內閣首輔嚴大人是同鄉。再請問閣下,是否自幼習岐黃之術?又專擅眼疾?」


  「正是。」


  「早年間,閣下曾在浙閩沿海一帶行醫,卻被倭寇綁架到日本九州,曾到過秦始皇派徐福所尋找的福地,有幸得神仙所指點,能配製仙藥,甚至能讓人起死回生?」


  「啟稟趙大人,這可真是以訛傳訛,延緩病人的壽命還有可能,但起死回生卻是無稽之談。」


  「老先生很誠實,本官深感欣慰。呵呵,若是遇到那些口出狂言之徒,進得宮去,早晚也會惹出彌天大禍,好!本官再敬你一杯。」


  許儀后頓時嚇出一身冷汗,打著哆嗦和趙文華碰杯。


  「承蒙趙大人的錯愛,能進宮侍奉當今萬歲爺,實乃小老兒的福分!不過,在下乃鄉野之夫,誠惶誠恐,實在不敢和前太醫院院判李時珍大人相比,將來能給大內御醫打個下手,也就心滿意足了。」


  「許神醫過謙了,不管你的醫術是不是神仙所賜,只要能治好病,那就是能耐。招你進宮當官,乃是當朝首輔嚴閣老,在當今聖上面前極力舉薦的結果,你就不要推託了,若是讓閣下打下手,那麼,你讓閣老大人的面子往哪擱?」


  聽說是嚴嵩舉薦自己,許儀后倒吸一口冷氣。


  「只怕小老兒在鄉下散漫慣了,將來誤了宮中的大事,會連累了閣老大人。」


  「呵呵,誠如先生所言,現在就讓你進宮,尚為時過早,閣下還得經歷一番考核。不知閣下知不知道,你的同鄉、人稱小閣老的工部侍郎嚴世蕃大人,其眼疾已有多年,各地名醫都曾給他醫治過,至今未能好轉,你若不負閣老大人一片苦心,醫治好小閣老的眼疾,便是報答嚴閣老的舉薦之恩。」


  張岳將軍聽出了貓膩,心中暗想,怪不得朝廷內閣如此大張旗鼓,跑遍大江南北,尋找得海上神仙真傳的名醫進京,忍不住感嘆道:「五官不正,不得入閣。末將聽說,小閣老因這眼疾可吃了大虧。」


  趙文華聞聽,對張岳怒目而視,他知道,嚴世蕃在民間口碑極為不佳,轉過頭來,和顏悅色地勸道:「許老先生,貴公子也是一介書生,若能醫治好小閣老的眼疾,公子將來參加科舉,金榜題名包在本官身上,有你在宮中侍奉皇上,公子在朝為官,有同鄉嚴閣老的眷顧,必能步入文淵閣大學士之列。」


  此刻,許儀后已經明白其中的奧秘,想趁著張岳將軍還在場,儘早打退堂鼓。


  「恐怕我這鄉野村夫沒這能耐,小老兒本無高攀同鄉閣老大人之心,我兒更無科舉為官之意,願隨張岳將軍回戚家軍大營,為疆場出生入死的將士盡點微薄之力,還請趙大人多多諒解。」


  發現他們起了疑心,趙文華豈能善罷甘休?頓時把臉拉下來,看這頓飯吃的也差不多了,起身喊道:「來人吶,快給許老先生洗塵,稍事歇息,送往小閣老大人的府上。」


  對於許家父子的命運,張岳忽然有種不祥的預感,起身抱拳講道:「趙大人,民間之言,多是以訛傳訛,末將在沿海各省抗倭多年,從未聽說過許儀后之名,更無人見證過他能醫好眼疾,既然他不願為官,還是讓末將把他們帶回軍營效力吧。」


  「張將軍,許老先生能否醫治眼疾,我們心中自然有數,無需你來操心!本官知道你們打了場大勝仗,可如今江浙的倭寇還沒肅清,本想留將軍在京城多住幾日,可又不敢耽誤前線的戰事,戚繼光將軍馬上就要移師杭州灣,正是用人之際,你還是趕緊回去吧。」


  忽聽趙文華下了逐客令,讓張岳頗為惱火,卻不能因此和這位趙大人翻臉,只好叮囑許靈兒。


  「公子,哥哥我該走了,一定要照顧好你父親,將來有什麼為難之處,就到戚家軍大營來找我們。」


  許靈兒故意裝作一副可憐相,頗顯委屈地答道:「小弟本欲參加來年鄉試,考個秀才,可這來到京城藏龍卧虎之地,恐怕沒希望了,將來要是在京城混不下去,小弟就去投奔哥哥吃糧當兵,還望哥哥莫要嫌棄。」


  趙文華看著他那副文弱樣兒,心中暗想:就你這副身子骨,還想吃糧當兵?


  「趙大人,若是讓草民來給小閣老大人醫治眼疾,怕真沒有這樣的能耐,勉為其難,只會耽誤小閣老……」


  沒等許儀后把話講完,趙文華勸道:「俗話說,親不親、故鄉人。嚴閣老若非看在同鄉的份上,哪會推薦你進宮為官?既來之、則安之,至於許公子將來參加科舉之事,包在本官和小閣老身上,還望老先生能妙手回春,儘快醫治好小閣老的眼疾。」


  多說無益,大家也就不再爭辯,宴罷,趙文華趕緊打發走張岳,親自把許家父子送進嚴世蕃的府邸。


  經過一道道高牆,他們把許家父子安置在後花園,面對凶神惡煞般的家丁,許儀後知道這回插翅難逃,心中暗想,寧死不能屈從奸黨,可又怕連累人家無辜的榮兒姑娘。


  讓他頗為欣慰的是,兒子竟然深藏不露,便將逃出嚴府的希望,寄托在了兒子身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