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盛唐梟雄> 第一章皇帝的恩典!

第一章皇帝的恩典!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小半年過去了!


  在這小半年當中,大唐帝國共計發生了三件大事!


  二月,左相-牛仙客病逝家中,相位空懸。


  當今天子下旨,由宗室出身的李適之接任左相之位,兼任吏部尚書、上柱國、封渭源縣開國公。


  李適之精明強幹、確有宰相之才,可是與右相—李林甫極為不睦,兩人互相看對方不順眼,一時間,朝廷上出現了雙相爭權、勢同水火的局麵!

  ……


  三月,皇十八子壽王—李瑁之妃楊玉環,為了給已故多年的竇太後祈求冥福,甘願出家修行,道號:太真。


  一個大美人,放著好好的王妃不做,幹嘛出家當女道士呢?


  答案很多人都知道,可是沒有一個人敢說出來。


  ……


  四月,吐蕃集結十萬重兵、駐紮在隴右要塞—石堡城中,大有進犯河西走廊之意,消息傳到長安城中,朝野為之震動!


  ……


  興慶宮—位於長安城東部的興慶坊內,原係當今天子—李隆基登基之前的藩邸,後來擴建成了龐大的宮殿群,並正式成為天子聽政之所,凡改元、科舉、大赦等重大典禮均在此處舉行!


  興慶宮—勤政務本樓中,李隆基高踞龍榻、手執禦筆,正在聚精會神的批閱著奏折,已經整整兩個時辰了。


  自從二十七歲登臨大寶,至今已有三十一年。


  三十一年以來,自己日夜操勞、勵精圖治,不敢有一絲一毫的鬆懈,再加上姚崇、宋璟、張九齡等一幫賢臣的輔佐,終於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局麵:府庫充盈、商業繁榮、文化昌盛……全國人口多達八百多萬戶、男女老幼共計七千多萬人,全國耕地麵積八百五十萬頃、倉廩存糧一千兩百萬石!

  “朕治理下的大唐、可謂是如日中天,朕創立的豐功偉績、雖不敢與太宗皇帝相媲美,卻遠勝其他曆代君主多矣,國勢強盛如此,朕是不是可以歇一歇了呢?”畢竟是五十八歲的人了,李隆基的精神、體力皆大不如前,又連著批閱了兩個時辰的奏折,不禁感覺有些疲憊了。


  於是放下禦筆、微閉雙目,背靠龍榻休息起來,還輕輕的打起了小呼嚕。


  那知剛休息一小會兒,一道人影悄悄來到了龍榻旁邊,懷中還抱著厚厚的一摞奏折,來人把奏折放下,拿過一條明黃色的毯子、輕輕蓋在了李隆基身上,而後侍立一側!

  大唐開國以來,宮廷政變此起彼伏,好幾位皇帝、準皇帝都死的不明不白。


  因此上,在皇帝休息之時靠近、並且悄悄的觸碰龍體,乃是皇宮中一大忌諱,稍有不慎,就會落一個‘意圖行刺’的罪名……而行刺君王者、按律當千刀萬剮、誅滅九族!

  而在偌大皇宮當中,敢於觸犯這個忌諱、且能平安無事者,除了後宮幾位得寵的妃子,那就隻剩下一個人了——高力士!


  全稱是:右監門衛將軍-渤海郡公-皇宮太監總管-高力士,當今天子李隆基數十年來最信任的心腹人,且沒有之一!


  片刻之後,李隆基蘇醒了過來,立刻看到了新送來的奏折:“力士啊,又是那裏送來的?”


  “回稟聖上,是隴右送來的軍報!”


  “哦,速速拿來!”


  軍情如火、不容懈怠,李隆基立刻振作精神,拿過奏折來仔細觀看,神色立刻凝重了起來。


  軍報上寫著:吐蕃大軍駐紮石堡城之後,一麵鞏固城牆,大量的囤積糧草、軍械;一麵派遣遊騎兵潛入大唐境內、刺探防務虛實;又派出使者頻頻聯絡黨項、吐穀渾、突厥各部落……入侵之心,已經是昭然若揭了。


  看過軍報之後,李隆基不禁想起一件事,大半年之前,小齊國公—崔宗之曾經上過一道奏折,認為吐蕃人入侵在際,建議朝廷增加隴右方麵的兵力,以防不測……而他的根據則是一種青稞酒。


  自己和十幾位重臣專門討論過此事,可重臣們都認為,大唐和吐蕃已經二十餘年沒有發生大戰了,隴右一帶又平靜如常,入侵之說、純屬杞人憂天。


  如今看來,還是崔宗之有先見之明啊!


  “力士,速傳崔駙馬前來覲見,朕要與他商議一下邊防之事!”


  “老奴遵旨!”


  天子召見,如降神諭,有時間要來,沒時間也要來,那怕你正在洞房花燭、親親我我呢,也得立刻穿上衣服過來見駕。


  片刻之後,崔宗之氣喘籲籲的來到了勤政務本樓中,並按照臣子覲見皇帝的規矩,行了三跪九叩大禮:“臣崔宗之參見聖上,並恭祝聖上龍體安康、萬年無期!”


  “貓奴,免禮吧、賜座!”


  “臣多謝聖上!”


  李隆基和崔宗之不僅是君臣,還是翁婿關係,因此前者一直稱呼後者的小名,以示親近之意。


  “貓奴,還是你有先見之明啊,隴右送來了軍報,吐蕃人即將大舉入侵了,真是一群狼子野心的家夥……朕不解的是,你是如何在大半年前就預知此事的呢?”


  “多謝聖上誇獎,然而臣之智力有限,安敢說什麽先見之明,至於吐蕃人即將大舉入侵之事,其實是臣的一位好友預測的。”


  “哦,你的好友?”


  “不錯,臣的這位好友名叫:李昭,今年一十六歲,乃是一名閑散宗室子弟,按照宗室輩分來說,還是聖上的子侄輩呢,現居住在武安縣—潛龍崗中,此人天資聰慧、博學多才,堪稱是一位少年俊傑!”


  ……


  崔宗之把大半年前,自己前往武安縣遊玩,與李昭結識的經過敘述了一遍,其中頗多稱讚之語。


  還有那三條針對吐蕃人的妙計,也一字不差的講了出來。


  “好、好、好,想不到我大唐宗室子弟當中,竟出了這樣一位少年俊傑!”李隆基連說了三個好字,眉宇間的愁雲也消散了大半,三條計策太妙了,若是依法實施的話,足以束縛住吐蕃人的手腳一段時間,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這樣大唐方麵就能調兵遣將、從容應對了。


  獻計者,有功。


  有功者,自當重賞,可是賞賜點什麽好呢?

  有了。


  “這個李昭很聰明,竟然從一碗青稞酒中、就預測出了吐蕃人即將入侵之事,實屬可造之材,朕準備讓他進國子監好好深造一番,以後參加科舉,入仕朝廷如何?”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華夏曆朝曆代都對教學問題非常重視,兩漢設有太學、魏晉有國子學……隋朝時期又有國子寺,都是專門用來培養高級人才的。


  唐承隋製,同樣在長安城內設有國子寺,後又改稱為‘國子監’,是為大唐帝國的最高學府,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尤其是中宗、睿宗以來,每一屆的新科進士們,十之七八出自國子監。


  不客氣的說,隻要進入了國子監,就等於一隻腳邁入了仕途,頓時身價百倍,對李昭來說也算是重賞了。


  順便補充一句:從前隋創立科舉到現在,不過一百多年時間,科舉製度還很不完善,每次錄取的新科進士人數也十分有限,一次不過三四十人罷了。


  而大唐朝的各級官員當中,科舉製出身者隻有十之一二。


  “聖上且慢下旨,臣的這位好友天資極高、又善於任事,並非尋章摘句之書生,朝廷若是要用他,還是直接讓他參加吏部的賢才選拔就是了……國子監,則萬萬去不得!”雖然認識的時間不太長,可崔宗之對李昭知之甚深,表麵看著謙遜有禮、人畜無害,骨子裏卻有一股子難言的野性。


  喜歡不由,不受拘束,如果讓他進國子監讀書,這家夥肯定裝病不肯來的,那怕朝廷下令也沒用。


  既然如此,不如直接讓他出來當官,為國家做一些實事。


  如今的大唐朝,一個人要想當官,科舉製之外,還有一個辦法就是舉薦製。


  所謂‘舉薦製’,有點類似於兩漢時期的‘孝廉製’,就是由一些社會名人,或者品級較高的官員,向朝廷舉薦才德兼備的俊傑之士。


  國家再把這些俊傑集中起來,由吏部進行一番考試,擇其成績優異者授予官職。


  有時候,皇帝還會親自考察這些舉薦上來的人才。


  比如說貞觀五年,唐太宗-李世民令臣子們每人寫一篇關於時政的奏章,其中右武衛將軍—常何是武將出身,不會舞文弄墨,愁的頭發大把大把的往下掉。


  門客—馬周看他著急,於是就替他寫了一篇精彩的時政奏章交了上去,太宗皇帝看過大喜。


  不過太宗皇帝知道,常何肚子裏一點墨水也沒有,於是便問奏章是誰代寫的?


  常何便交代了出來,並向皇帝大力舉薦馬周,李世民見了馬周一麵,發現這是一個難得的人才,立刻讓他在門下省當了大官,可謂是一步登天!

  ……


  上麵說了,如今大唐各級官員裏麵,科舉製出身者隻有十之一二,其餘的八九成都是舉薦製出身,這才是大唐官場的主流呢!

  “參加吏部的賢才考試……這個李昭才十六歲,縱然有些詭異之才,現在出仕未免太早了吧?”


  “回稟聖上,有誌不在年高,無誌空活百歲,真正的天縱奇才是不能以年齡相論的,甘羅、霍去病就是最好的例子。”


  崔宗之列舉了兩個人物,其中甘羅是戰國時期的,十二歲當了秦國的上卿。


  霍去病是西漢時人,十七歲任驃姚校尉,帶領八百輕騎奔襲數百裏,斬殺匈奴大單於祖父、相國、當戶共計兩千餘人,十九歲任驃騎將軍,率軍打通了河西走廊、殲敵四萬餘人,二十二歲封大司馬,參與漠北決戰,北進兩千餘裏,殲敵七萬餘人,封狼居胥,名垂青史!


  而在崔宗之看來,李昭以後的成就絕不在霍去病之下,甚至更勝一籌!

  “好吧,下個月初十,吏部正好要舉行一場選賢考試,讓李昭前來參加吧,朕也想看一看,此子是有真才實學,還是隻會誇誇其談。”略加沉思,李隆基點頭同意了。


  很快的,一份入學文書從吏部衙門發出,由驛卒們背負著、快馬加鞭直奔武安縣而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