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科幻靈異>蘭若蟬聲> 第六十九章 秦皇嫡儲二子辨 魏王安坐五路平(中)

第六十九章 秦皇嫡儲二子辨 魏王安坐五路平(中)

  李賜皺了皺眉頭,兩片嘴唇上曲,擺出一副苦瓜模樣,砸吧著嘴道,

  “魏王臧否古今一向嚴謹。


  今日隻憑名字去臆測史書之無,這有些不大妥當吧?”


  魏王轉頭瞟了李賜一眼,

  “你想聽邏輯嚴謹的釋詁?”


  “當得如是。


  東漢大儒王允,文中曾稱太子扶蘇。


  子師釋詁乃是經學正義,其《論衡》篇下爭傳。


  焦贛作《易林》亦從如是。


  料來二子必然有所考校,不會亂嫡庶之常的。


  難道魏王有論高過王子師,焦延壽乎?”


  魏王撇著嘴點了點頭,心裏定是在嘀咕著:自求多福吧您呐!


  可是他嘴上卻喊道,


  “聖兒何在?”


  慶雲這才循聲望見躲在角落裏的祖瑩。


  一來他身材尚,二來縮在末座,不用心去找,還真是注意不到。


  這滿屋子高官鴻儒,“聖兒”雖然盛名在外,但畢竟隻是江湖諢號,

  在這論資排輩的正式筵席上,他便隻能敬陪末座了。


  魏王請祖瑩來虎牢,其實是計劃好了將元恪接來,特地為二皇子找了個陪讀。


  此時魏王有意殺殺李賜的威風,故意先拋出一個漏洞百出的法,待賜真人入彀,便祭出了祖瑩這張王牌。


  聖兒起身應到,氣定神閑,魏王麵上更是得意,


  “方才賜真人所,聖童是否認同啊?”


  祖瑩這時雖然站起了身子,但坐得太遠,人又太矮,生怕魏王和李賜看不到,於是便大步踱到餐席正中,振袖正容,端著一副人鬼大的模樣,傲然答道,


  “回陛下,賜真人。


  稱扶蘇為太子實無可憑,


  秦王將死未立太子,乃有換書易君之典故。


  關於換書易君一事,《史記》蓋不可信,原因有二。


  其一,秦之官史付於一炬,因此連後宮子嗣的名錄都未曾留下。


  但是對於換書易君一事卻記得非常詳細,


  包括趙高尋李斯秘議的內容,以及扶蘇自殺前蒙恬勸阻他的對白都被全盤記錄。


  這樣的密議記錄在正史中是非常罕見的,

  直到趙高,李斯,蒙恬等人死,下仍蒙在鼓裏。


  那麽史官又是如何能夠打聽到這些絕密對話內容的呢?


  其二,秦亡於書生陳涉,這個人很會編故事。


  什麽在魚肚子裏藏讖詞,編歌謠,裝神弄鬼騙人起事的這些手段都是他發明的。


  他在起義之初就借用了扶蘇,項燕的名義。


  秦王本當立扶蘇的故事,便是陳王傳出來的。


  有漢一代追認陳王功德,自然也大力褒嘉扶蘇,以至於出現太子扶蘇的錯誤稱謂。


  《史記》乃漢代著史,對於易書之事,因為秦代官史殘缺,太史公怕是大量參考了陳王起義時杜撰的橋段,所以才能補出那麽多私密場合的對白。


  事實上扶蘇不可能是嫡子。


  始皇九年秦王冠禮,就算秦王當年大婚,加緊生養,嫡子最早也要始皇十年才能出生。


  可是始皇二十七年,公子扶蘇便已入伍。


  除非扶蘇公子賦異稟,否則他應出生於秦王冠禮前,就不可能是嫡子。


  此外,秦始皇生了二十餘子,為何遲遲不立太子,而要等到胡亥出生?

  很可能是正妻久不生養,胡亥的哥哥均非嫡出,否則太子之位不會空懸這麽久。


  最後,秦始皇特意聘請趙高為胡亥的老師。


  趙高乃是秦國三大儒之一,


  李斯作《倉頡》,趙高作《爰曆》,胡毋敬作《博學》,

  這三套書是秦代官立學術。


  其中李斯所著偏文章,胡毌敬所著偏雜學,


  唯趙高所著《爰曆》上古史,為政學正義。


  始皇帝為什麽替胡亥請這樣的老師,為什麽沒聽給其他王子延請同樣分量的老師,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


  陳王起事揚扶蘇而貶胡亥,趙高佐胡亥,因此也被陳王才子用作了故事的反派主角。


  於是像‘指鹿為馬’這樣隻有《莊子》,《列子》中才會出現的奇葩故事就這樣被堂而皇之的寫入了正史。


  綜上所述,扶蘇非嫡,胡亥之立未必不合規儀。”


  祖瑩少年,胸無城府,侃侃而談,他自己是覺得非常過癮。


  可是李賜卻聽得臉紅一陣,白一陣。


  他有意提起扶蘇胡亥之事,無非是想逼元宏給一個法或者決斷,最好把事情搞搞大,把馮太後拉進來一起談。


  元恂立為儲君已經不太可能,但至少還有可能送元恂一個綠巨人,以太孫身份立儲。


  他已經追逐這個綠巨人的遊戲大半輩子了,多少還是有些執念的。


  可是眼下被祖瑩這麽誤打誤撞一攪和,自己可就真不知道該如何開口了,以後可能他便也再找不到這樣的機會開口。


  李賜咕隆吞了一口苦酒,搖頭歎息道,

  “哎,真是一代新人換舊人啊。


  人才,果然是人才。


  這聖兒的諢號,的確不是浪得虛名。”


  元宏捧杯大笑,


  “的確是一代新人換舊人啊,

  你看這位慶少俠,是而今檀宗代理檀君。


  一身劍術已登堂入室,處事為人更是智計百出滴水不漏。


  見過這一代人的全新麵貌,朕已決定對往事既往不咎。


  我大魏,也應該有一片嶄新氣象了。”


  這句話就是元宏給李賜的最後交待。


  而今已經變,不要老拿馮太後那輩人的承諾來事了,


  大魏如今隻有一個魏王,要遵守新的規矩。


  得了慶雲,祖瑩兩名少年的幫襯,魏王這一仗,勝得是酣暢淋漓,酒也喝得是酣暢淋漓。


  入夜十分,一騎飛馬回報,陸希道已經成功拜見高颺。


  高颺閱信後大笑三聲,然後便去校場點兵,似乎還是在做長途行軍得準備。


  魏王急招任城王,陽平王,龍王,李衝,李彪,楊家將閉門秘議。


  “穆泰,源懷,吐京胡,長孫道,高颺,

  他們的訴求各不相同,很難真正擰成一股繩。


  我們該嚇唬的嚇唬,該安撫的安撫,該痛擊的就迎頭痛擊。


  雖然朕親臨虎牢,但朕的目標是,五番異動都在當地就地解決,不能讓一路亂軍逼近洛陽。


  朕之所有隻留了楊將軍的兵馬護駕,就是根本沒想過要在洛陽打這一仗。


  隻要他們沒有真正引兵上洛,該談的都還可以談。


  但是一旦有人不開眼闖入了洛陽範圍,

  無論是誰,必讓他有來無回!”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