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烽火歲月
二十四章
令張樹達吃驚的是,他費盡心思主持的皖西機械有限公司的一係列的改革,帶來的隻是短暫的繁榮。隱藏在內部的矛盾漸漸顯露出來,成為企業發展的絆腳石,使得企業又一次陷入了萎靡不振的怪圈。說起這怪圈當然得從皖西輕機廠的創業發家史說起。皖西縣是革命老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為國家的獨立和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皖西輕機廠則是伴隨著那些歲月成長起來的,可以說承載著一個時代的記憶,是皖西縣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那還得從王烈的爺爺說起。在解放前的三四十年代這個位於大別山深處的剛剛成立的小縣城,隻是一個隻有三四百米長的小集市,隻有幾家商號和兩家客棧。王烈的爺爺名叫王東林,和其父親在街上經營著一間鐵匠鋪,名為“王記鐵匠鋪”。他們的技藝世代相傳。凡是他們鍛造的鐮刀鋤頭一類的家具因為式樣好看,火候把握得到位,極其鋒利且耐用。有經驗的農民都知道,這火候把握得不好質量便大打折扣,就是通常所說的淬火。火大了刀口脆,容易開裂,火小了容易卷曲不能使用。因此,王東林父子在十裏八鄉有著響當當的名聲。然而,在那個山河破碎的年代國將不國,小家何以保全?抗日戰爭的中後期一支日本隊伍進駐到這個偏僻的小集鎮。從此,山區平靜的日子被打破,日本鬼子在山村裏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集市僅有繁華蕩然無存。日本鬼子遭到遊擊隊的騷擾,戰鬥中槍支少不了損耗,因為他們遠離師部,槍支得不到正常的維修保養。於是乎,他們便讓偽軍去抓能工巧匠成立所謂軍械所。王東林父子因為有精湛的鐵匠技藝,偽軍自然不會放過。王東林父子見過日軍在山村裏的暴行,如何肯為他們賣命?為了活命又無可奈何。修槍和鐵匠本來沒有多大的關係,隻是他們的爐子派上了用場。有的槍沒有了刺刀,偽軍讓他們打一個,有的槍栓懷了,父子倆也能依樣畫葫蘆給打出來。父子倆本來聰明好學,很快把修理槍械的活兒學了個八九不離十。日軍中隊長看了他們修理的槍以後是大加讚賞。王東林父子知道,日本人是拿著自己修理槍去殺自己的同胞的。聽說兩天前鄰村的張大爺就是死於日本人手下,這讓父子倆心裏很是不安。該怎樣才能讓日本鬼子對同胞不會造成傷害呢?父子倆苦苦思索著又別無良策。一日,父親靈機一動,何不在這些槍支上做些文章?。因此,他把槍栓等部件打得比較粗糙,讓日軍使用起來不再那麽靈活,甚至出現了卡殼的現象。日軍隊長得知這一情況後大為惱火,把父親打得死去活來。為了苟延生命,父子倆不得不強忍傷痛去工作。
一日深夜,遊擊隊的劉伢子找到父親。他是遊擊隊派來的,遊擊隊迫切希望得到日軍的情報。在得知王東林父子在為日軍服役時,便覺得機會難得,便派了地下交通員劉伢子找到王東林父子。父子倆聽了交通員的陳述後心裏豁然開朗,想到自己為日本鬼子幹活背上了漢奸的罵名,如今自己這一特殊身份還能派上用場,為遊擊隊服務。於是,他們利用自己在日軍中的便利將自己看到的關於日軍的情報都報告了遊擊隊。沒多久,遊擊隊打了幾個漂亮的伏擊戰,大大地挫折了日軍的傲氣。隨著戰爭的急轉直下,明顯地對日軍不利,他們已經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此乃兵家之大忌。日軍聯隊長很快看清這一形勢,決定戰略撤退向總部靠攏。而遊擊隊也在積極地組織隊伍,決定把日軍消滅在大別山裏。王東林父子得知日軍要提前行動,心中大驚,這下遊擊隊的計劃就會落空。父子倆悄悄商量了一下,決定把這一重要情報送出去。可鎮子附近崗樓林立,想出去並不容易。他們是本地居民,對地形比較熟悉,父子倆瞅準一個死角趁著月色向鎮子外摸去。剛到崗樓下,王東林突然踩了一塊石頭,“咕咚”地響了一下,忽聽得崗樓上的日軍頓時哇哇大叫,開槍朝這邊射擊。
“哎喲。”父親輕聲叫了起來。
“父親,你怎麽啦?我背你走。”王東林急切地問。
“我中彈了,別管我。兒子,你快走吧,再不走就來不及了。”
隻見崗樓裏的日軍揮舞著火把奔了過來,王東林看著情況緊急,隻好丟下父親跑了出去。遊擊隊根據王東林提供的情報,很快殲滅了日軍。戰鬥結束後,王東林找到了父親的屍體,並把他安葬在附近的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