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王朝歌的奇幻之旅> 第二五八章 真心即為善

第二五八章 真心即為善

  不論身處何種文化背景與社會地位,人與人相處講究的就是一個“真”字。


  真心,一顆真誠待人的心,勝過那萬千財富。


  真話,實心實意的真話,會讓人如沐春風。


  真情,情深意切的真性情,會融化似鐵的堅冰。


  在一個“真”字麵前,什麽都是微不足道的。


  而憑借自己的真,你就是最無往不利的人,也是最得人心之人。


  這就如同看似柔弱的水一般,因是真實的存在,利萬物而不爭,力量反而是最強大的。


  孔子曰,“智者樂水”,智慧的人當如水般靈活,含而不露,清而為泉。


  動則為溪,為瀑,為江河;靜則為泉,為潭,為湖海。


  《道德經》中有雲,“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道家的老子所說的這段話的意思是,真正的善應該像水一樣,既能夠有利萬物,而又不爭利益。


  而且,行善事時要像水一樣,願意呆在所有人都不願意去的低窪之地,換做人世間的話,就是要時時深入社會底層。


  唯有在這裏,才會有最需要幫助的人。


  那些大家都想去或想待的好地方,富足的地方,高處的地方,就不要去了。


  因為,那裏的人相對來說都比較富足安逸,很少有需要幫助的人。


  老子是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的。


  老子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


  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


  因為與無為的“道”能夠相應,一切有為之法才會漸入佳境,轉為“上善”。


  故幾於道,擁有這樣的品德就和“道”相差無幾了,或者說與“道”很容易相吻合。


  這種“善”表現在,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這裏的“善”都是“恰如其分”的意思。


  人最怕的是什麽?

  其實既不是怕窮,也不是怕苦,而是怕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高不成低不就。


  孔子說“三十而立”,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立,如果你找不到,或者找錯了,那怎麽“立”呢?


  所以三十而立,並不是說要成家立業,而是要找到自己最合適的位置,即“居善地”。


  那麽,“善地”究竟在哪裏呢?

  其實,“善地”就在諸位的心裏,對於得道之人來說,“善地”乃是“行善之地”的意思,哪裏能夠利益眾生、哪裏能夠做善事,就是善地,其它都是不善之地。


  所以,佛國淨土的菩薩們才會往娑婆世界裏去。


  難道,佛國淨土不是善地嗎?


  對於想救度眾生的菩薩們來講,娑婆世界才是善地。


  有道之人就要這樣來選擇自己的位置,才算“居善地”了。


  那“心善淵”又是什麽意思呢?


  淵,意指回旋的水,引申指深潭、深水,又引申指深、深厚。


  深不可見的水為淵,換做是人心的話,即心思縝密,深不可測。


  所以,老子說要“心善淵”,利益眾生的心要像深淵一樣,能容納一切眾生,而且利益到底。


  “與善仁”,與是“相與”,就是“交往”的意思。


  老子教我們與眾生的相處之道,和一切有緣眾生交往的時候,要以真實地利益眾生為“仁”,而不拘泥於形式和虛情。


  “言善信”,信是誠信。


  不要說假話、空話、大話,或者毫無意義的話,這叫“言善信”,以可信的真話為善。


  “政善治”,政一般是指治理國家的事務,也叫政治,而老子在政治的中間加了一個“善”字,意為政治以善為念。


  “事善能”,事是做事情,能是能力,做任何事都要恰到好處,不一定要求完美,要因地製宜,隨機應變,這就是“善”。


  “動善時”,時是時機,動是變化,也就是“易”,《易經》是專門研究變動的,包括變動的時機和規律,如果順時而動就是“善”,是恰到好處,時機不到而動就不是“善”了。


  那這樣的“善”,如何才能做到呢?

  老子點破了天機,即“夫唯不爭,故無尤”。


  隻要不爭,就可以做到無尤,爭就是比較、競爭的意思,尤是特別、過分的意思。


  不爭,並不是懦弱,而是“善”之根本,是智慧的表現。


  中國文化是最講忍讓、退讓的,所以曆史也最久遠,而其它的人類文明,過於剛強,反而易折,不可能像中國一樣,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曆史。


  因為,唯有不爭,才能讓萬物完全隨緣而動,絲毫不違背因果,世間難道還有比不違背因果更“善”的嗎?

  這樣一來,才能做到“無尤”,就是不過分,而恰如其分,這就是“上善”。


  《道德經》中記載下了老子對於“善”的心得體會,即“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意思是,我有三件法寶在手裏執守,而且想盡辦法去保護好它。


  第一件叫做仁慈,第二件叫做節儉,第三件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麵。


  有了仁慈,為天下蒼生計,沒有什麽可以畏懼的,所以能勇武,戰勝一切困難。


  有了節儉,就不會驕奢淫逸,所以能大方的對待眾人。


  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先,所以才能成為天地間萬物的首長。


  現在,如果丟棄了仁慈而追求勇武;丟棄了節儉而追求大方;舍棄退讓而求爭先,結果就是走向死亡。


  仁愛,用來征戰,就能夠勝利,用來守衛就能鞏固。


  天要援助誰,就用仁慈來保護他。


  這裏講出了老子心中的“道”,是有三條的原則(即三寶),就是,“慈”,即仁慈的愛心;“儉”,即含蓄,不奢侈,不肆為;“不敢為天下先”,是謙讓、不爭。


  結合先前的老子關於“善”的定義,我們可以連起來理解“道”與“善”的關係。


  “慈”就是利萬物,要以民為本。


  “儉”就是不爭,不爭什麽呢?就是不爭地位、權利和名聲,淡泊名利。


  “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處眾人之所惡,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候出現,急人之所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