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借道桓國
封城的三萬涼軍,在亂戰之中,被殺的最起碼有一萬多,其他的,要麽被打散了,要麽不知躲到了哪裏。
最後的數千殘兵,也隨著唐越從北門撤離。
秦軍這邊,彭雙亦率領千餘騎兵追擊了一段,可一國上將,不是那麽好殺的。
一夜激戰,至明,秦軍全麵占領封城。
此時,亂戰過後,各處街道巷子,都是屍體和血跡,一片慘烈的痕跡。
如此模樣,普通百姓哪裏敢出門,全城一片死寂。
秦軍將士開始打掃戰場。
蕭遠站在主街道,靜靜的看著這一幕。
不多時,徐榮尋了過來,跪地抱拳道:“大王。”
“免禮。”
等其起身之後,蕭遠也看了他一眼,道:“此戰,攻取封城,將軍當居首功,聽令,自今日起,本王授任你為平寇將軍,麾下部眾,皆以戰功論賞。”
聽到這話,徐榮頓時喜形於色,不由再次跪地,激動的道:“謝大王隆恩!”
“好了,你且去處理戰後事宜吧,記著,你已是我秦軍將領,今後,再敢縱容部下,休怪本王不念你戰功!”蕭遠又道,賞罰分明。
這一個棍棒,一個蜜棗,徐榮今後哪裏還敢,聞言當即震聲:“是!請大王放心!末將一定謹遵教誨!”
平寇將軍,可以是雜號,但軍銜,卻同偏將,亦是正規軍將領。
現在的徐榮,是可以被稱之為將軍的。
以他從前的身份,一個山匪頭目,能和一個將軍相比嗎?
徐榮這個人,求功心態明顯,他也毫不避諱自己想出人頭地的想法,同樣的,他也有很多自己的心思,與其他秦軍將領大大不同。
打掃戰場之後,將城內清理幹淨,接下來,蕭遠又令人貼出了安民告示。
不過經此全城惡鬥,數日之內,百姓肯定是不敢出門的。
另一邊,唐越帶領殘部,先是去了下一座城池,不過卻並未在這裏久留,而是很快回了幽州主力方麵。
三日後,幽州城內,議事大廳。
涼王並不在這裏,因國內政務問題,已經回都了,戰事全權由薛武負責。
眼下,兩側站著各部將領,中間站著垂頭喪氣的唐越。
薛武位於帥位,臉色不出的陰沉。
情況已經匯報了,見他半不話,唐越不由動了動嘴角:“薛帥,是我無能,誤中了秦王的奸計!”
若論軍銜和爵位,唐越是不低於薛武的,隻是後者身為統帥,戰時,當然對其是有指揮權的。
聽他這麽,亦是冷冷道:“讓你守封城之時,本帥是怎麽的?讓你一切從事,務必謹慎!既知秦王奸詐,又如何會上當!”
唐越悶聲道:“當時,若非許虎趕到,我差點就殺了秦王!這出來,令人難以相信!”
跟他同去的文官也連忙附和道:“是啊薛帥,當時的情況極為複雜,誰能想到,秦王為使徐榮詐敗,竟以身犯險,這,這怎是君主所為,實在出人意料,且那徐榮,本為黑山頭目,轉投我軍,是情有可原的,所以……”
他不話還好,一話,薛武無疑更加惱怒,也當即就將怒火轉向了他:“還有你!唐越匹夫,有勇無謀!本帥讓你輔助他,就是怕他衝動!到頭來,卻這麽丟了封城!”
主帥訓斥之下,文官哪裏敢反駁,不由咽了口唾沫,連忙一低身,也不敢話了。
而見薛武罵自己匹夫,唐越則是忍不住一偏頭,表達著自己的不滿。
他還不樂意了?薛武見狀,怒火更盛,指著他道:“你自己!丟了封城,如何交代!”
“我自會向大王奏報!大不了軍法從事!”唐越梗著脖子道。
“你!”薛武氣極。
可他又拿唐越毫無辦法,因為這不僅是爵位和軍銜原因,更是這個上將,對涼軍來,實在太重要了!
眾將見狀,則是連忙出列,有人抱拳道:“薛帥息怒,勝敗乃兵家常事,一名將領,不可能百戰百勝,且唐將軍此戰,責任也並不全在他,而是那秦王,實在陰險狡詐啊。”
“是啊薛帥,封城雖丟,但我軍兵力還在,亦能扭轉局勢……”
眾人相勸,薛武借坡下驢,當即就道:“唐越,此次戰敗,先記在這裏!令你務必將功折罪!”
“是!”唐越也不墨跡,直接一抱拳。
接下來,涼軍眾將,自然開始對封城的丟失,進行了下一步的戰事討論。
封城,等同於幽州門戶,這裏丟了,薛武就不得不考慮蕭遠下一步的進取目標。
沙盤前,人們圍在一起。
孫耀道:“秦軍占領封城之後,秦王會有數道進攻路線,但以末將之間,他們應該是不可能直逼幽州的。”
“你的意思是,秦王會與在金嶺一樣,以封城為屯守之地,向左右侵蝕?”薛武反問。
“應是如此。”孫耀答道。
“恩……”薛武考慮了一下,接著掃視眾人道:“諸位覺得呢?”
“孫將軍言之有理。”有偏將附和。
另有人道:“秦王接下來的戰略部署,我們並不得知,但現在理應加強封城左右的防線,或可調動部分兵力。”
“我看不然。”結果薛武卻擺了擺手,道:“金嶺一戰,是因為秦王急需後方的穩定,可現在不一樣,他應該是想速破幽州的!”
人們聞言,不由對視了一眼。
薛武又道:“現在的防線,暫時不動,隻要接下來的戰事,其他城池,不像封城一樣,被一夜攻破,那我們左右的兵力,就能隨時調動支援。”
著,他還特意看了眼唐越。
後者瞬間臉膛漲紅。
他這邊在研究蕭遠接下來有可能采取的行動,秦軍那邊,同樣如此。
議事的時候,很多意見,都被蕭遠直接否決了,他確實是更偏向於直逼幽州的。
不過上官文若卻道:“薛武防線緊密,要破幽州,實非易事,但我們,或可另辟蹊徑。”
蕭遠心中一動,忍不住看向了他。
後者繼續道:“借道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