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張平謀周
“至於下策就是割讓南陽郡楚方城以南與楚,如此一來,我韓國的利益就和楚國綁在一起了,楚國不會讓其他國家把手伸進南陽郡的!”
“尤其是秦國想要再次拿下南陽是不可能的,楚國可以容忍韓國拿下南陽,甚至是周天子拿下南陽,但是絕對不會讓秦國奪回南陽的,畢竟南陽與楚國築陽,鄧城、垂沙三地都交接,南陽在韓國手中就像是在一隻綿羊手中,對楚國沒有威脅,但是若是在秦國手中,就像是在一頭猛虎手中一樣,那樣一來出國需要時刻在邊境囤積重兵,楚國肯定不願意看到南陽落入秦國手中,隻是此策會進一步強楚,如今趙、魏兩國與秦國戰局不明,若是三敗俱傷,隻怕楚國會一時間無人可製,到時候南陽也許就不是為秦所占,而是被楚國占領了,當然也就不再局限於南陽郡南邊了,包括南陽郡楚方城以北的地域都會被楚人占領。”
張平說完以後,就看著韓王然,韓王然聽到這裏,眉頭緊緊地鎖在一起,沉吟許久,最後還是長歎了一口氣說道。
“張相以為三策之中那一策於我韓國最有利?”
韓王然此時是前怕狼後怕虎,韓王然是不想付出任何代價的同時,又想要占有整個南陽郡。
這在張平看來是不可能的,韓國若是實力強大也就罷了,關鍵是韓國如今實在太過弱小,此次拿下南陽郡,已經算是蛇吞象了,若是不吐出來一部分隻怕會撐死。
“王上!既然平已然說了上中下三策,那麽上策自然是平認為最合適的,獻南陽地與周天子,周天子必然是無有不允,再說百年租借,時間已經夠久了,足夠我韓國做很多事情了,而且靠人不如靠已,不管是中策,依靠趙、魏兩國,還是下策,依靠楚國,終究不是我韓國自己的力量,如今諸國間局勢風雲變幻,今天的盟友,明天也許就是生死之敵,因此強自身才是根本。”
隨後張平又說出了另一番見解,這番見解讓韓王然心動了。
“王上!如今周王室衰弱,洛陽之地又緊靠韓國,若能夠趁此次獻南陽之地的時機,將洛陽之地納入韓國的掌控,若操作得當,韓國可以借周天子之力,幹預天下紛爭,進而謀求強韓之策!”
韓王然聽到這裏確實是心動不已,這不就是當年天下霸主所做的事情嗎?“尊王攘夷”當然,後世之人也稱作“挾天子以令諸侯!”隻是尊王比挾天子更好聽一些,從本質上來看兩者相差不大。
看著韓王然麵色潮紅,呼吸的氣息也越來越粗重,張平就知道韓王然在想什麽了,心中不由得暗道。
‘誌大才疏!想得太簡單了,控製周天子,確實能夠加強韓國在諸國中的影響力,但是現在的時機不對,不可能達到尊王攘夷的程度,因為如今天下有七個王,一個天子,雖然除了周天子以外,都說不上正統,但是畢竟已經稱王了,周天子雖有影響力,但是很有限,再加上韓國實力衰微,不可能真的能夠號令諸國,如今控製洛陽,也就是能夠賦予韓國相對的正統和大義,不至於輕易被滅國而已,想要王天下,強秦都不行,別說一個韓國了。’
“王上!若是想要掌控洛陽,控製整個周王室,還有一件事需要王上能夠辦到,否則隻會落人口實,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會遺禍無窮。”
“還有何事?”
“還請王上先免了張平死罪,張平才敢說!”
“張相,你我之間不用如此,張相但說無妨,寡人絕不怪罪!”
“王上定要免除張平死罪,張平才能說!”
“好!張相一族五代為韓相,寡人信得過張相,就依張相所說,張相無論說什麽,寡人絕不治罪!”
“王上!平以為,若要避人口實,掌控周王室,掌控天下大義,王上必須尊周天子為王,也就是說王上需要退下王位,向周天子稱臣!”
說道這裏張平停了下來,實際上也說不下去了,韓王然此時已經麵色鐵青,眼中寒芒閃現,殺機湧動,看起來隨時可能要會殺人。
張平看到這一幕,就感覺不好,因此迅速的開口說道。
“王上!還請聽張平說完,若是王上仍舊稱王,如何能夠尊周天子而不落諸國口實,又如何能夠統禦周王室群臣、百官、吏民,所以王上若是要行此計,則必然如此行事,當然這隻是明麵上的,王上可控製周天子,讓周天子封王上為韓公,封地為南陽郡與新鄭之地,領大周丞相,兼大周司馬、上將軍,總理一切軍政要務。”
這話就是說,你要想借助周天子的名義,讓秦、齊、楚、趙等諸國能夠顧忌周天子的存在,你自己必須要先尊周天子為王,如此才能讓群臣、百官、吏民信服。
聽到這裏韓王然,麵色逐漸的緩和了下來,揪著胡子思考良久,思來想去韓王然最終同意了這一策略。
隻是此事非一時之功,還需要精密的計劃,因此並沒有隨著秦楚戰場,戰局變換的消息一起傳播開來。
其後不久,天下諸國接連接到了楚國複郢,秦軍退守武關的消息,魏都大梁,魏王圉與龍陽君,以及魏相魏齊正在魏王宮的書房之中。
此時三人正圍著桌子上的一份情報討論著。
“王上!現在秦楚之戰打到這個程度,已經遠超臣下的預料了,本來臣下以為秦國派老將司馬錯出征,領兵十五萬伐楚,再加上南郡守軍也有數萬,已經足夠和楚國一戰了,畢竟楚國那些封君手下的士卒,除了欺男霸女,以及打打順風仗以外,基本上沒什麽用,戰鬥力十分低下,隻是萬萬沒想到楚王元竟然親征,而且數月之間秦、楚兩方死傷三四十萬人,戰鬥之激烈從這個戰損人數上也能看出來,比之上黨之戰要激烈的多。”
魏相魏齊說到這裏停了下來,但是緊接著龍陽君接著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