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血戰光狼城
“嗯!若隻是在西城門這邊的話,應該是之前趙軍守城所用的。”秦將鄭安平站在白起的旁邊說道。
“進城吧!”白起沉思了一會說道。
隻是這句話說完後,白起心頭猛地一顫,這是他征戰沙場數十年,而獲得的一種本能反應,也正是這種冥冥之中的感覺,讓白起能夠屢戰屢勝,因此白起對這種感覺很是相信。
也因此白起抬起頭向周圍的山林裏環視了一遍,突然看著光狼城北邊的一處山地,瞳孔猛地一縮,隨後不動聲色的對著旁邊的鄭安平交代了兩句,看著鄭安平領命而去,白起再次將目光看向了這光狼城。
而就在此時,光狼城東,聯結著丹水的溝渠,正有一股洶湧澎湃的水流向著光狼城衝來。
而在光狼城外北邊的山上,此時的廉頗,遠遠地看到這道水流向光狼城而來,猛地揮動了令旗,隨後就遠遠的看見光狼城西門處突然燃起大火,而正在向城中挺近的秦軍,被大火一分為二,緊接著光狼城東門處,湧進來大量的水,一時間光狼城東邊是水,西邊是火,而遠在山上的廉頗此時嘴角泛起了微笑。
到了此時,秦軍進城之人已有數萬萬,這數萬人會在光狼城中,陪著光狼城一起葬身在這水火之中。
在廉頗看來,此戰若能傷到白起最好,若是傷不到也無所謂,留下數萬秦軍,順便水淹光狼城,讓秦軍無法在這裏紮營,這樣一來秦軍若要進攻丹水大狼山防線,隻能走出光狼城附近山區,到丹水附近駐營,而丹水附近的地勢更有利於發揮趙國的騎兵優勢。
廉頗的這一招殺敵在其次,重在火燒水淹光狼城,徹底將光狼城附近這塊地方弄成一片廢墟。
而此時隨著西城門附近的大火燃起,尚在城外的白起,隻是麵無表情的看著光狼城中熊熊燃燒的大火,並沒有很急切的組織大軍進城救火,以及接應城中的數萬大軍出城。
而在遠處山上隱匿的廉頗,帶著五萬人,打算趁秦軍被大火阻斷,大亂之際,趁機偷襲,看看能否再占點便宜,趁機襲殺一部分秦軍,而現在站在山頭遠遠看來,此時的秦軍雖然也有些亂,但是並沒有想象中的亂成一片。
再從這裏遠遠地向光狼城中望去,隻見城中此時正水火肆虐,而且城西邊的火勢在東邊的水勢蔓延過來後,正在逐漸消退。
正在此時一名斥候來報。
“上將軍!城中水火之勢雖盛,但是城中的秦軍隻有很少的一部分在掙紮,許多人已經放棄希望,不再掙紮,放任火燒水淹。”
“你是說火海中掙紮的人並不是很多,很多人就像是不怕火燒,水淹一樣,並沒有太大的反應。”
“上將軍,小人看到的卻是如此,城中並沒有太多的人掙紮。”
聽到這裏,廉頗麵色一變,看著遠處的光狼城,不由得說道。
“哼!不愧是白起,還真夠狠的,這些天攻城死去的秦軍將士,連屍體都不放過,還要拿來為秦國效力。”
廉頗說到這裏猛的麵色一變。
“不好!隻怕此地已被白起猜出來了,傳我將令,全軍速速收拾行囊,一刻鍾以後撤退。”
話音剛落,就有斥候趕了過來。
“上將軍,秦軍數萬大軍從西邊而來,距離此地已不足十裏!”
“本將知道了,再探再報!”
“勇夫!你帶兵五千,前往丹水岸邊,搭建浮橋,並據河而守。”
“唯!”
隨後廉頗看了看天色,一咬牙,對著旁邊的一名將領說道。
“廉符!你領兵五千,大軍撤退後,放火燒山,阻擋秦軍追擊。”
“父親!如今已是盛夏時節,若此時放火燒山,怕是。。。”
“軍中無父子,叫將軍,此時雖是夏季,但是根據本將數日來觀察天相,近日這上黨地,即將迎來一場暴雨,況且我趙國軍民已全部撤至丹水東岸,有丹水相隔,無懼這燒山之火。”
“唯!”
廉頗看著自己的兒子遠去的身影,心中不由暗暗歎息,廉頗心裏明白,此時留在最後走,還要放火燒山,這種非常危險的任務,可以說是九死一生,稍有不慎就會落入敵手。
廉頗沒有讓其他將領取,反而派自己的兒子去,就是為了穩定軍心,令自己的將令更具威信,這也是沒辦法,秦軍在白起的率領下軍容強大,給廉頗很大的壓力。
因此廉頗不惜讓自己的兒子以身犯險,也要讓手下兵將對自己的將令沒有任何質疑之心,如此軍心穩固,才能與白起一戰。
“一刻鍾已到,傳本將將令,全軍撤退!”
而在廉頗領兵撤退以後,沒多久秦軍就衝了上來,隻是此時這片山林中,已經燃起了熊熊大火,秦軍被迫再次撤出山林。
而這一耽誤,便讓廉頗軍順利的退走,而前來追擊攻擊廉頗的正是受命於白起的鄭安平。
白起在光狼城下,觀察四周地勢時,發現了這座山林能夠藏住軍隊,因此就安排了鄭安平帶大軍前來查看。
至於進城的軍隊確實和廉頗預料的一樣,是這些幾天攻城死去的秦軍的屍體。
至於白起之所以能夠發現廉頗的部署,是因為白起也是百戰之將,在聽到白天還在激戰的趙軍突然撤退時,就感覺到這裏麵有陰謀,因此讓一小部分秦軍帶著這些死去秦軍的屍體,進了光狼城,以此來誘敵。
因此此次廉頗雖算計良久,但是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戰果,隻是毀了光狼城,同時還有進城運送屍體的那幾千秦軍。
本來無論是白起還是廉頗兩人都以為,打到到這裏,雙方可以喘口氣了,可以讓軍隊稍作休整之時,但是一則消息傳來,讓雙方的氣氛一下子再次緊張起來。
這則消息就是趙國鐵騎自雲中郡,借道匈奴,越過北地長城,兵分三路,直達義渠,不過好在秦上將軍王齕也已帶領十萬大軍趕赴義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