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割地議和
幾日之後,陳郢與鹹陽先後接到軍報,楚王元和秦王稷看到軍報後的表現卻是截然不同。
熊元對於這一戰本就沒打算能贏,現在能打成這個局麵,已經是超出預想的好了。
所以熊元看到這份軍報之時,隻是嘴角微微一笑,隨後拿出竹簡,寫道。
“黃卿,固守城池,不得出戰,但可派小股部隊,於夜間出城,假裝擂鼓攻城,切記一鼓即退,總之就是讓秦軍不得安寧,如此,寡人估計汝等很快就可回師了。”
熊元這純粹是疲兵之計用上癮了,動不動就想來一波。
鹹陽城中,年過六旬的秦王稷,手中拿著戰報,看了又看,確定確實是出自自己的大將王齕所書後,秦王稷狠狠地將竹簡扔在地上,對著跪在下方的範睢說道。
“汝多次進言,放羋元與黃歇回楚,於寡人於秦有利,時下,王齕將敗,全拜此二人所賜,數萬士卒喪命,你說怎麽辦?”
“王上!王齕將軍還沒有敗,而且奪下了,黔中郡三座大城,此時正是兵鋒所至,所向披靡之時,王上可派兵增援王齕,彰顯國威,同時可使人與楚,使楚王元割地以罷戰!”
範睢不愧是範睢,幾句話就說出了解決之策,就是趁著此時王齕還沒有顯出敗相,做出大舉派兵增援的架勢,脅迫楚國割地休戰。
這樣不僅能夠保持住,秦軍近幾十年來縷敗楚軍的軍威,同時又能迫使楚國割地,可謂是一舉兩得。
“熊元小兒!折寡人數萬將士,怎可輕易休戰!”
“王上!滅韓之事我等已籌謀數年,不可節外生枝,楚國此時是防守有餘而進取不足,不足為慮啊!”
範睢放黃歇回楚時,也不知道收了黃歇多少好處,此時說的話完全是熊元想向秦王稷表達的。
“範睢!你如何知道熊元小兒不會在我等伐韓之時,趁機攻秦啊?”
秦王稷到底是執掌秦國數十年的人,一語中的啊!
“王上!黑冰台曾來報,熊元欲在江水與漢水之間傾舉國之力築城,想要借舟師之力,江水與漢水之險,守住楚國,如此守土之犬,王上無需介懷,當下滅韓之事為重啊!”
範睢雖然消息是極為靈通,可是智商完全不在線,純粹是瞎胡想,竟然因為熊元修築武漢城,而認為熊元隻是守成之君。
當然也有可能是當初黃歇花了大價錢收買範睢,讓他潛意識裏對楚國不放在眼裏,又或者是因為伐韓能夠得到韓國上黨數百裏之地,利益巨大,被衝昏了頭,總之這位秦相就是沒有將楚國放在眼裏。
順帶著將秦王稷也帶進了溝裏,於是在戰場上丟失了三座城池的楚國就順理成章的成了戰敗國,雙方開始了談判桌上的戰鬥。
數日之後,鳳台大殿。
“秦使王稽!參見王上!”(王稽(?-前255年),戰國時期秦國人。王稽任謁者時奉命出使魏國,幫助範雎逃往秦國。範雎出任國相後,王稽被舉薦為河東郡郡守,後因私通諸侯之罪遭處死後棄市。)
“免禮!秦使所為何來啊?”熊元當然知道王稽所為何來,但是罷戰談判的事情誰主動誰就吃虧,所以熊元故意裝糊塗。
“外臣為救楚而來,同時也是為秦楚和睦,百姓康泰免遭生靈塗炭而來。”王稽不愧是做外交官的,無非就是不想打了,再打下去就要傷筋動骨了,會當誤秦國伐韓的計劃,想要停戰而已,卻說得如此的冠冕堂皇。
“賢卿為救楚而來,快於寡人說說!”熊元盤算著,索性糊塗到底,正好麻痹秦王稷。
“王上!當今秦楚交戰,敢問王上!秦楚兩國孰強孰弱?”
“額!秦國稍強一點吧!”是個人都知道,全盛時期的楚國都讓秦國揍趴下了,更別說現在隻剩下半壁江山的楚國了。
“王上!我王在王稽出使的同時,已調遣二十萬大軍增援王齕將軍,到時三十萬人伐楚。。。”
王稽說到這裏沒有再說下去,而是看向了熊元,熊元此時的反應也在王稽的意料之中,很是驚慌失措。
“賢卿說為救楚而來,有何良策快快說於寡人!”熊元語氣中帶著急促,驚慌失措的說。
“王上!我王本不欲再戰,但軍中士卒戰意高昂,我王為安撫軍心,需嘉獎士卒,但國內土地有限,想要向王上借地一用。”
聽到這話,熊元心裏不由得冷笑,都這個時候了,王齕敗亡在即還想著土地,好,要土地給你們,但是最多三年讓你們連本帶利還回來。
“不知秦王預借何地?”
“我王預借黔中郡之地嘉獎我秦國將士!”
熊元雖然此時心裏無數隻草泥馬神獸飛過,但是表麵上看就是一幅懦弱不堪,即心疼土地又怕和秦國打仗的樣子。
“秦使且先回驛館歇息,這個容寡人想想,再給秦使答複。”熊元唯唯諾諾的說道。
“王上!外臣告退!”
隨著王稽走出大殿,熊元麵色一下子冷了下來。
隨後楚國重臣開始在大殿中討論,一直到下午時分才商量出了結果。
隨後的一個月,鹹陽到陳郢的使臣來往不絕,最終雙方達成了協議,除秦軍占領的三座城池以外,楚國割讓州陵地與秦國,同時秦國需要將楚王元的夫人贏舒和兒子羋啟歸還楚國。
贏舒是秦王稷之女,前身正值風華正茂、青春年少的時候,在秦國為質十年,因此秦王稷就將公主贏舒嫁給了熊元。
兩人在秦國相伴七八年之久,生有一子名叫羋啟,也就是後來楚國的末代君王的昌平君。
之前前身逃回之時,情況危急,顧不上她們母子,現在剛好借機將他們母子接回來。
熊元沒想到自己的這一舉動,讓秦王稷和範睢深信不疑的認為熊元就是個兒女情長,要美人不要江山,優柔寡斷之人。
直到秦軍退卻,贏舒與羋啟進入楚境,這件事算是逐漸告一段落,算下來就是那句話,秦軍不勝而勝,楚軍不敗而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