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大義之名,正義之師!
年齡的差距!
這是遼東王劉季與西楚霸王項羽以及秦帝胡亥之間最不可逆的差距。
韓信心裡清楚,這個天下之間,任何的的局勢以及強弱都有可逆的機會。但是年齡不可以!
如今的劉季已經是半截入土的年紀,性格之中的勇猛精進,早已經被漫長的歲月消磨。
相比於年輕人,如今的劉季所思所想,早已經不一樣。他已經過了血氣奮爭的年紀,如今的劉季早已經學會了走一步看十步。
……
要知道,遼東王劉季僅僅比始皇帝小兩歲,而胡亥今年不過是弱冠之年,西楚霸王項羽也不過而立之年。
年齡差距,才是遼東王劉季心頭的夢庵。正因為如此,他的一切追求都變得以穩妥為主。
這便是年齡增大帶來的變化,這是天性,任何人都避免不了。遼東王劉季絕對不會像秦帝胡亥一般,念頭通達就可以率軍東出。
縱然是與西楚霸王爭鋒,也在所不惜!
韓信心裡清楚,論軍旅戰陣,遼東王劉季雖然不是少年為將但也久經沙場,一統天下的願望比誰都強烈。
他身為遼東王,卻能夠在天下大亂之際,而且是遼東國強盛之時冷靜地等待,這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但是就事情本身而言,韓信卻覺得自己更為超脫冷靜,遼東王反倒由於年齡的增大,過分謹慎。
心中念頭閃爍,韓信覺得自己不能沉默,必須說出自己的周密思慮,這樣的機會不多,一旦錯過將會是一場大的災難。
而且他相信遼東王劉季的決斷能力。
一念至此,韓信對著劉季一拱手,道:「王上,以目下情勢,臣以為趙有三弱,遼東有三強,可出燕地一戰。」
聞言,劉季眉頭一挑對著韓信,道:「大將軍,繼續……」
接過劉季的話,韓信站起身來一字一頓,道:「其一,趙國朝野之上,庸碌之輩居於廟堂之上。如今的趙人,早已經不再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時!」
「趙人浮躁狂傲,可勝不可敗。縱觀整個趙國,可用武將不過一陳余,一個李左車!」
「如今陳余貴為代王,倉促之間不可能為趙而戰,只要我軍擊潰李左車,就可以殲滅趙國!」
「陳余率軍攻打秦國九原失敗之後,不思自省,反而舉國上下皆以為秦國一舉可以拿下,以至於舉國求戰,並非真正的大勇,實則盲目驕狂。」
「九原之上,有大秦帝國真正的精銳,有當年蒙恬統帥,北卻匈奴七百餘力,以至於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的九原鐵騎。」
「更有秦國大將李信在,如今大秦舉國上下誓要東出,短期內絕不會改變。」
「如此一來,趙國根本不可以是秦國的對手。然而,趙國舉國上下,根本看不到這一點,不思悔改!」
「相比之下,我遼東國一心發展數年,國富民強,士氣高昂,南下中原之心,求戰心切,民氣鬥志大大強於趙國。」
「其二,趙國宮廷腐敗,嫉賢妒能。趙王歇志大才疏,偏又剛愎自用。大戰一起,必相互掣肘,力不能聚。」
「相比之下,我遼東國卻是舉國同心,君臣無猜,將士用命。一旦戰爭爆發,必然會形成碾壓之勢。」
「其三,趙國大軍雖可湊集十餘萬之多,但多為地方守軍,且老少卒居多,戰力遠不是我軍精銳可比。」
「李左車雖然家學淵源,但目下以趙王的多疑,大戰若起,未必一定會給於李左車全部的軍權,從而給我可乘之機。」
「相比之下,我新軍精銳戰力極強,上下合力,如臂使指,只要伐趙必可大勝。」
……
韓信說的慷慨激昂,甚至於說的有些口乾舌燥,端起長案之上的茶水,一飲而盡,滋潤喉嚨。
看著喝茶水的韓信,點點頭:「這三道對比不錯,但是我遼東與趙國剛剛會盟,簽訂盟約,突然攻打趙國,無疑是自毀承諾,為天下所拋棄!」
……
韓信清楚劉季心中的憂慮,但是在他看來,這一切都不是大問題。只要天下一統,任何人的說道都將會改變。
成王敗寇,這是天下法則!
一念至此,韓信繼續請命,道:「王上,更重要的還是時機。目下,趙國朝野以為與我遼東互為盟友,以為我絕不可能此時發兵攻打趙國。」
「故而,一旦我大軍東出,趙國必倉促應對,我軍準備良久,再加上突襲作戰,勝算極大。」
「而且由於秦國推行變法,這意味著我軍攻打趙國,秦國絕對不會出手,這樣一來,除了西楚,我國不必擔憂他國!」
……
韓信說的明白,如今的遼東早已經成為了中原第三強大,放眼整個中原,除了秦國與西楚之外,其他諸侯可以無視之。
「大將軍,遼東,齊,代,趙四國會盟,一旦我軍伐趙,必然會引起齊國與代國的擔憂。」
「三國聯合,就算是我遼東應對起來也頗為吃力。如今西楚霸王項羽滅我之心不死,秦帝胡亥雖推行變法,但是九原之上鎮壓著十萬精銳。」
「一旦戰爭爆發,秦國不介入的可能性為零。更何況還有一個西魏,以及三川郡的通武候王賁。」
遼東王劉季沉吟了片刻,一字一頓,道:「如今之勢,一旦我大軍伐趙,必然會激起多方變化!」
「伐趙勢在必行,但是絕對不能倉促而為之!」
「不僅要派遣使者與齊,秦,楚,代,魏諸國結盟,如此一來,方可沒有了後顧之憂!」
說到這裡,遼東王劉季盯著韓信,一字一頓,道:「大將軍,伐趙必須要名正言順,至少要師出有名!」
「要讓天下人知道,我遼東大軍乃正義之師,有大義之名!」
劉季的野心很大,他自然不想一下子將名聲弄臭,引的天下諸國齊齊攻打遼東。除非是統一天下的最後一戰,否則他絕對不會輕易丟棄仁義之名。
在他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他切身感覺到了大義之名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