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七十年代那場戰爭> 第1085章、解救英軍

第1085章、解救英軍

  放棄平蠻戰會戰的後果,就是讓唯一一次扭轉戰局的機會再次丟失。


  縱觀這段曆史,史學家都給出了這一答案。


  也就是從這一時刻起,緬甸戰局更加惡化,盟軍一退再退,一敗再敗,連一次像樣的阻擊戰都無法組織。


  不僅如此,中國遠征軍和盟軍均陷入了顧此失彼狀態,沒有呼應,沒有照應,各幹個的,各打個的,完全處於了疲於應付的防禦頹勢。


  盟軍司令部也是一團糟,因為沒有一場像樣的戰場勝利給人看,他的威信和作用便大打折扣,無論是宣傳鼓動,還是戰場部署,都讓人產生懷疑。


  跟著這樣的領導去打仗,誰都得擔心,沒準在什麽時候,腦袋丟了都不知道是怎麽回事。


  因為此時最缺少的就是信任和決心。


  士兵們對長官的命令有質疑,友鄰部隊的行動讓人不放心。隻要有個風吹草動,多伴都會認為,他們是準備逃跑。


  誰讓英緬軍起到了很好帶頭作用。


  雖然人數眾多,戰線很長,勢頭也不小,加起來六個國家,而且當中還有幾個老牌的帝國,無論經濟實力,還是作戰經驗都有上百年傳統。可見,盟軍的實力夠強。


  但是,他們卻怕日軍。


  隻要日軍一到,不定在陣地上某個腳落,總會有人呼喊:“日本人來了,日本人來了。”


  有膽大的,還不錯,敢朝日軍多放幾槍,大部分的人,則幹脆撒鴨子跑路走人。


  由此看開去,由多國盟軍組成的整個戰線,幾乎全都處於崩潰邊緣

  明眼人一看便知,盟軍敗局以定,退出緬甸戰場不可避免。


  然而,就在這看不到前途和希望的陰沉氣氛中,卻有了一線希望。


  這便是中國遠征軍在平安羌解救英軍後,又一次打敗日軍,重新戰領了平安羌,扭轉戰局,在此一舉。


  然而,這場勝利隻是曇花一現,被英緬軍亞曆山大司令官的一紙命令撕的粉碎,讓多國的友人,做了幾天的好夢再次煙消雲散。


  亞曆山大其人,我們在前麵幾張介紹過,傲慢的很,根本就瞧不起中國遠征軍,在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前期一段時間內,沒少找麻煩,甚至還做出幾件不友好舉動。


  然而,就是這位老兄也在仁安羌落難了,被日軍圍困的這7000人中就有他,最高職位是大將

  為什麽盟軍高層這般急,原來有他在這。如果他被日軍抓了,會轟動全世界,英軍也丟不起這人,因他的緣故,會影響到整個世界反法西斯陣營,日本人也會拿他大做文章。


  幸運的是,日軍不知道仁安羌有這條大魚,否則,會投入更多的兵力,早點下手把他抓到,哪還由得別人來救。


  多虧了這位仁兄低調,否則戰場形勢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現在,這麽多英軍被日軍圍了,而且其中還有亞曆山大,史迪威當然急了,連續向各部隊下達指令,詢問哪支部隊離仁安羌最近。


  那還用問,誰走在最後,誰就離它近,因為他是最後的戰場,在往前,那是盟軍的位置,而中國緬征軍一直在段後。


  這時孫立人說話了,我離它最近,仁安羌就在我旁邊。


  孫立仁,中國遠征軍軍66,師38師長。安徽廬江人,清華大學畢業,參加過中國遠征軍第一次、第二次遠征。第一次是師長,第二次來時是軍長。最讓同行羨慕的,他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曾與馬歇爾,艾森豪威爾,史迪威是同學,不是同班,但是同校。


  一看這出身,這學曆,就知道這人肯定不簡單。


  時人對他的平價是:為人機警,精力充沛。


  史迪威一聽是老同學在那,毫不客氣地說,那就是你了,要不惜一切代價,把亞曆山大救出來。


  孫立人領導的是一支什麽樣部隊呢!編號師38不假,可前麵有新編倆字。


  一說新編,很快便會明白,這支部隊是新招錄的,人員是新的,武器裝備可不一定是新的,但做戰經驗,兵員素質都是新的,缺少戰鬥經驗,戰場磨練也定是新的。


  因為當時組建這支遠征軍時,征兵來源大部份是當地農民,倉促而來,倉促而戰。這樣一支部隊,與打遍了半個東方世界的日軍比起來,誰強誰弱,一看便知。


  別人有點擔心,可孫立人卻不在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這是後來英國報紙稱他為虎將的原因,剛好呼應上。


  隨後,孫立人便帶著這支部隊上場了。


  新編師38倉促間,開始由住地匆匆向平安羌趕。


  平安羌有多重要呢!為什麽大家都在前方打的熱火朝天時,亞曆山大卻跑到這來,難道說,他真的想在這有所做為嗎!

  如果說開始時,興許有,可現在,他卻不這麽想了,丟就丟了吧!最重要的是保住性命,以後還能幹更多的事。


  的確,這老兄真的幹了一件曆史上都讓人惋惜不已的事。


  平安羌,位於緬甸中西部,是在仰光到曼德勒西的通道上的一個重要點位。不僅如此,它還是一個蘊藏量極為豐富的產油區,月產量高達百萬加侖。


  由此看,它不僅戰略地位重要,而且經濟價值重大。


  這樣一想,亞曆山大在此出現,便可理解,他是在為英國殖民者保護財產。


  光突突的前線他不去,河邊陣地他不守,卻專門來守著它,明顯是朝著錢來的。凡是產生財富的地方,誘惑力必然強。


  馬導師早就說過:“資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會挺而走險,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


  這麽大一片油田,英國殖民者看著好,想留下,可日本人也看著不錯,早就想要了,於是,衝過來的日軍盯住了這塊肥肉。


  英軍從普羅美撤退後,哪都沒去,直接就來了平安羌,還想著死守。


  亞曆山大對別人不放心,非要親自來,不曾想,來是來了,可走卻沒那麽容易。


  日軍來的太快,英軍還沒站穩腳跟時,日軍的第33師團便到了。


  日軍到了之後,也沒急著進攻,他們不想破壞油田,留著以後有大用。所以,隻派了兩個聯隊北上,繞到英緬軍後麵,突然間占領了仁安羌油田區。


  日軍行動大出亞曆山大所料,他不曾想到,日軍不正麵進攻,而是玩陰的,從後下手。


  這一下,亞曆山大慌了。他不怕正麵之敵,卻怕斷了後路。如果前麵打不過,還可以繞小路從後麵跑。一旦沒了退路,那還往哪跑,死了人,怎麽向韋維爾交待。


  與日軍交手以來,英軍始終在跑,累的日軍氣喘喘,但就是趕不上。這回好了,終於趕上了英軍,而且還給包了餃子。


  按道理說,英軍跑是跑不掉了,那就打吧!或者強行突圍也成啊!總比舉手投降麵子要好看些。


  此時從兵力對比上看,英軍也不弱,它是一個裝甲旅,還有若幹個步兵,更重要的,在它的兩側和後麵,還有眾多友軍,隻要打起來,誰也不能眼瞅著,定會出手相助。


  如果英軍夠勇敢,來個中心開花,沒準,會使緬甸戰場扭轉局勢,亞曆山大本人,也許會稱為英雄。


  亞曆山大沒這樣做,第一時間,向總司令部求援,要求援助。


  孫立仁接到的命令是:“日軍第33師團的兩個聯隊將英軍第1師裝甲第7旅包圍在仁安羌背麵,同時占領了仁安羌油田,望速與英軍取得聯係,以阻滯日軍,解救被困英軍。”


  英軍被圍,這事鬧大了。


  如果是遠征軍的哪支部隊被圍,恐怕不會這麽興師動眾。大家都想著進行下一個戰役呢!沒人顧得上你,自己想辦法出來吧!定是這樣一個結果。


  可現在,被圍的是英軍,結果不一樣,全世界都在盯著呢!因為英國在世界上的地位重要啊!英國人值錢啊!等等,不然,怎麽會有後麵那麽多給師38的讚揚稿呢,都說遠征軍幹了一件大好事。


  孫立人接到命令後,果斷采取措施。


  不愧為名校畢業,戰法就是與常人不同。


  他沒有直接攻打日軍,也沒要求英軍在裏麵進行**,來一個裏應外合,而是充分利用黑夜掩護,親自帶著部隊悄悄渡河,在日軍不知不覺中,一舉渡過濱河,直接衝到了日軍前麵,擋在了仁安羌北側,對日軍進行反包圍。


  副師長齊學啟,則率領唯一的裝甲第113團。說是裝甲團,並沒有坦克、裝甲車,最不錯的就是汽車。這個團利用汽車的機動性,迅速地衝擊到濱河北岸,占領有利地勢,阻擊日軍援軍。


  隨後,師38突然向平安羌日軍發起攻擊,經過兩晝夜激戰,日軍兩個聯隊死了1000多人後,不得不撤走,於是,仁安羌之圍被解。


  戰況:解救英軍7000人,之後安全轉移。


  從史書上看,在這一解救行動中,英軍好像什麽都沒做,它就是一個弱者,一個普通老百姓一樣的人質,就那麽等著外麵的人衝進來把他救出去。英軍手裏拿的是什麽,是燒火棍,還是泥捏的裝甲車。


  另外,被救的還有美國傳教仕、記者和被俘的英軍500人,並奪回輜重車100餘輛,馱馬1000餘匹。


  平安羌解圍行動還歪打正著,可能是起到了敲山震虎作用。


  在濱河南岸,還有一支英軍的師17也被日軍圍了。


  興許是日軍看到前來解圍的這支部隊不好惹,擔心會受到平安羌一樣的待遇,萬一中國遠征軍打完平安羌,再來這裏怎麽辦,於是主動撤退,致使被圍的這支英軍也脫險了。


  平安羌之圍被解,立時轟動了英倫三島,因為,被圍的一律是英國人,那裏邊有他們的親人,如果被日本人抓了或打死,這損失也太大了。所以,他們十分感謝中國遠征軍。


  首先是各大報紙紛紛進行宣傳,其中一條說,平安羌行動,是“暴雨前暫是沉寂中的一道清流。”


  可見當時的人們對緬甸戰場的悲觀之狀。


  英國政府也坐不住了,還敢小覷中國人嗎!即使心裏不平,也得做點行動出來,因為,這是他們的救命恩人啊!隨後,英國政府向孫立人、齊學啟還有一批將士頒發了勳章。各大報紙在頭條上,都盛讚孫立人是虎將。


  同時,整個世界也轟動了,美、英、蘇、印各國報紙上高度評價仁安羌解圍戰勝利的重大意義,認為這是盟軍在緬甸作戰的首次捷音。


  一位加拿大人士說的更直白,“日軍素能戰,可見中國軍隊之戰績尤其值得欽佩,我國人能與此英勇之盟友共為人類自由而戰,實為光榮之舉。”


  平安羌之戰,讓西方**們終於認識到中國軍遠征軍的價值所在.……

  此乃,誰敢橫刀立馬,唯我中華子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