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0章、鄂克春之戰
情報至關重要,聰明的指揮官總能從這些情報中做到知己知彼,從而為戰役下定決心。
杜聿明,1904年生人,陝西米脂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著名抗日將領。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他一生戎馬,曆盡百戰,但終了還是做了文職。
而此時,杜聿明以他超乎常人的敏銳,看出了日軍端倪,再一次在異國的土地上審視著日軍,行使他遠征軍代司令的職權,向日軍發起了第一場決戰。
他認為,麵對日軍的猖狂進攻,必須給予迎頭痛擊,否則,難以阻住日軍攻占緬甸的勢頭。
杜聿明在分析完國際國內形勢後,信心倍增,有美國支援,又有英軍的配合,在緬甸打敗日軍完全不成問題。
於是,杜聿明給第200師師長戴安瀾下達了作戰任務:固守同古,掩護主力集中殲敵。
能夠有這樣的大氣魄,大手段,可見杜長官下了血本,設了大局,決心投入全軍兵力,在同古給日軍吃個硬釘子。
其實,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被迫而為之。英軍不打,我們打,總的有人出麵來阻止日軍,不能就這麽讓日軍順利占領緬甸,威脅中國的大後方。
因為同古的地理們置太重要了。
同古是緬滇公路的樞紐,從外界運來的物資全都要經過這裏才能運到中國,如果同古丟失,滇緬公路自然會斷,這個樞紐被日軍占領後,還能允許往中國運輸物資嗎!答案是肯定的不能。一旦沒有了國際上的物資支援,中國的抗戰便很難堅持下去,這是當時的人們非常明確的重要一點。
僅從這一點上分析,便能知道,英軍與中國在緬甸作戰的初發點不同,責任心便有了強與不強之分。
如果沒了緬甸,英軍失去的隻是一個地盤,這樣的地盤他們在東南亞多的是,完全可以不在乎。失去緬甸後,英國還有印度,因為那裏才是英軍要確保的重點。沒有了緬甸,他們可以撤回到印度,無非是又回到沒有侵占過緬甸的原點上,損失並不大,隻是丟些麵子而矣。
這樣一比較,遠征軍的責任重大,它的使命不光是為了發所揚國際主義精神,保住緬甸不受日軍侵略,同時,也是在保衛中國抗戰的生命線。
認識提高了,覺悟自然跟著上漲,全軍上下同仇敵愾,人人表示誓與陣地共存亡。這時,無論在哪一個陣地上,都能感覺的到,士兵們守衛的決心非常大,寸土必爭,人在陣地在,決不讓日軍前進一步。
如此看來,皮尤河之戰太關鍵了,雖然戰鬥規模不大,但對遠征軍卻起了激勵作用。思想教育很重要,加之長官們大力宣傳,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即刻破滅,在很多陣地上,士兵們高聲喊叫著,
“小鬼子,有種來吧,爺不怕你。”
這些士兵裏麵,不光是南方兵,本地兵,還有許多從東北過來的流亡青年學生,他們目睹了東北、華北等諸多與日軍作戰的戰役,早就聽夠了“逃亡”、“戰敗”這些字眼,在他們心裏,認為今日有此一戰,也是一血國恥的日子。
工兵營都能打敗日軍,難道我們就不能嗎!所以群情激奮,鬥誌昂揚,正是由於這種精神,暫時彌補了後勤保障不足,兵力不足,彈藥不足,工事不完備等諸多缺點。
人的精神真夠偉大,隻要發揮到極點,便能創造出奇跡。很快,這一奇跡再次出現。
日軍在皮尤河吃了虧之後,變的有點乖,似乎看出點啥,不再那般地器張,不可一世,非要在這裏突破防線,於是換了思維,主動地換了個地方,想要在另一個地方試一試。
隨後,這個地名便與皮尤河一樣被寫入曆史,功績相等,但苦難不同,可他們都是第200師的前哨陣地,它的名字叫鄂克春。
鄂克春與皮尤河有所不同。
皮尤河是條河,分東西兩岸,隻要遠征軍守住西岸,日軍的裝甲車,坦克很難發揮作用,沒橋,寸步難行。
而鄂克春是一片平地,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僅憑簡易工事,很難扛住日軍大炮攻擊。
按當時日軍戰法,進攻前,首前有海軍戰列艦炮火支援,而且隨行軍隊中還有加濃重炮,山炮,迫擊炮等。不僅如此,天上還有飛機轟炸,坦克在行軍中也能隨時開火,進行炮火支援。
在他們看來,攻打鄂克春這樣的前哨陣地,根本用不著步兵去衝鋒,隻要把這些炮火用足,對方陣地上就不可能有活著的人,步兵上去,檢撿漏就成。
本來嘛!前哨陣地就是當做了望、警戒、示警之用,抗擊敵人不是主要任務。敵人兵力少時可擋一擋,如果是重兵來了,那就往後撤,交給主力部隊。
從這一點上看,在前哨陣地,一般布置的兵力都不多,他們是能扛則扛,扛不住便向主陣地後撤。
然而,現在鄂克春這個前哨陣地的性質變了,不是指揮官硬讓他們去阻擊,而是這裏的守軍們非要這樣做,不僅要以皮尤河為榜樣,而且還要發誓比他們做的更好。
碰到這樣的硬骨頭精神,完全出乎日軍的意料之外。
日軍通過偵察機在天上偵察一番後,很快摸清了遠征軍陣地情況,從而得出結論,這個前哨陣地人員不多,完全可以一次衝擊便可拿下。
有了上次教訓,日軍還是加了小心,引起重視,沒敢輕敵。
10分鍾炮火準備之後,鄂克春前哨陣地狼煙四起,陣地土崩瓦解,遠遠看上去,新修的工事不複存大。
隨後,一輛裝甲車在前麵開路,後麵跟著幾十名日軍。
到了有效射程之後,浮土中突然鑽出很多遠征軍士兵來,二話不說,朝著進攻的日軍便是一陣猛打。
日軍裝甲車不服,自以為我是鐵殼子,你能奈我何。它一邊往前行駛,掩護步兵進攻,一邊朝著遠征軍士兵,用機槍狠狠地掃射。
連著有幾名遠征軍士兵都死在了裝甲車的機槍下。
遠征軍很快明白一個道理,不消滅這鐵殼子,不僅擋不住日軍,還要死很多人。
於是便有兩個遠征軍士兵抱著炸藥包衝了上去。
按說,遠征軍基本上是美式裝備,怎麽會沒有重火力,又怎麽能沒有反坦克炮呢!
有是有,但不在這。一是數量少,二是重視程度不夠,不想在這裏成為防衛重點。
誰都沒想到,戰場上情況變化太快,不是預想中的那樣,形勢發展到哪說哪,有什麽條件就解決什麽問題。
沒有坦克炮就不打坦克了嗎!自然不是,如果你不打它,它會打你。你不打死他,他就要打死你。
對於這一點,每一個戰場上的親曆者都再明白不過。
所以,他們沒時間考慮反坦克的問題了,有什麽用什麽,於是便抱著炸藥包衝了上來。
這種打法,在中國的許多抗日戰場上日軍見識過,可自從來到緬甸後,他們沒遇到過,可能是原先碰到過,現在忘了,不知道在緬甸也有人敢用這個招數。
突擊之下,裝甲車真的被炸藥包送上了天。
細節就不多講了,總之,第一個衝鋒,日軍被擊退。
日軍有點惱,不就是一個前哨陣地嘛,怎麽這麽難打,還真不信邪了。
於是,日軍再次開始炮擊,把原先使用過的戰法再來一次。然後又有步兵進攻,反複折騰。
由此開始,鄂克春這個前哨陣地受到了日軍的連續猛攻,接連不斷的炮火打擊。
看樣子,日軍是準備來真格的了,覺得人少不夠用,很快調過來兩個聯隊,這要比皮尤河時的人手多的不是一點半點。
調上來的日軍兩個聯隊,一點不給對手喘息機會,輪番進攻,每一次進攻都使用步坦協同,立體作戰的作戰手法。
按照攻防地理條件估算,中國遠征軍在鄂克春投入的兵力不會超過一個連,如果是一個連的人數,守衛的正麵戰場寬度不會太大,超不過200米的距離。
我們前麵說過,他的地理條件趕不上皮尤河,最起碼那裏有條河,而這裏卻沒有,從地圖上看,也沒什麽特別之處,如是一道山穀,有山可以利用,有穀可以設伏。這些天然條件全都沒有,又是一馬平川的平地。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陣地,遠征軍士兵竟然沒有被日軍的飛機大炮給打趴下,而且還頂住了日軍兩個聯隊的進攻。
一個聯隊是多少人呢!總也得有幾千人吧!如果全部展開, 一起站在遠征軍的這個前哨陣地上,估計會是人挨人。但是,盡管日軍條件如此優越,楞時沒有踏上這個陣地,除了陣地前的戰場外,日軍楞是沒有越過去。
寫到這裏時,我也有些疑問,可《遠征軍戰史》上就是這麽說的。
“從3月20日到3月24,日軍寸步未進,兩個聯隊受到重挫,毀了兩輛坦克,兩輛裝甲車,汽車被燒7輛。”
足可見,遠征軍勝了,麵且成績還不小。
還是返回到戰鬥場麵上吧!
日軍是不是死腦筋,既然這裏不行,為什麽不換個地方再打?
但日軍沒有,最起碼是在20日到24日這段時間裏沒有轉移戰場。
也許是兩邊的條件不允許,也許那裏的強兵強將比這裏還要厲害。
其實也怪不得日軍沒動腦,他們從皮尤河已經轉到了鄂克春,還要轉到哪裏去!碰到肯不動的硬骨頭就想丟下,這對上邊沒法交待,總不能匯報連戰失力,那這指揮官還當不當。
日軍很要麵子,武士道精神隻管強不許弱,隻許贏不許敗。這樣一細琢磨,對於日軍非要走鄂克春這條道便解釋通了。
日軍是在打士氣。
在接下來的幾天戰鬥中,日軍海上的兩支艦隊一直沒閑著,幫忙幫到底,一直在進行火力支援。從規模上看,日軍的兩個聯隊在進攻鄂克春時,步、炮、空三個軍種一齊上,配合的相當不錯。
日軍在叫勁,戴長官的脾也在漸長,非要在這裏與日軍拚一拚實力。隨後,第200師不斷補充後援,發誓在抗住日軍的進攻。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敵我雙方誰都明白這一點,因為是初戰,誰都不示弱,都想在氣勢上壓倒對方,於是便在鄂克春這個前哨陣地上展開了博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