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七章:兵不厭詐
廣寧城乃是遼北重鎮,因醫巫閭山為北方鎮山而得名,素有「幽州重鎮、冀北嚴疆」之稱。
天啟二年,廣寧之戰明軍大敗,王化貞與熊廷弼退保山海關,遼西土地盡失,以致朝野震動。
正是廣寧戰後,蒙古厄魯特部十七族,喀爾喀、科爾沁等強部悉數歸往後金,而明廷與蒙古諸部的聯繫被徹底切斷。
這樣的形勢,一直持續了二十幾年。
崇禎二十一年,山海關總兵黃得功率部自山海關而出,克複廣寧,周圍二十餘座村堡城鎮聞風而歸,漠南蒙古諸部聽聞,又有幾個小部落遣使臣服大明。
對於這些小部落,崇禎皇帝來者不拒,全部接納,並且根據部落大小給他們重新劃分游牧之處,封為地方鎮守將軍以取代韃清先前的貝勒號。
後來朝中對誰人把守廣寧曾有過一段爭執,崇禎皇帝本意是從關內調寧武關總兵周遇吉來鎮守,但後來祖大壽率部歸明,打消了前者這個想法。
祖氏乃遼東望族,雖曾投降韃清,但崇禎皇帝心裡明白,祖大壽還是心向大明,無論威望還是能力,都是不二之選。
除此之外,重用祖大壽,更能讓遼東漢人看見崇禎皇帝的態度,促使更多的有識之士反正歸明。
由於對歷史上祖大壽的了解,崇禎皇帝再一次力排眾議,下旨復祖大壽為遼東總兵,率部坐鎮寧遠及周圍村堡,為遼東藩屏。
……
廣寧城頭,祖大樂拿著聖旨興沖沖跑上來,人還沒來,爽朗的笑聲卻是先到了。
「大哥,朝廷的旨意下來了,我是參將,你是總兵,就連澤潤、澤波兩個侄子都給封了游擊!」
祖大壽有些驚訝,但還是顯得很鎮定,靜靜問道:「還有呢?」
「還有皇上說理解咱們投韃子的苦衷,先前過錯既往不咎,自歸順朝廷開始,全部從頭再來,大哥,這是天大的好事兒,你怎麼悶悶不樂呢!」祖大樂說著,見祖大壽沒有喜色,便是問道。
「我是打心眼裡高興,高興就非要笑嗎,我現在笑不出來。」祖大壽搖搖頭,「經過這麼多年的磨難,你那性子還是沒改,現在看來,倒是件好事。」
「皇上是聖君,我真是老眼昏花了,怎麼早沒看出來,若非如此,也不會做了這麼多年遭人唾罵的漢奸。」
聞言,祖大樂神情也是一暗,說的倒是,他們雖然是忍辱負重等待時機重歸大明,可在外人眼裡,就是和范文程、李永芳沒兩樣的漢奸。
不過幸好,大明的皇帝聖明無比,能看出他們的苦難,對前事既往不咎,便是連廣寧這種剛剛收復的重鎮,都交給自己去鎮守,這已經足夠說明問題。
「既然如此,咱們祖氏就更不能愧對大明皇恩,今後便是建奴再來一次圍城,餓死也不能再投降,不然可就真成漢奸了。」
祖大樂也明白祖大壽悶悶不樂的原因,攥起拳頭恨恨錘了一下城頭。
祖大壽看了祖大樂一眼,道:「說的好,我祖氏要為大明流盡每一滴血!」
從城下傳來一陣腳步聲,卻是一個遼東兵跑上來,抱拳道,「啟稟大帥,城下來了一小隊清軍,說是要和談。」
「哼,和談?」祖大樂哈哈一笑,「這多爾袞看來是怕了,撐不住了,這是來玩斡旋之計了!」
「多爾袞四面受敵,他打不下去了。」祖大壽點點頭,「這次他派人來議和,肯定是想要藉機除掉豪格。」
「那咱們怎麼辦?」祖大樂問道。
祖大壽冷笑幾聲,斬釘截鐵地道:「派人速速上報京師,先將他們接進城好酒好肉的招待著,等京師的意思,到底是殺還是辦。」
「好!」
……
一匹自廣寧城的快馬,在五日後自永定門入京,聽見滿清與大明要議和這破天荒的消息,朝中頓時掀起了軒然大波。
同大多數時候一樣,朝中就此事分成了兩大派。
其一以閣臣馮銓和張瑞圖為首,主和,他們認為這個時候大明也在雙面用兵,應該騰出更多的資源用在剿滅流賊上。
其二則以首輔蔣德璟、英國公張世澤等人為首,主張繼續維持現在的狀態。
他們認為韃清數面受敵,顯然力有不逮,趁其病追其命,要狠狠揪下一塊肉來,就算不能收復遼東,也要讓他們傷筋動骨,讓多爾袞疲於奔命,不能完全騰出手去對付豪格。
實際上,他們兩派說的都有道理。
要是議和,大明現在也需要時間去剿滅流賊,可是崇禎估計如果真的不管遼東,憑豪格那個弔兒郎當的勁,只怕是擋不住多爾袞半年就要覆滅。
在這半年的時間內,自己能滅掉李闖嗎,就算滅了李闖,後頭還有張獻忠在四川根深蒂固,多爾袞滅了豪格騰出手來,到了那個時候,兩面受敵的可就成自己了。
可要是不議和,大明勢必要向關外收復的廣寧一帶增兵增民,這是個浩大的工程,財政只怕又要窮途末路所剩無幾了。
而且一旦要是那麼幹了,京畿與山東一帶只怕都要調走大部兵力,一旦要是生出什麼亂子,就得從南京調神武軍了。
想到這裡,崇禎皇帝嘴角忽然翹起來,既然如此,朕何不給多爾袞來一招兵不厭詐?
與歷史上不同,現在的大明兵力其實比滿清要足得多。
在北方,除去難堪大用的衛所兵之外,還有設了四年的西北大營新軍,有戰鬥力的兵團已經有了好些支。
一為武昌新敗的左良玉部,擁兵不下二十萬。
不過這貨自從朱仙鎮一戰失敗以後,精銳的兵力差不多喪失殆盡,新募之兵加上歸附而來的將領多為烏合之眾,軍力看起來雄厚,實際上戰鬥力著實堪憂。
除此之外,左良玉被高一功和張可望追的落水狗一樣到處跑,自顧不暇哪裡還有那個心氣兒顧得上其它。
況且左良玉比高傑更難以控制,後者只是單純的跋扈和目中無人,只要崇禎下旨便無有不遵,上下尊卑分得很清楚。
左良玉不一樣,雖然沒動過任何投賊的念頭,卻一直屬於類似遊走軍閥一樣的存在,在地方上殺的『煙火蔽日、屍骨遍野』。
這樣畏敵如虎,對待百姓卻如屠豬狗一般的「大將」,就算真的掌兵二十萬,大明朝堂上下誰又敢對其寄予厚望,所以用左良玉,顯然只會越用越亂。
接下來的兩支,便是如今的宣府總兵高傑與大同總兵白廣恩,他們兩人領著戰功赫赫、驍勇善戰的宣鎮軍與大同軍。
不過此時他們正作為五省官軍的主力部隊,在堵胤錫的率領下集結在山西,不日就將圍攻潼關,攻入陝西,動彈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