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第700章 「老的」也麻煩
「你瞧你……」王雱搖著頭,「說著說著還急上眼了,至於嘛?」頓了下,又道:「不過你說得話也在理。詹哥兒總這樣也不是什麼好事,既然他想讀書了,便讓他去讀吧。讀了書,知曉了道理,也就不會這般了。」
「我看這孩子是孤獨鬧地……」楊涵瑤面色微緩,「一般小孩子惡作劇都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你說我這個當娘地是不是太不稱職了?只顧著忙自己得了,也沒多少時間去照顧詹哥兒和沫兒……」
「怎麼會……」王雱拉住楊涵瑤的手,將她擁進懷中,撫摸著那如綢緞般的秀髮,道:「只是頑劣些罷了,你莫往自己身上去去計較。既然太皇太后發話了,給皇子做伴讀那也是好的,上書房的先生都是當世有名的大儒,到了那兒由不得他再耍橫,哪怕太皇太后護著也不行。天地君親師,師雖在最末,可我大宋素來以文治國,詹哥兒若再如此,定會遭先生責罰。你也不用去提點他,讓他吃點苦頭也好,免得真被你說中了,過於無法無天,將來只怕要惹禍。」
「嗯……」楊涵瑤依偎在王雱懷裡悶悶地應了一聲,眼下也只能這麼辦了。現在她倒無比希望上書房的大儒們能嚴厲點了,不是她不心疼孩子,而是王詹的確是該約束下了。
不管有多少的理由或者情有可原,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這該疼,疼;但該上規矩地時候還是得上規矩。
夫妻二人又說了會兒話,隨後便沐浴上了床,一夜無話,第二日早上,楊涵瑤起了個早,在這個家裡,除了兩個小的要她分外操心外,還有個老的也特別讓她傷身。
自從那日被王安石說了一頓后,楊涵瑤感覺正面衝突是不行地,於是便想來個曲線救國。可奈何老王實在是不負他「拗相公」之名,採用了好多策略,他老人家依舊我行我素,並且越來越固執,絲毫不見又緩解的跡象。
為此,楊涵瑤那是抓掉了N多頭髮,想了無數的點子,可一點成效也沒有。可這事不做又不行,上輩子讀書時,老師曾說過王安石是被罷了兩次相得,現在歷史雖然有所改動,但楊涵瑤總覺得歷史的慣性不是那麼輕易能改得。
而且最近她也聽到了不少地風言風語,這朝堂的局勢是一日比一日緊張,她有預感,若王安石再這般我行我素,那麼離他第一次罷相不遠了。
說實話,王安石雖固執,但能把整個大宋弄成現在這局面也是很了不起得。雖然他忽視了「人治」因素中的太多不確定,但這官場上的也不全都是烏鴉,總有一些心懷抱負,清正廉明的好官。
在他們的治下,新法的成效便顯現出來得。特別是當年跟過王安石的那些下屬,他們在這方面本就有心得,現在朝堂全力推廣新法,那更是得心應手了起來。
前文就說過,這些官員原本也不是那麼清廉地。但因著琢磨到了一點經濟的門道,在治下大興工商,辦了不少的廠子,自己投了錢進去,因此完全不用榨取民脂民膏,不但收入比以前高了,還獲得了好口碑,可謂是名利雙收之舉。
這群人雖然不在中央,可卻是變法派的堅挺者,良好出色的政績呈報上了,使得神宗陛下對於新法更加地充滿了信心。如果沒有這些人,這新法也只能是曇花一現。
現在雖然許多人埋怨,但主要還是集中在貧困地區,還叫嚷地最凶地一般也都是大地主來著。新法的推廣在極大程度上傷害了士紳們的利益,沿海地區還好,那些士紳大地主早不把眼睛盯在土地上了,早搞海貿去了。
還在內陸,特別是陝西道這些貧困地區又是兩回事了。對於那些士紳大地主來說,土地就是他們的一切。
王安石如此大刀闊斧地變法,除了讓一群貪官肥了口袋外,更是惹來了這群人的極大不滿。
中央朝廷中反對變法地雖然未必都是真正反對變法,計較地是快與慢的問題。但因傷害自身利益而反對變法的人也不在少數。
古往今來,但凡涉及變法之事,那從來都不會順當。如後世,改革開放前夕,不用看別得,就看一看有關鄧爺爺的紀錄片便知,這條路走得有多艱難。
在1979年春天到來的前夕,百廢待興的中國雖然沒有了士紳,沒有了大地主,可談到改革時,任何人都是小心翼翼地。因為當時的中國已經不起任何折騰了。
其中的艱辛與波詭雲譎是普通小民難以想象地。所以如果要評價鄧爺爺的功過,撇開其他不談,就這一條也足以讓他名垂青史。
無它,改革開放成功了。在很短的時間內,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用了三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花了上百年才完成的工業化道路,並在楊涵瑤來到這世界前,一舉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
放在百年前,這是不敢想象的事。
毛爺爺讓中國人挺起了腰杆子,鄧伯伯讓中國人過上了豐衣食足的生活。儘管後世叫罵的人還不少,但靜下心來想一想,後世的中國可以說是華夏五千年以來,中國百姓最幸福的時候了。
端起碗吃飯,放下筷子罵娘的事要不得。一個擁有著十四億民眾的國家,無論哪種體制,哪個黨派來治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這現象放到十一世紀時的中國,顯然難度更加大。後世的宗族結構早已灰飛煙滅在歷史的長河中,然後在宋代,這個族群正是繁榮鼎盛之時。
世家門閥看似已在五代十國時被覆滅,但他們又以另一種形態生存了下來。王安石如此激進地搞變法,只要是稍微有點見識的人都可預見最後的下場。
比起鄧伯伯的改革開放,王大牛同志所受的阻力難道會小於1979年的那個春天?
歷史素來都是勝利者書寫了,不管是為了自己的小命,還是為了其他什麼,王安石的執拗固然讓楊涵瑤感到頭疼,可她又不得不在這種狀況下,冒著不孝公公的名聲,時刻開動著自己的腦子與王安石鬥爭下去。
這一仗明面上是她與自己公公的鬥爭,可實際卻關乎著華夏百年的命運。若新法能一舉成功,那麼外敵入侵的事不說可全面吧,起碼能延後百年。
楊涵瑤只要在這世上活一天,只要不斷地培養新學的人才,她相信,哪怕將來她作古了,起碼華夏的命運會得到一些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