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4.第544章 給張大人找點事做
俗話說「秋老虎熱死牛」,這話一點也不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秋季逐步南移,卻又向北抬,在這高壓控制下晴朗少雲,日射強烈,氣溫又再度回升,雨水又漸少,氣候變得特別乾燥,說秋老虎熱死牛那絕對不是什麼誇張的話。
好在「秋老虎」維持的時間並不長,至多也就半個月的時間而已。而且早晚並不像夏日那般炎熱,總算在這一日之中也有些喘息的時候,半月時日熬一熬也就過去了。
況且十一世紀也沒什麼溫室效應,又無那多高樓大廈遮擋,對於一大夏日吹慣空調的現代人來說宋代的夏日也好,「秋老虎」也罷,還不至於那麼難熬。
雖說身為古代女子哪怕再熱的天氣也得把自己捂得嚴嚴實實得,可對於如今家資萬貫的楊涵瑤來說,這也不是什麼問題。
以前在老宅時用冰塊,雅苑造好后因著早就把這些問題考慮進去了,所以哪怕是長袖長衫的,只要呆在家裡便也能如前世一般,享受到一絲清涼。
楊涵瑤離京時已是夏末,回到常州幾乎就沒停歇過,在這大大小小的事件中也就迎來了她在宋朝的第四個「秋老虎」。
不過今年的楊涵瑤顯然不怎麼受老天待見,在京城惹了一身風波不說,這才回到常州想喘口氣呢,王雱那小子又給自己找了些麻煩,結果還惹出了一樁冤案出來。
事情已經被她攬下來了,也無法再推脫,很顯然,今年的秋老虎恐怕楊大姑娘有些難熬了。
不過對於有眼紅疾病的楊大姑娘來說,自己得不了好了,那能看著別人舒坦嗎?特別是那些老找自己麻煩的人,楊涵瑤若讓他們舒服了,那就真得是要成聖人了。
很顯然,楊大姑娘不是聖人,也不是聖母,且眼紅之疾已入膏肓,已藥石無醫,她怎可能眼睜睜地看著張日弁那老頭兒在這熱死牛的季節里逍遙自在?
這不,看著滿桌自編的教材,想著蘇惠娘這趟渾水,楊涵瑤心中有了計較。
嘿嘿,張大人,張老頭,老頭張,自打您老人家在金鑾殿上上演了一次執笏板打人的戲碼后,剛正不阿的名聲已傳天下。
現在可是有一樁潑天的冤案吶!我楊涵瑤是搞不定了,不過相信剛正不阿的張大人是絕對不會不管得吧?連在天子跟前打大臣都敢,相信什麼「水太深」之類事也不會怕得!
嗯,就這麼辦!
想到這裡楊涵瑤露出一絲意味深長的笑容來,對著王達與許三勾了勾手指,「爾等且附耳過來。」
一陣嘀嘀咕咕,聽得王達與許三二人那是又點頭又皺眉得,到最後臉色都有些發白了,王達有些忐忑地說道:「殿下,那張大人正是如此得剛正不阿?」
「那是自然……」楊涵瑤坐正身子,一連正經與佩服地說道:「張大人乃是朝廷樞密副使,又是大學士,素來公義剛正。你們想想,在金鑾殿啊,那是什麼地方?當著聖天子的面就敢打另一個大臣,只因那大臣過於諂媚而已。如此剛正之人,爾等的冤情託付於他不是正好么?」
王達與許三聽了連連點頭,許三感嘆道:「想不到這世上除了有
包大人這樣的剛直官員外,還有張大人這樣的大青天啊!」
「可不是嘛……」楊涵瑤掏出綉帕佯裝擦嘴,實際是有些綳不住想笑了。怕二人看出,故而掏出綉帕做做遮掩。
想到老張頭一而再再而三地說自己是妖女,如今自己把這禍水引到他那兒去,算不算也是扳回一局了呢?
想大這裡,楊涵瑤就忍不住有些想笑。不對,不對……楊涵瑤又搖起頭來,自己怎麼變得這麼小心眼了呢?這算不算公報私仇呢?接而又點起頭來,自己又不是朝廷官員,算屁個公報私仇啊!
想到這裡楊大姑娘只覺一陣暗爽。老張頭雖然的確是個剛直的人,不過嘛,她楊涵瑤又不是聖人,老被這老頭盯著叫妖女,這換作是誰心裡也不舒服嘛!
她這番心聲若被人聽見,肯定會被人「呸」上幾口唾沫子!這分明就是小心眼嘛!還說得這麼大義凜然,真真是虛偽到家了。
楊涵瑤自顧自地在這兒自淫,完全忘了這還杵著兩個人呢。看到楊涵瑤這又是搖頭又是點頭得,王達與許三頓時又緊張了起來。
王達小聲試探道:「殿下,可還是有甚不妥?」
「啊?啊……」神遊天外地楊涵瑤被王達這樣一問,頓時從自己的YY中回過神來。看著二人緊張的樣子,楊涵瑤摸了摸鼻子,訕訕一笑道:「無事,無事。你們就照我說得去辦吧,保准成功。」
完了又加了一句道:「國朝律法有規定,我身為皇室宗親不能插手地方政務。像這種事自然也不好親自出面。但張大人就不同了,他乃朝廷一品大員,現下又在常州,你們不抓著這個機會以後再想翻案可就難了……」
「是是是……」王達與許三也不是不知好歹的人,之前只以為縣主很大,當聽到楊涵瑤說她不好出面時心裡還曾以為楊涵瑤是怕了,還產生過一絲不忿。
但現在聽到楊涵瑤這麼一說,又羞愧起來。原來國朝還有這樣的規定啊!倒是他們小人之心了……再想到楊涵瑤身份之尊貴,不但冒著觸犯律法的危險攬過此事,還這般跟他們這等戴罪之人解釋,只覺心頭暖乎乎地。
楊涵瑤的形象在這二人心中頓時又高大了幾分。不愧是他們窮苦人家出生的平民縣主,不僅體恤百姓疾苦,還不忘本!好,嘉寧縣主果然名不虛傳!
二人雙雙跪倒,叩謝后便出了書房,按照楊涵瑤的吩咐去辦事了。
再書那張日弁自來到常州后,也沒閑著。除了在常州四下轉悠考察外,其餘最多的時間就是待在書院的圖書館里。
圖書館這個名字很新鮮,不叫藏書閣,也沒什麼風雅的別稱,就叫圖書館,既平淡又顯樸實。
不過名字雖平淡無奇,可這裡面卻一點也不平淡。初次進得此處時,差點沒把張老頭給嚇死。
誰能想到呢?就在這常州,就在這小小的書院中藏書居然竟多達幾萬冊!乖乖,這還是圖書館嗎?皇家的藏書院也不過如此!
這妖女到底是使了什麼手段,竟然弄來了這麼多書籍?更讓張日弁驚奇的是,這裡面居然還有不少市面上看不到的孤本。
仔細一琢磨,也釋然了。以妖女受寵的程度與手段,恐怕皇家藏書院里能被她印刷的書籍都印刷了吧?
托著常州商會那一群一腦門子想出人頭地的工匠們的福,在楊涵瑤最初改進了印刷術后,這群人在這幾年間又在此道上做出了改進,不僅提高了印刷的質量,速度上那更是驚人。
最關鍵地是,他們的改進使得印刷的成本再次降低。而紙張方面,因著楊涵瑤當年的帶頭作用,這些工匠們就跟瘋了一樣,拚命研究造紙工藝,開發出來了不少新品種,居然連專門做紙箱用的瓦楞紙都弄出來了。
理所當然地,這造紙的成本也就低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而楊涵瑤也趁機向偉大仁宗陛下提出了想刊印皇家典籍的要求。
不過仁宗還是比較謹慎得,因為皇家藏書院里有些典籍也不好隨意示眾,像武經總要這樣的書怎可流傳於市面?別看西夏與遼國近年與大宋關係不錯,特別是西夏,親密地就差沒喊出回歸大宋的口號了。
不過仁宗雖然仁厚可卻不是什麼傻子,就算他傻,他的那群大臣可都是個個青史留名的人精,哪可能在此方面不作提防?
正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對於這些非同族之人,這些人精們嘴上喊著兄弟之邦,可心裡卻是防範得緊。
像武經總要這樣的書籍記載地可都是大宋國防方面的先進武器,怎可能公開與眾?再者就算這些外族沒啥異心,也得防範下同族不是?
大家都是飽讀詩書者,「禍起蕭牆」這個道理怎會不懂?因此仁宗雖然很疼愛楊涵瑤,可在此事上口風卻緊得很,在他的點名下,像武經總要這樣的書楊涵瑤印刷沒問題,但只能放在書院圖書館內,而且非書院精英不可隨意閱覽。
簡而言之,潛台詞就是:不是信得過的人,這類書籍就算是常州書院的學生也不能閱覽。朕現在可以讓你楊涵瑤收藏這些書已是天大的恩賜,所以這關你可要把好了。若出了什麼岔子,唯你是問!
楊涵瑤自然一副感恩戴德的模樣,可心裡卻是不以為然。雖說武經總要上的東西在這個世界上堪稱一流,可在她楊涵瑤眼裡卻算不得啥。
火炮早就研製出來了,並且這幾年,工部的人對火炮做了大量改進,而更有奇人突發奇想,想著把火炮縮小,抗在肩上不是更省事?
於是槍的雛形誕生了。雖說只是在竹筒里裝上火藥蛋,但最早的火銃可不就是這樣一步步發展出來得么?
說來也巧,大概在幾十年後,竹筒火槍的確就要誕生了,而且就是在宋朝誕生得!不過因著楊涵瑤的到來,讓他提前幾十年問世罷了……
PS:最近因私事,實在提不起精神寫東西,最近調整好了心情,會努力更新得!對不起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