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膳食娘子> 168.第168章 何為與時俱進

168.第168章 何為與時俱進

  「與時俱進?」眾人呢喃了下這個新詞語,在場的老者們更是眼睛一亮,感到十分新奇。與時俱進這個詞還是頭次聽說呢。


  「沒錯。」楊涵瑤點著頭,「與時俱進。」


  「哦?」王雱終於是坐正了身子,看著楊涵瑤那雙亮晶晶的眼,那是一雙清澈且又充滿希翼的雙眼,彷彿能照亮人心底最黑暗的地方。


  四目相對時,王雱的目光閃爍了下,微微避開那雙眼,他覺得自己好像有些不敢看那雙眼,因此那雙眼睛彷彿能看穿自己的一切一樣,讓他覺得很不舒服。


  微微不自然地輕咳了一下,清了清嗓子,問道:「請問桑公子,何為與時俱進?」


  眾人皆盯著楊涵瑤,游南哲更是眼都不眨一下,臉上帶著暖暖的笑意,看著楊涵瑤,十分期待她如何解釋與時俱進。


  楊涵瑤一笑,道:「時移世易,易為變,時光推移,世事隨之改變。所謂與時俱進就是指得我們的觀念與行動要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同時進步。正所謂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皆行。」


  胡弘毅想了下,站起來拱手問道:「先生的意思是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世道的變化,萬物都變得不同了,所以我們理解聖人之言也要不一樣?「


  楊涵瑤點頭笑道:「沒錯。我們可以把這個稱之為時代。時代不同了,思維也要產生變化,隨著時代而進步,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聖人之言。」


  「可這和民可使由之有什麼關係?」梁圭軒插話問道。


  楊涵瑤看了他一眼,又看了一眼旁邊的王雱,見他雖沒說話,可眼神里也透著那個意思。想起史書上對於這個人的記載,楊涵瑤忍不住打了個哆嗦。這個人才華出眾不假,可剛愎自用這點和他那老爹有得一拼。


  可問題的關鍵在於王安石搞得都是陽謀,只是在工作上對於自己的計劃比較固執而已。不像他這個兒子,弄不過人家就給你玩陰得,恃才傲物,心胸狹窄,最後也因為玩陰謀玩不過別人,坑人不成反被人坑而活活氣死。


  這點和羅貫中筆下的周瑜有得一拼,都是被對手給活生生氣死得。不同得是,歷史上的周瑜周公瑾可是個氣量宏大的人,羅貫中筆下那個小氣鬼周瑜只是藝術品而已;而王雱此人的小心眼則是真實得,甚至可以說是古往今來第一人。


  對於這樣的傢伙,楊涵瑤想想都覺得背後發冷,得罪君子沒有事,得罪小人可就麻煩了。雖然搞不清這個傢伙怎麼會來這,但這並不妨礙楊涵瑤陰謀論地認為這傢伙是來砸場得。


  可惜他老爹是王安石啊,楊涵瑤覺得在以後的變法中可能還得借借王大牛的力,所以能不和這傢伙起衝突還是最好不過了……


  楊涵瑤想了想,說道:「其實很簡單,就拿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話來打個比方。咱們結合一下當時的時代與具體情況后就不難得到答案。」


  楊涵瑤停頓了下,繼續說道:「上古時期,混沌初開,民皆愚昧,唯有聖人先知先覺。在這個時期,何為對,何為錯,如何做,怎麼做基本只有聖人清楚。所以我們可以稱這個時代的聖人為先知或先知者。」


  「先知?先知者?」葉茂德回味了下這個詞,呵呵一笑,「有意思,那請問小友,那些先知都有誰?」


  楊涵瑤沖著葉茂德報以微微一笑,然後正對著眾人又繼續說道:「那個時代的先知非常多。比如伏羲,神農,燧人,庖犧氏等。」


  「這些先知者們教先民結網而漁,制耒、耜教先民耕種,如果先知先覺的伏羲、神農等智者們先向大家講為什麼要編網、為什麼要製作耒、耜,而編網、製作耒、耜會帶來什麼樣的好處,我想等所有的人都弄明白了,先民也都餓死了!」


  楊涵瑤的比喻雖然粗俗淺顯,但卻也很形象地表達出了自己的意思,讓在場之人紛紛聽得額外明白。


  「所以在這個時候便是民可使由之,可不使知之的階段。讓老百姓跟著做,卻不一定要讓老百姓們知道這是為什麼。」


  王雱聽了這番話,儘管對桑梓遠不是太服氣,可內心又不得不承認這是個相當有才華的人,難怪在舞勺之年便能寫出那樣的詩句,對於經義也有這般超出常人的理解了。


  葉茂德等幾位老者心中大駭,這個桑梓遠當真是妖孽嗎?所謂聞弦歌而知雅意,他們可不是周圍這些個嫩頭青,只聽了桑梓遠打得第一比方,自然也就知道桑梓遠接下去要說什麼。想起城中一些無知百姓聽聞了桑梓遠的事迹后,紛紛都傳言說,桑梓遠就是聖人轉世來得,是自季子以後,常州城第二個大聖賢。當時聽著還覺得很荒唐,大宋問鼎立國以來,年少成名者何其多?神童更是數不勝數,如才去世兩年的晏殊,不就是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么?

  神童在大宋不稀奇,就算對於聖人之言偶有新意也只能讓人感嘆下這個孩子聰慧。可眼前的桑梓遠顯然不屬於這種情況,從他的言談來看,這孩子對於經義顯然是做了大量深入的鑽研,非偶爾可得,是下了大功夫得。


  對待學業認真,又聰慧到這種地步……葉茂德忽然覺得自己有必要修書一封給自己的老上司,韓琦韓大人。把今天發生的事情以及桑梓遠所說得話都寫進信里,這樣的人才不應埋沒民間,應早早入仕,為國出力才是。


  就在葉茂德心裡琢磨著要如何推舉桑梓遠時,就聽到那小人兒又繼續在說道:「第二個階段,就是孔夫子所生活的年代,春秋戰國時期。在這個階段,正是我華夏族史上第一次文化傳播時期。各個學派紛紛著書立傳,收養門徒,可謂是百花綻放,各展所長,百家爭鳴就此上演。在這個時期,由於時代的動蕩,陳舊的東西開始死去,舊的制度和道德倫理觀念,被新的制度和意識形態取代了。」


  「一部分農民獲得較多的自由,生產關係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各個階層的矛盾尖銳激烈,兼并戰爭連年不斷,整個時代呈現出紛繁複雜的大動蕩大改組局面。」


  「知識開始從貴族逐漸向平民傳播,這個時候新的階層產生了,這就是『士』。他們來自社會的各個方面,地位雖然較低,但很多是有學問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曉天文、歷算、地理等方面知識的學者,有的是政事、軍事的傑出人才。」


  「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許行、陳相、蘇秦、張儀等,他們都是那個時代非常傑出的人物。至於一般的出謀劃策、談天雕龍之流,以及擊劍扛鼎、雞鳴狗盜之徒,更是人數眾多。」


  「這是一個文化思想空前繁華的時代,這時百姓的文化素養比起先民已有很大的提高,所在這個時期,夫子的話其實已經變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除了當日在富居樓的那幾個人外,其他人都咦了一聲,這樣的斷句還是第一次聽說。不過按照楊涵瑤這樣來斷句,似乎也並無不可。


  王雱深深的被震撼到了,頭一次地他開始正眼打量桑梓遠。濃眉大眼得,皮膚不白也不黑,衣著並不是很華貴,許是年齡還太小,身子還未張開,整個人看上去有些秀氣,甚至是有些陰柔,給這並不妨礙整個人的氣質,給人一種清貴雅麗之感。


  他的內心起了很大的變化,不是嫉妒他人才華,而是有了一種知己感。他所遇見的所謂才子大多都有種迂腐沉暮之感,不像桑梓遠,無論氣質與思想,都透著一股清新,是個學以致用之人。王雱覺得今天回家有必要跟父親好好說一說桑梓遠這個人。


  其實父親對於桑梓遠也早有耳聞,但此人除了流傳了一兩首詩詞出來外,更多讓人讚歎地便是在書法上自成一派的桑體字了。父親是個專註做實事的人,雖說對於桑梓遠十歲便能取得這番成就也頗為驚訝與讚賞,可也就如此而已。


  如今看來此人不但學問好,有才華,跟重要的是他的想法與父親似乎頗為相同,想起父親對於時政的看法,以及每到一地做官所採取的各種治世手段,王雱覺得或許此人值得結交一下。以他時至今日的名望,將來入朝為官是必然得,如此一來,父親變法之事豈不是又多了個助力?

  不知王雱心裡已起了結交之意,楊涵瑤繼續說道:「到了這時,已不能象遠古洪荒時期那樣,一味要求老百姓去做而不讓他們理解為什麼,那樣簡單粗暴的方式已不再適用。」


  「所以便成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了么?」聽到這裡,梁圭軒忍不住插話問道。


  楊涵瑤點點頭,「沒錯,正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