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商路 新
簡雍離開後,便開始琢磨著怎麽抓張舉的小辮子了。
十日後,漁陽還是一帆風順,張舉雖然答應抓孟家的小辮子,但是還是心存僥幸,想把孟家保下來,因為孟家是主力反劉備的,張舉也害怕劉備,所以想保護著孟家,讓孟家悄眯著暗害劉備。
所以張舉一直都在敷衍,找出了一堆無關緊要的小辮子,最過分的也就是孟家欺壓百姓這種,根本沒有一點有價值的信息。
張舉敷衍,可簡雍卻找出了一條罪證,他來到張舉家中,披頭就道:“張舉,你私自造禦用之物,到底居心何為?”
張舉瞪了簡雍一眼,他怎麽找到自己頭上來了,心下想叫張純趕緊備齊兵馬造反,拚個魚死網破,可是一想到十日前簡雍來找自己的事情,他便明白了這次簡雍來找自己的目的。
“你胡說,這分明是孟家所為,孟家竟想逆反篡位,你為何推到我頭上!”張舉佯裝憤恨的叫道。
簡雍笑了笑:“哦,是嗎?那還請張兄在三日內找到罪狀參了孟家,以自證清白。”說罷,簡雍不做停留,仰天大笑出門去,隻留下張舉在心中腹誹。
十日前簡雍到此,就是想讓張舉知道自己的深意,以免張舉狗急跳牆造反,張舉這九千兵馬誠然不多,甚至劉備根本不需要出手,駐守右北平的公孫瓚就能把張舉叛亂給平掉,完全不費吹灰之力。
可是追根溯源,張舉雖是豪強,但明麵上還是良民,如果張舉反了,那劉備免不了被人傳逼反張舉,對劉備仕途不利,嚴重的話甚至劉備甚至可能會被罷官,這對劉備是不利的。
所以隻要有可能,劉備還是希望隻是單純的滅掉孟家,在短時間內,劉備沒有穩坐幽州之前,我還不想和你鬥。
第二日,張舉便舉報孟家私造禦用之物,隨後他親率鄉兵趕到,一舉將孟家私藏的禦用之物全部抓了現行,同時將孟家一百三十七口人,全部押到了簡雍麵前。
當日,在孟家老少的哀求聲中,簡雍之喊出了一個冷冰冰的字:“殺!”
當日,斷首橫飛,鮮血飄揚。
當日,孟家一百三十七口人,無一存活,涿郡孟家慘遭滅門。
孟家私藏禦賜之物隻是一個罪名罷了,在殺光孟家人後,漢軍殺入孟家,大肆搜查,除了將孟家家產充公以外,他們還要搜索出一些可能的重要文案。
“將軍,你看。”一名士兵將一封書信遞給張飛,道:“將軍,這孟家膽子可真不小。”
張飛接過這封書信,隻見這書信上的另一方,竟是孟生與張牛角的約定。
“助我殺了劉備,則明年正月於巨鹿再起,再與鮮卑合兵取幽州,那時我們與鮮卑人連成一片相互策應,那時你孟家上下雞犬升天,自當不在話下。”這封信是張牛角寫的。
張飛看著,隻覺得一身冷汗,這孟家和張牛角都是鐵了心要自己的大哥劉備死,而且他們甚至還聯絡了鮮卑一同南下,說實話,如果幽州無主,張牛角北上,鮮卑再趁機呼應南下,那麽幽州地界轉瞬便可不為漢土,而盡為鮮卑所得。
而事實上,五胡亂華時期前燕,後燕等鮮卑人政權,也都是在幽州起家,鮮卑人對幽州這塊地更是垂涎已久,一旦時機成熟,秋高馬肥,鮮卑人會非常願意南下以涉幽州,幽州雖然窮,但是相比塞北已經算是富的流油了,且不說這點,得到了幽州,那麽長城防線也盡為鮮卑所得,如此便可使得大漢的河北河南山東這些最肥沃的土地置身於鮮卑人的槍口之下,那麽大漢將永無寧日。
當信件被送回劉備那兒時,劉備將此信朝地上一砸,開口就罵:“孟家這群烏龜王八蛋,說漢語食漢祿穿漢服,自己欺壓百姓也就罷了,更是全族合起夥來連接叛軍叛亂,現在更是明目張膽的勾結外族,想要亡我中華!”
簡雍哪裏見劉備發了這麽大的火,戰戰兢兢的問道:“那主公,您的意思是?”
“還能怎麽辦?”劉備果斷的說道:“把這信帶到朝廷裏交到朝廷裏,請求朝廷對幽州免一切稅收至少半年以抵禦突發情況,但是最好爭取一年的免稅期,還有,這張牛角必須給壓下去,不能讓他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想謀害本官,更不能讓他聯結鮮卑,窺我大漢!”
“是。”簡雍拿著書信,又問:“這信怎麽送?”
“托當朝大將軍盧植送吧,他是我的老師。”劉備說道,可是剛一說完,劉備又覺得不妥,盧植是自己的老師不假,可這家夥對自己頗為提防,害怕自己這個老實學生做出對大漢不利的事情,所以盧植那兒其實不好打點,於是劉備又改口道:“罷了,別找我老師,給你銅錢百貫,打點打點宦官左豐便好。”
“是。”簡雍應了一聲,便又踏上了去朝中送信的道路。
劉備欣慰的笑了笑,這簡雍還真是一條好舌頭,用處不小。
不找朝廷要餉而是直接要求免稅,這其實是為了不引起靈帝的反感,畢竟幽州本就沒有油水,劉備替大漢收複了冀州這塊肥地,那幽州此地有多少油水那也就都無所謂了,反正多一點少一點,也隻不過是貧困和溫飽線的掙紮罷了。
劉備不要餉銀而要求免稅,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劉備準備在商業這一塊下功夫了。
眾所周知,大漢重農抑商,對商人收稅極其苛重,這其實無可厚非,不懂曆史的人可能會覺得這是封建但是懂得曆史的人對此就應該雙手讚歎,因為那時生產力薄弱,而商業是暴力,財產的分配雖然可以存在雙贏但是他總有一個限度,你富一點,他就會窮一點,而在那個消息閉塞的年代,商人遠比現在的商人要暴利的多,商人們有錢了,日子過的比皇上還好,而且這樣的商人還不在少數,百姓們眼饞,放棄種植農產品一心去想著經商賺錢,這樣惡性循環,對農業的破壞極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