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各有心機兩不知(上)
七十三、各有心機兩不知(上)
桓溫在離開建康回姑孰的前夜,召郗超、陳操之入大司馬府長談,除了世子桓熙在座,別無他人,桓溫指著郗超、陳操之二人對桓熙道:「阿大,郗君、陳君皆為父所敬重,汝須禮敬之,有他二人相助,汝方能克紹箕裘,光裕大業。」
桓熙避席,向郗超、陳操之二人行頓首大禮,郗超、陳操之趕緊還禮,表示定當殫精竭慮,輔佐世子。
桓溫廢帝立威,頗為自得,問道:「子重對重建北府兵之事有何籌謀?此事宜急不宜緩,北伐良機不容有失。」
陳操之道:「京口乃僑徐州治所,北中郎將庾希現為徐、兗二州刺史,都督青州、晉陵諸軍事,明公欲重建北府兵,庾氏這一關是繞不過去的。」
庾希是帝后戚屬,雖說庾皇后已崩,司馬奕也被廢為東海王,但庾氏一族已然坐大,除庾希外,庾蘊為廣州刺史、庾友為東陽太守、庾倩為太宰長史、庾邈為會稽王參軍、庾柔為散騎常侍,俱為顯貴。
桓溫皺眉道:「嘉賓、子重可有良策?」
郗超事先已與陳操之私下商議過,當下朝陳操之微一點頭,陳操之道:「世子要進入京口掌兵,若得不到徐州刺史的支持,更或者暗中掣肘,那就事無可為了,所以,徐、兗二州刺史必須另選高明。」
桓溫知道陳操之與庾希有舊怨,說道:「庾氏盤踞京口,若無顯罪,動他不得,否則恐怕會導致北府騷亂,子重既如此說,想必已有對策。」陳操之不是那種光提問題不解決的人。
陳操之道:「明公可以庾希不能救許昌、汝南為由,表奏朝左遷庾希為護軍將軍,而以吳國內史郗公為徐、兗二州刺史,都督揚州、晉陵諸軍事,鎮京口。」
吳國內史郗公便是郗超之父郗愔,郗愔,字方回,太尉郗鑒長子,晉成帝時襲爵南昌縣公,征拜中書侍郎,歷驃騎何充征北褚褒長史,遷黃門侍郎,轉臨海太守,永和末年以疾去職,居章安數載,昇平四年因為弟郗曇病逝,郗愔復出,為吳國內史,郗氏在京口極有影響,北府軍就是身為流民帥的郗鑒在四十年前組建的,在平定王敦叛亂中有功,后雖解散,但北府諸將俱在兩淮諸州郡領兵,而且郗鑒次子郗曇依然手握重兵,昇平年間郗曇曾任北中郎將、都督徐、兗、青、幽、揚州之晉陵諸軍事、領徐、兗二州刺史、假節,鎮下邳,昇平三年因為與謝萬聯兵北伐時因病退兵,后又與賊帥傅末波等作戰失利,降號建威將軍,隨即病死,郗曇的職權被范汪繼任,昇平五年范汪因為北伐失期被桓溫表奏朝廷貶為庶人,北中郎將兼領徐、兗二州刺史這一重要職位落到了庾希手中——
靜室無聲,燭火搖搖,郗超端坐不動,似乎陳操之所說的與他無關。
桓溫捻須深思,以不能救許昌為由將庾希降號為護軍將軍,誠然妙計,而且這與免為庶人不同,庾希尚不至於鋌而走險,最主要的是繼任者是郗愔,這是徐、兗二州諸將以及朝野內外都能接受的人選,以桓溫的心意,其實是不願意郗氏繼續留在京口掌握兵權的,他很想讓長子桓熙擔任這一要職,但桓熙顯然不具備那個資歷和聲望,桓溫雖然權勢熏天,卻也不敢打破整個士族默認的規則,栽培桓熙還得循序漸進,當然,他三弟桓沖具備了這個條件,但桓溫也清楚現在他尚不能控制長江下游晉陵京口的局勢,欲速則不達,讓郗愔居京口總比庾希為好,郗愔必須支持他兒子桓熙重建北府兵,待桓熙掌握了兵權,郗氏在京口的勢力自然就相形削弱,還有重要的一點是,郗超追隨他也是為了宗族利益,為得郗超忠心,這時向郗超示恩惠是適當的——
桓溫笑了起來,贊道:「子重所慮極是,庾始彥昔日在吳郡刁難子重不成自己反而氣得嘔血,傳為笑談,如此庸才,哪堪重任。」向郗超拱手道:「致意尊公,可準備赴京口之任了。」
郗超心下甚喜,面上不動聲色,也不言謝,卻問:「不知明公如何安排世子立足京口,世子現為豫州治州從事,以此職無法建軍領兵。」
這也正是桓溫顧慮之所在,郗超既然提出,那麼就是有應對的辦法了,善哉善哉,他座下的這兩大謀士開始竟相獻策了,桓溫道:「嘉賓計將安出?」
郗超道:「目下諸郡長吏皆無空缺,世子要擢升頗為不易,然非州郡長吏不得領兵,奈何?」
桓熙耐不住性子,介面道:「是啊,奈何?」
郗超道:「可直接表奏世子為刺史,如此招攬北府舊部也較顯赫。」
桓溫懷疑道:「刺史?恐非桓熙所敢望。」
郗超道:「江左諸州誠非世子所敢望,但中原諸州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