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連娛樂文都不敢這麼寫啊!
「面對這種足夠讓任何導演為之驚嘆的成績,李旭並沒有迷失其中,他更像一個被從天上掉下的餡餅砸中的青年,懷疑、迷茫又有些驚喜。
但是對於電影的信念,他卻沒有動搖過,不同於第五代導演的大氣與全局觀,也不同於第六代導演的叛逆和反思,他更在意的是觀眾的感受。
訪談當中,年輕的李旭不止一次提到電影的節奏和細節很重要,更是表示,一部電影的上限由節奏和細節決定。在他看來,滿足觀眾的情感需要,是在導演首先要考慮的事情,一部電影無論出於什麼目的,不能調動觀眾的情緒,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就很難稱得上是一部好作品。
對於李旭的觀點,筆者在這裡不予評判,畢竟他還很年輕,未來的路還很長,還需要更多的積累。以後是擁有更多的鮮花和掌聲,成為新一代導演的領軍人,還是傷仲永一樣的存在,再也沒有好作品,讓我們拭目以待。」
念到這裡,《人物》的這篇文章也就基本差不多了,李旭咂了咂嘴,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看看配圖,在翻到封面,他很想嘆一口氣,難怪當時拍了兩組,特么的直接上封面啊。
封面上的他,穿著休閑服露著半身,面帶微笑,年輕又帥氣,更像是偶像明星,而不是初出茅廬的導演。
「造孽啊……」他靠在椅背上哀嘆了聲。
這篇報道並非不好,而是……怎麼說呢,基本上都是在誇他,即便是最後那句「還是傷仲永一樣的存在」,也只是遮掩一二,不讓話說得太滿。
特么的,前面都要捧成新一代導演的領軍人了,再不壓壓調,牛皮就要吹爆了。
想到這裡,對於便宜大哥插手專訪的事情——跳過他那個皮包影視公司,直接跟華藝聯繫——都有些不爽。
當然,他也知道,便宜大哥這麼做,是在繼續堵自己的後路。
5000萬的投資,扎堆的大腕客串,還有如此高的票房,再加上《人物》的專訪和封面故事,夠風光了,可以回去了。
同時也算是放出信號,我們看著家裡孩子的,這麼說來,家裡或者便宜大哥對自己的動靜可是一清二楚呢。
想到這裡,李旭再次嘆了口氣,不是他想如此,而是……本來一切都好好的,怎麼睡個覺就變了模樣?
最新一期《人物》是昨天刊發的,每個月8號嘛,正好是星期天,銷量很不錯。也其實都沒什麼,關鍵在於一天過後,第三周周末票房出爐了,至於多少……呵呵,7405萬……
這次李旭是真的倒床上拉過被子想讓自己趕緊醒醒,這特么真的不是17年啊!這特么連娛樂小說都不敢這麼寫啊!
你一部連多線敘事都不夠完美的《傳染病》,是怎麼在盜版橫行的05年06年,在第三周還能拿到幾乎跟《無極》首周差不多的票房的啊!
抓了抓腦袋,李旭起身來到書桌後面,打開電腦登錄網站瀏覽了一番。
果不其然,天涯也罷,豆瓣也好,以及其他影視論壇,一水的支持《傳染病》的言論,包括不限於:
「《傳染病》的節奏太緊張了,細節太多了,我看了四次,每次都有新發現!」
「什麼陳愷歌,什麼《無極》,什麼狗屁玩意兒,就不能好好講個現代故事,弄一部《傳染病》這樣的電影嗎?」
「李旭好帥,他真的只是導演嗎?是不是也在電影里出現過?」
當然,也有很多抨擊,包括不限於:
「你們是不是都忘了,非典是怎麼紙包不住火才抖露出來的?這傢伙臉皮厚成什麼樣,才會給政府唱讚歌?」
「第一次擔任導演就能做到這個程度?還有這麼多大腕客串,當我們是白痴嗎?」
「《傳染病》就是一場電影而已,《無極》單是命運註定和抗爭的這個立意,就比《傳染病》高多了好嗎?」
最後這個真不是李旭用馬甲反裝忠,自從上次在網路里發表了一篇中立的《傳染病》影評,結果被噴成黑子的水軍后,他就對這事失去了信心。
太特么扯淡了,這還有天理嗎?我是這部電影的導演哎!我怎麼可能黑自己的電影呢!
不提這個,總之就是,相比波瀾不驚的傳統媒體和他們掌控下的民間輿論,網路裡面完全是一副翻天的狂歡狀態。
換句話說,就是利用《傳染病》的聲勢來反權威,要將那些操蛋的五、六代導演打到在地,並踩上一萬隻腳的永不翻身。
真是……
好吧,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出發,李旭總結出《傳染病》會像二哈那樣,在05年掀起逆襲風暴的原因。
首先就是,大投資加大腕扎堆,這兩點是必然起了作用的。
投資基本都用在刀刃上,大腕扎堆——哪怕是國內大腕扎堆——讓人有了好奇心,尤其是在預告片看起來很有大片味道的情況下。
其次是宣傳得當,發布單人海報,跟土豆網合作之類的就不說了,前期重點在大投資和大腕上,倒是取得了一個不錯的開門紅。等上映后又將李旭的消息放出來,頗有些偶像導演的味道,也吸引了不少目光和好奇心。
到這裡,一切都還算正常,都還在李旭的預料之中。
等《無極》的口碑出來之後,所有事情都如同脫韁的野馬,開始往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地方一路狂奔。
說人話就是,李大導演運氣不錯的在05年年底,點亮了「自來水」和「報復性觀影」兩個成就。
之前說過多次,《傳染病》的節奏和細節都很出色,李旭搬運的時候也很好的進行了本土化,所以對觀眾來說,這電影很好看。
大陸電影還沒有過這樣的作品,多線敘事,場面宏大——觀眾眼中如此——細節豐富,節奏緊湊。
以前不是沒有多線敘事電影,《英雄》也可以算是多線敘事,但如此多而不亂,彼此交錯卻又互不影響,讓觀眾毫無難度理解劇情的多線敘事電影,卻還是首次。
那塊石頭要等到06年6月份去了。
電影好看,題材也很能引起觀眾的共鳴,無論青年還是中年、老年,只要經歷過兩年前那場災難的,都免不了有所感慨,而鞏麗的犧牲跟俞菲鴻的以身試藥兩段情節,也很能圈粉。
於是口碑就這麼起來了,那些年輕的,沒那麼多「藝術」追求的,渴望看到大陸自己製作的大片的觀眾們,也就自發性的到處宣傳,在這個網路尚未發展到頂的年代,掀起了口碑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