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明朝大丈夫> 第七百二十七章 戰爭的進步意義

第七百二十七章 戰爭的進步意義

  李景是一位純粹的國家主義者,在他心中,中國是這個世界最偉大的國家,無論中國面臨什麼樣的困境,最終都能挺過去,並且戰勝對手。


  同時李景又是一個純粹的民族主義者,他認為漢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也是最英勇的民族。


  五胡亂華的時候,漢人被胡人殺的只剩下幾百萬人口,但是最終漢人還是把胡人從中原大地趕了出去。


  蒙古鐵騎在征伐世界的時候曾兩度撤兵,第一次是蒙古大汗窩闊台去世,如果不是窩闊台去世,拔都(成吉思汗的長子朮赤的次子)率領的蒙古大軍定然會掃平整個歐洲。


  第二次是蒙哥大汗去世的時候,由於蒙哥在攻打重慶的時候陣亡,蒙古人忙於爭奪汗位無暇西顧,而當蒙古汗位定下來,蒙古人已經元氣大傷,無力再對歐洲發動攻勢。


  正因為漢人在重慶擊斃了蒙古大汗,才令蒙古人停止了征伐的腳步,可以說是漢人拯救了歐洲,甚至是世界。


  後來雖然蒙古人佔領了中原,但漢人僅用了九十年便推翻了蒙古人的統治,而蒙古人在東歐的統治時間卻長達兩個多世紀。至於俄羅斯則被蒙古人統治了近四百年,直到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俄羅斯人才將蒙古人在俄羅斯建立的最後一個政權西伯利亞汗國征服。


  (註:其實蒙古人在歐洲和俄羅斯建立的政權之所以被推翻,主要是因為蒙古人自己內鬥造成的惡果。


  成吉思汗的繼任者窩闊台死後,蒙古諸王公開始推舉新的大汗,本來最合適的人選是拔都,蒙古人發動的遠征歐洲之戰也稱長子西征,便是由拔都統帥,拔都無論是軍功,還是聲望,還是能力,在蒙古諸王均無人可及。拔都建立的欽察汗國,也稱金帳汗國,統治著東歐和俄羅斯還有中亞地區,是蒙古四大汗國面積最大的。不過拔都考慮到父親不是成吉思汗的親生兒子,主動放棄了汗位。


  拔都放棄了汗位,但是他支持托雷的兒子蒙哥接任大汗,在拔都的支持下,蒙哥順利繼承了汗位,自此蒙古汗位由窩闊台系轉到了托雷系。


  但是等蒙哥死後,蒙古人便分成了兩派,拔都系支持忽必烈繼位(此時拔都已死),察合台系支持窩闊台的後人繼位。隨即成吉思汗的子孫為了爭奪汗位大打出手,最終,得到拔都系支持的忽必烈勝出繼任大汗。


  但是經過連年大戰,蒙古人的元氣大傷。


  而隨後不久,拔都的後人,接掌金帳汗國的大汗去世,拔都和他的兄弟的後人為了爭奪金帳汗國的汗位再次大打出手。近百年中,不知發動了多少次戰爭,最終令金帳汗國這個龐大的帝國四分五裂,給他國以可乘之機。


  不過金帳汗國和蒙古人此後陸續建立的汗國雖然被推翻,但依然還有很多政權保留了下來,只是成為了別國的附屬國。比如說克里米亞汗國成為了奧斯曼帝國的附屬國,直到清朝中期(1777年)才被沙俄征服。


  至於中亞地區的烏茲別克汗國和哈薩克汗國也都是朮赤的後人建立的國家,並一直傳承到現代,烏茲別克其實是朮赤後人的名字。)

  就是這樣一個強大的民族,擁有無可匹敵的軍力,但是只統治了漢人九十年便被推翻,可以想見,漢人是個多麼了不起的民族。


  當然,李景認為蒙古人也是中國人,他也為蒙古人的赫赫戰功而自豪,同時他還可以名正言順地打著收復失地的旗號收復蒙古人丟失的地盤。


  不過蒙古人佔領的地盤實在是太廣袤了,東歐地區和中亞地區,李景現在實在是無力染指。


  不是明軍打不了這麼遠,而是因為李景的執政理念跟蒙古人不同,蒙古人要的只是這些地方政權投降臣服,而李景卻不容許這些地方有政權或者說不允許外族人自治。


  那隻能從國內調人管理這些地方,甚至還需要往這些地區移民,可是大明現在根本沒那麼多官員可調,也不可能往這麼遠的地方移民。


  實際上大明連俄羅斯的地盤可能都吃不下,李景認為北征軍能把俄羅斯佔領的地盤收回來一部分就不錯了。


  當然,李景肯定不會這樣制定戰略目標,這樣制定目標會限制北征軍的發揮。


  因此李景並沒有規定北征軍打到哪裡就算完成任務,這一點跟洪承疇和盧象升這兩路人馬完全不同。


  這兩路人馬李景給他們制定的目標是有嚴格規定的,李景要求盧象升部打到喜馬拉雅山脈便不許再往西推進,洪承疇部打到阿爾泰山脈和天山腳下便不得再往前推進。


  李景之所以給兩人確定位置,是怕洪盧二人腦子發熱,繼續往西推進,這裡多是數千米以上的高山,山脈交錯之間,地形險惡,從這裡西進,那不害士兵們么?


  所以,李景嚴令洪盧二人,達成戰略目標以後便停止進攻,轉為在佔領區建立政權,鞏固大明的統治。


  而對北征軍,李景卻沒有這個限制,不但沒有限制,反而要求他們一直打下去,一直打到後勤接濟不上,無力再戰為止。


  這道命令雖然婉轉,細品起來其實跟屠殺令殊無二致,因為北征軍一共才十五萬人,十五萬人要攻佔這麼大的地方,那只有像蒙古人當年遠征歐洲一樣對敵國進行大肆殺戮,不然的話隨著戰線拉開,明軍後勤的安全便無法保障。


  對於屠殺俄羅斯人李景並沒有多少心理負擔,在後世,佔領中國領土最多的就是這個國家,並且還逼著中國將蒙古從中國分裂出去,而且這個民族還是一個言而無信的民族,多次答應把侵佔的領土歸還中國,可就是不還。


  在後世的時候,李景是沒能力去報復他們,前些年,李景是沒有精力報復他們,現在李景終於騰出手來,不狠狠地收拾收拾他們,那真枉為來大明一場了。


  崇禎十六年七月,北征軍誓師出征。


  此次出征,北征軍共分三路:東路由陳大虎和祖大壽統領,從遼東向北發起進攻。西路由劉二愣和吳三桂統領,從歸化出發,向北發起進攻。中路由曹文詔和李定國統領,從中路向北發起進攻。


  從人數看,北征軍總共出動了十五萬人,幾路人馬當中,北征軍的兵力並不是最多的,但是北征軍的後勤壓力無疑是最大的。


  因為北征軍攻擊的方向是俄羅斯,而越往俄羅斯的方向,冬天越是寒冷,如果不備好過冬的棉衣,這些士兵恐怕根本挨不過去。


  十五萬大軍,至少要準備十五萬套棉衣,十五萬頂帽子和十五萬雙棉鞋。同時還要準備數千頂帳篷,以及其他取暖物資,諸如火盆,木炭之類的等等。


  另外,由於明軍的火器從沒在這麼冷的地方使用過,為了避免槍支因天冷拉不開栓,或者是槍支變形,武器也要保暖,就是說還要製作十餘萬件槍衣和上千件炮衣。


  可以說僅取暖一項,對後勤保障就是一個極大的考驗,若是再加上糧食,彈藥等,可以想見後勤的壓力會有多大。


  為了保障前線作戰,李景動員了十五萬人的後勤部隊,很顯然,十五萬後勤部隊除了武器彈藥不需要那麼多,其餘的消耗跟主戰部隊都是一樣的。


  三十萬人這麼消耗,在明朝時期,換做任何一個國家恐怕都承受不起,要是換一個人當政,恐怕也不敢發動這麼大規模的戰爭。


  但是李景敢,而且李景出動的遠不止三十萬人,實際上六路人馬,作戰部隊和後勤部隊總人數達到了一百五十萬以上。


  按照大明現有的財政來看,這場戰爭結束以後,大明可能就要破產了。


  李景當然不可能這麼糊塗,李景可不是光知道打仗不知道過日子,實際上李景治國的能力比軍事能力更強。


  根據李景的計算,這場戰爭打完大明非但不會破產,反而會促進大明的經濟高速發展。


  道理很簡單,那就是戰爭會促進重工業和輕工業的發展,尤其當人類開始使用蒸汽機以後,這種情況尤為明顯。


  另外,縱觀近代歷史,我們會發現重大的科技進步幾乎都是在戰爭時期發生的,而且每個國家的最高科技最初都是應用于軍事領域。


  大明現在是什麼狀況呢?


  大明已經發明了蒸汽機,並且開始利用蒸汽機技術。


  現在大明的軍工廠使用的設備便是由蒸汽機來帶動,紡織機也是由蒸汽機來帶動。這兩樣恰好一個是重工業,一個是輕工業。


  可以想見,當軍工廠日夜不停地製造槍炮,紡織廠日夜不停的織布,工人必定會發現現有的設備的不足之處,然後會予以改進,這時技術便會革新。


  技術革新以後,生產效率便會加快。這時,原本對蒸汽機和紡織機不認可的人,看到這些機器這麼效率,他們便會慢慢接受這些機器,甚至還能帶動別的行業使用這些機器。當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應用這些機器的時候,那麼大明便算是真正進入了工業時代。現在的大明只有一億多人口,人口對物資需求的壓力遠沒有後世那麼大,等進入工業時代以後,供給很快便會大於需求,而戰爭恰好能消耗掉多生產出來的物資。因此,雖然戰爭會消耗國家的財富,但是工業發展以後,完全可以彌補這些損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