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明朝大丈夫> 第七百零八章 西南戰略

第七百零八章 西南戰略

  崇禎十四年二月,李景到上海祭祀徐光啟,在緬懷了徐光啟一生的功績之後,李景大肆褒獎了徐光啟的兒子一番,說他們在徐光啟生前盡心盡責,死後又整理徐光啟的一些手稿,令徐光啟一生所學不至流佚,稱得上是真正的孝子。


  隨後李景將他從朱由檢處討來的敕令交給徐驥,併當眾宣布徐驥的長子為榮國公世子,又讓徐驥選一名兄弟入朝為官,然後又讓徐驥從徐家挑選一名後生晚進送入國子監就學。


  李景此舉,令隨行官員一時不明所以,實在想不到李景為何在祭祀徐光啟之時,要如此褒獎徐光啟的後人。要知道,就算袁可立的後人李景都沒給這麼大的恩典。


  就在大家暗暗猜測李景的用意之時,大明民生報突然刊發了一篇文章:《論孝道》。


  文章的內容幾乎跟李景評述徐光啟的兒子盡孝的行為完全是一個路子,大抵的意思就是提倡人們生前盡孝,至於死後盡哀,只要意思到了就可以。


  這篇文章一出世,頓時激起千層浪,那些推崇死後必須守制的文人墨客紛紛撰寫文章對該文進行抨擊。


  而撰寫這篇文章的人直到半個月以後,才重新刊登了一篇反駁的文章。這篇文章中列舉了大量事實以證明丁憂三年耽誤了多少有為的官員,又列舉了大量事實來證明大多數的人在丁憂的三年中根本沒有真正守制,而且列舉的人當中很多就是那些寫抨擊文章的人。


  被人突然揭了老底,那些文人頓時啞火,再也不敢撰文進行抨擊。


  眼見反對的聲音漸漸微弱,李景抓住時機頒布政令,宣布改守制時間為四十九天,以後百日、周年等祭日允許官員請假回家祭拜。


  很顯然,李景的這種做法更加人性化,一下子得到了眾多官員的支持。


  不過李景隨後頒布退休制度,即官員年齡超過超過七十歲就必須退休,六十歲如果身體狀況不好,也可以告老還鄉,退休以後仍然享受原來品級的待遇,同時又規定官員年齡超過五十五歲將不再予以晉陞。


  之所以把年齡限制在七十歲,是因為很多六十歲的官員依然思維敏捷,身體健碩,這樣的官員仍然可以繼續工作。


  退休制度打破了原來的官員終身制,像海瑞那樣七十多歲還能出來做官,像嚴嵩那樣八十多歲還擔任內閣首輔的事情是再也不會發生了。


  退休制度的頒布對年輕的官員來說無疑是個福音,原本這些人反對更改丁憂的時間,就是怕那些年老的官員佔據位置,他們失去了很多晉陞的機會,現在有退休制度,就意味著他們不需要等丁憂這樣的機會才能晉陞。這時,原本反對更改守制時間的低級官員非但不再反對,相反還大力支持新制。


  這場改制風波鬧騰了近半年,終於順利得以施行。


  當然,施行歸施行,並不是說所有的人都支持,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反對。只是由於支持新制的人越來越多,這些人的聲音被壓住了而已。


  而這個時候,李景已經沒有精力跟這些人浪費口舌了。這時,李景的目光已經放在了西南方向。


  從崇禎九年李景進京的時候,就開始為西南戰略進行布局,經過五年多的時間,張楚基本上探明了緬甸和寮國還有安南的地形,同時還修建了三條為大軍提供補給的道路,並在沿途建造了多處物資補給點。


  而調往雲南駐紮的數萬士兵經過多年訓練,已經完全適應了西南的氣候,加上秦良玉的悉心調教,這些人也適應了山地作戰。可以說西南軍已經具備了收復緬甸和寮國以及安南侵佔大明疆土的條件。


  實際上,近兩年張楚和秦良玉已經多次請戰,只不過這兩年大明依舊天災不斷,國庫雖然比以前富足,可依然受制於糧食問題。


  其實,要不是李景這幾年異常重視水利,各地都在興建水利設施,同時大力推廣各種高產並且抗旱耐澇的農作物,這幾年的天災恐怕沒這麼容易度過去。


  當然,佔據了河套地區以及開闢了遼河平原這兩大糧倉以後,朝廷還是儲備了一些軍備用糧的,只不過這些軍備糧不可能同時支持幾路大軍同時開戰。


  現在盧象升部已經完全佔據了朵甘地區,洪承疇部也已完全控制了原來土默特部落佔據的地盤。


  這個時候,李景必須要有所選擇,是全力支持盧象升攻佔烏思藏地區,還是全力支持洪承疇向西北進軍,抑或是支持曹文詔平定漠北,或者是支持張楚平定緬甸。


  就在李景左右為難之時,高奇的話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高奇建議對緬甸用兵。


  理由是這幾年曹文詔,盧象升和洪承疇各部一直處於作戰狀態,雖然各部所向披靡,但是毫無疑問,士兵已經非常疲憊了,應該休整一段時間。


  而西南方向朝廷這些年投入這麼多,卻一直沒有展開軍事行動,看到別的兄弟部隊都在開疆拓土,只有西南軍寸功未建,不免有傷將士們的士氣。


  對高奇的建議,李景自然要仔細地考慮,權衡再三之後,李景終於決定盧象升,洪承疇暫緩軍事行動,穩固已經佔領的地盤,全力進行生產。至於曹文詔部則進行整編,將原隸屬於祖大壽和吳三桂的部隊及曹文詔所部人馬進行整合,然後重新編派,令祖大壽和吳三桂的步兵作戰能力大幅提高。


  做通了三人的思想工作以後,李景讓高奇卸掉撫遠大將軍,改任征南大將軍,同時任命張楚為平南將軍,統領右路人馬直驅緬甸,任秦良玉為定南將軍,統領左路人馬直驅安南方向,高奇統領中路人馬直驅寮國,同時策應左右兩路人馬。


  崇禎十四年十月,高奇抵達雲南,隨後發布軍令,大明開始對緬甸,寮國以及安南等國發動戰爭。


  應該說,在了解了當地的地形以後,同時後勤補給能夠保障的情況下,明軍與這三國作戰只能用摧枯拉朽來形容。


  任這些蠻夷使出再多的花樣,面對大明的炮火,也只有一敗塗地的份兒。哪怕是當年令明軍大吃苦頭的象兵亦是不堪一擊,在明軍的火炮的轟擊下,那些大象四散奔逃,死在大象腳下的敵軍士兵,遠比死在明軍槍炮下的人數為多。


  實際上困擾明軍推進速度的不是這些國家的軍隊,甚至也不是當地險惡的地形,而是當地的氣候。


  緬甸,寮國和安南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每年的平均溫度在二十七左右,而且這些國家森林居多,可謂是濕熱難當。大軍在這樣的條件下行進,實在是困難異常。可以說,明軍行軍消耗的時間是打仗的時間十倍以上。


  好在為了打這一仗,大明準備了五年,各種所需基本上都準備的足足的,因此,此行雖然艱難,終究是有驚無險。


  此時統治緬甸的是東吁王朝,在連吃敗仗之下,東吁王朝當即遣使求和,可惜李景根本就沒打算跟東吁王朝和談。


  開什麼玩笑,當年大明國力衰弱的時候,你們趁機占我疆土,現在大明強大了,你們就想求和,當大明是什麼?

  李景的目標只有一個,滅掉這個東吁王朝,把緬甸徹底納入大明的版圖,所有不臣於大明的人全部殺掉。


  對緬甸是這樣的政策,對待寮國和安南,李景也是同樣的政策。


  但是就在高奇所部逐漸向南推進的時候,朝廷中再次出現不和諧的聲音。


  一些大臣認為,既然這些國家已經認輸,要求和談,大明應該坐下來跟他們談判才對,通過外交手段,用大明的仁德征服這些國家,不比用武力征服強得多麼?


  對於朝中一些大臣的提議,李景實在是哭笑不得。


  李景實在是不明白這些人到底是怎麼想的,現在的局勢明明是一戰而下,這些人偏偏又動了以德服人的腐儒念頭。


  這些人根本不明白,要是緬甸真的是一個窮山惡水一般的所在,值得李景花這麼大力氣佔領這個國家么?


  緬甸適合種植水稻,小麥,玉米,棉花,甘蔗,後世有稻米之國的美稱,另外緬甸還出產柚木,是世界上出產柚木最多的國家。


  柚木是什麼?柚木是造船沒使用鋼鐵之前最好的造船材料,大明要想發展海軍,離不開緬甸出產的柚木。


  另外,緬甸還盛產玉,緬甸的玉是翡翠玉,其品質遠高於別處的翡翠。單就翡翠一項,便能為國家帶來無數財富。


  佔領這樣一個國家,其中的好處多的不可想象,可是大明的一些人完全看不到。


  對於那些迂腐的人,現在李景已經不願跟他們解釋了,跟這些人是解釋不通的,當初李景對台灣用兵他們反對,對呂宋用兵他們也反對,哪怕他們看到佔領這些地方給大明帶來的好處他們依然反對。


  這些人的儒家思想早已根深蒂固,想讓他們改變固有的思想根本是不可能的。要是換做別人,可能早就把這些人給拿下了,不過李景並沒有這麼做,李景認為迂腐有迂腐的好處,起碼他們立場堅定,比那些牆頭草要強上不知多少。而且這些人提出的想法並非都是錯的,很多都是長治久安之道,或者說這些人的治國思路更加穩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