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明朝大丈夫> 第六百七十四章 大舉措

第六百七十四章 大舉措

  思索再三,李景終於決定對販賣假藥者施以最高處罰:斬立決。


  不管情節輕重,只要是販賣假藥,一律死罪。


  雖然這樣判罰對一些誤進假藥的藥鋪顯得嚴厲了,但是李景認為,作為藥鋪,就應該分得出是真葯還是假藥,如果連真葯假藥都分不清,那你開什麼藥鋪?

  要是覺得判罰重,或者是認為自己分不清是真葯還是假藥,那趁早別開藥鋪。


  琢磨了一會兒,李景讓小九到太醫院把胡太醫請來。


  太醫院是朝廷設置的最高醫學機構,除為皇室和王公大臣看病之外,還兼管國家醫藥事宜,包括醫學教育。


  不過明朝時期有個最大的弊病就是世襲制,當兵的世襲,工匠世襲,醫生也世襲。


  相比前兩者,醫生世襲則純屬扯淡。


  因為學中醫要有天分,沒有天分,最多只是一名普通醫生,永遠也成不了名醫。


  老子醫術高明,兒子的醫術未必高明,而老子如果是名庸醫的話,那可以想見教出來的孩子會是什麼樣。


  由於醫生世襲制令醫生的醫術下滑,嘉靖六年開始施行醫生考選制度,即只要懂醫術者皆可參加醫生考試,合格者予以錄用,並委以官職。


  隨著醫生考選制度的推行,明朝醫學才重新有了起色。不過由於明朝醫生世襲制度並未取締,因此明朝時期,大量庸醫充斥於宮廷與民間。


  胡太醫是朱由檢的御用醫生,醫術在太醫院算是出類拔萃,關鍵是醫德高尚,李景聽聞胡太醫經常為一些窮人看病,而且不收分文。


  聽聞李景傳喚,胡太醫背著藥箱隨小九匆匆來到內閣衙門。


  給李景行過禮后,胡太醫急忙問道:「不知大人哪裡不舒服。」


  說著便要給李景把脈。


  伸手擋住胡太醫的手掌,李景笑道:「小九這混小子話都說不清楚,我身體無恙,是有事要跟胡太醫商議。」


  胡太醫聞言不由惶恐,忙道:「大人有事儘管吩咐。」


  李景笑了笑,讓胡太醫坐下說話,又命小九給胡太醫上茶。


  待胡太醫坐定,李景把丁狗剩的遭遇說了一遍,又把自己的想法跟胡太醫講了一下。


  最後李景說道:「胡太醫,你覺得我頒布這樣的律法可行不?」


  胡太醫忙道:「下官不過是名醫生,大人說的乃是政務,下官如何懂得?」


  李景笑道:「正因為你是醫生,我才徵求你的意見。」


  胡太醫聞言,沉吟了一會兒道:「那下官就說說自己的看法,在下官看來,大人之舉乃是為萬民著想,可是天下庸醫何其之多?很多庸醫根本辨不出藥材之真假。


  下官不瞞大人,有些藥材,便是下官亦須仔細辨白,甚至要親口嘗試方能識出真假。若因無法識得假藥便要處以死罪,怕不知有多少人頭落地,要不了多久,這天下就沒幾個醫生了。」


  李景聞言默默點了點頭,過了一會兒方道:「胡太醫所言有理,是我欠思量了。」


  胡太醫忙道:「也不能說是欠思量,對販賣假藥者確該施以重刑,對不辨真假者亦該予以重處,如此萬民方能安心就醫。但是下官以為這個律法頒布以後最好不要馬上施行,要給醫生留有緩衝的時間。大人應該知道,大明的醫生多為世襲,雖然這些人多為庸醫,可他們除了行醫用藥再不會幹別的,這樣一條律法頒布下來,這些人可就沒有活路了。」


  李景點點頭:「說的有理,在推行這條律法之前,要先取締醫生世襲制,這樣很多人便不必因為世襲的原因,勉為其難地當醫生。同時我們還要下大力氣培養醫生,提高醫生的醫術,只有醫生的醫術提高,才能真正地造福萬民。」


  「大人所言極是,最關鍵地就是提高醫生的醫術。」胡太醫忙道。


  「培養醫生絕非三五年方能見功,畢竟醫學不同於別的學問,這個是要經過長期地實踐才行。」李景接道。


  胡太醫忙道:「是,真正的名醫沒有一個是看書學會治病的,沒有長期的實踐積累是不行的。」


  頓了頓胡太醫接道:「其實下官覺得大人在平陽府時採取的辦法是很不錯的,當初皇上派了幾名太醫到平陽府,大人把這幾位太醫安排在科學院研究醫學,而這幾人在平陽府研究醫學的同時,還教授了不少學生,這些年,他們帶的不少學生都出師行醫了。」


  李景笑著擺擺手:「這事兒可跟我沒關係,我跟皇上要醫生不假,不過只是讓他們研究藥物,他們在閑暇之時給人看病,還教授學生,那是他們自己的行為,不是我要求他們那麼做的。」


  「那也是因為大人開明,很多別的地方不能做的事情在平陽府都可以做,因此平陽府才有很多人有機會學習醫學。」胡太醫笑道。


  李景笑著搖了搖頭。


  平陽府之所有很多人學習醫學,是因為李景當時頒布了懸賞令,凡是能研製出好葯的醫生將予以重獎。那些學醫的其實都是沖著重獎去的,這也算是李景無心插柳所得。


  既知其中原委,李景當即說道:「那咱們可不可以把平陽府的成功經驗推廣開來。」


  胡太醫搖搖頭道:「平陽府的經驗是可以借鑒的,不過全盤推廣的話恐怕會起反效果。因為大明良醫少,庸醫多,如果照搬平陽府的做法,下官可以斷定,那些庸醫必定大肆教授學生,以此牟利。大人,庸醫雖不殺人,可每年死在庸醫手裡的病人卻不計其數,這些人教授出來的學生會出現什麼後果可想而知。」


  「那你可有什麼好辦法?」李景沉吟道。


  「回大人,下官跟幾位同僚們均曾憂心國家庸醫太多,我等均以為應該對醫生進行嚴格考核,只有合格的,才能授以行醫的資格。而只有擁有行醫資格的,才能教授學生。」胡太醫道。


  李景輕輕點了點頭。


  見李景同意自己的觀點,胡太醫接道:「但是醫生考核是由禮部主管,下官說句難聽的話,這些外行的官員哪裡知道醫生是否有真才實學?選誰不選誰只看誰給的好處多罷了。」


  「這確是弊病,醫生考核,怎能由禮部主管?應該交由太醫院主管才是。」李景搖頭嘆道。


  (註:明朝時期,太醫院的太醫分三等,初入太醫院學習者為醫丁,經考試合格后升為醫生,考試優等者升醫士。


  太醫院每年分四季考試,三年大考一次,醫丁、醫生、醫士均參加大考,考試由禮部堂官會同醫官主持。


  考試合格者,一等為醫士,二等為醫生,不及格者可學習一年再補考,三次考試不及格者,黜免為民。五年考試成績均屬優等者,由教師奏請,酌予升授,即提升品級。


  明朝的太醫院最高長官為院使,品級為正五品,其次為院判,正六品,再次為御醫,正八品,吏目,正九品。


  充任醫士、醫生后,還要繼續學習專科並參加考試。


  考試成績一等者,原為醫生者可充任醫士,醫士無冠帶者,給予冠帶。原在內殿供事支俸且有冠帶者,酌升俸一級。若內殿缺人,太醫院依不同專科依次呈報禮部,送內殿供事。


  考試成績二等,原為醫生者與充醫士,醫士無冠帶者,給予冠帶。原在內殿供事者,不準繼續供職,只能在太醫院當差。


  考試成績三等,職位照舊。


  考試成績四等,原有冠帶者,去其冠帶。原支品級俸者,降俸一年,支雜職俸者,降充冠帶醫生。食糧七年者,降充醫生,只支日糧。


  考列四等者均准許學習半年後送禮部再考,考取者仍可支俸糧與冠帶,再通不過,均降充醫生,專在太醫院銼碾藥物。


  納銀候缺吏目,須三年大考,成績列為一等,才許和各差醫士一樣遇缺考補。納銀冠帶醫士,須經三年大考,才許換次撥差,未經大考通過者,不能留太醫院。


  在京差遣及臨考不到者,限半年內補考。如再迴避,沒有起複,即差回。病癒銷假一年以上,或服滿、差滿、患滿給假限滿,故意避考者,一年以上不回太醫院希圖避考者,由禮部參奏降職。


  由此可見,太醫院三年一次的大考以及品級的確定都是由禮部管轄,而禮部的官員哪有懂醫學的?讓外行考內行,其中自然弊病極多。)

  想了想,李景說道:「現今看來,要想培養好醫生,首先要事權統一。這樣吧,你回去以後,跟同僚們好好商議一下,拿一個具體的章程出來。」


  「大人,我等醫生哪裡會弄什麼章程?」胡太醫忙道。


  李景笑了笑:「這有什麼不會弄的?你們先確定太醫院都應該管什麼事情,醫生應該歸你們管吧?藥材也應該歸你們管吧?那你們就琢磨琢磨如何管理醫生,如何管理藥材。」


  「這個……我等確實不會做這樣的事情,還請大人另委他人。」胡太醫忙道。


  李景聞言不由啞然,沉吟了一會兒,李景說道:「那行,我另找他人弄這個章程。不過你回去以後也琢磨琢磨這件事,有什麼想法隨時告訴我。」


  「是!那下官告退。」胡太醫忙道。「胡太醫慢走,小九,替我送胡太醫。」李景笑道。小九聞言,上前拎起胡太醫的藥箱,將胡太醫送回太醫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