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八章 河套地區
崇禎十一年九月,隨著天氣轉冷,肆虐山東和河南兩地近三個月的蝗災逐漸開始銷聲匿跡。
內閣籤押房,李景翻看著下面送上來的奏報,長長出了口氣。在當前的條件下,蝗災實在不是靠人力能夠解決的。
蝗災過後,李景派人到山東和河南進行了一番詳細地調查,調查的結果令人觸目驚心,山東和河南兩省大部分地區糧食絕收,數百萬受災地區的百姓要靠官府派發的賑災糧度日。
好在李景早有準備,下面的官員大部分也是用心辦事,賑災之糧基本如數撥發,因此山東和河南兩省雖然受了如此大的災害,卻並沒有出現民亂,這令李景大大鬆了一口氣。
另外,在調查災區情況的同時,李景讓陳大虎和吳甡認真調查江浙和兩湖的糧食生長狀況。結果還是令人滿意的,江浙和兩湖今年雖不能說是大豐收,但是徵收六百萬石糧食是沒有問題的,而有這六百萬石糧食,至少可以頂到來年春耕。
放下奏報,又看了一會兒賬簿,李景輕輕嘆了口氣,大明真是多災多難啊,國家剛有點起色,兩省就爆發蝗災,一下子就把這兩年積攢的家底全部吃光了。
將賬簿合上,李景凝眉沉思起來。為什麼大明一出現天災,就如此捉襟見肘呢?土地該分的也分了,高產的紅薯,馬鈴薯和玉米也在大明全面推廣了,糧食的稅率也提了上來,可國家依然嚴重受制於糧食問題。
「大帥,您喝茶?」蘇衡端著茶杯進來說道。
李景指了指桌子,示意蘇衡將茶杯放下。
見蘇衡轉身要走,李景招了招手道:「平之你先別忙著走,我問你個問題。」
蘇衡忙道:「大帥請問。」
李景沉吟著把剛才心中的想法說了一遍,然後問道:「平之,你覺得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蘇衡聞言嘆息了一聲道:「歸根結底,就是大明的底子太薄,大帥執政的時候,國家一窮二白,還虧欠了大量的軍餉。大帥用兩年的時間把窟窿給堵上了,然後又平定了遼東,消滅了流寇,今年又抗住了這次蝗災,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李景點點頭道:「是啊,大明的底子實在太薄,我在平陽府時攢的那點家底,打遼東時全用光了。然後去年和今年天災不斷,剛分得土地的老百姓去年剛有點收成,攢的那點糧食自己吃都不夠,自然是不肯賣的,所以很多地方我們根本收不到糧,只能靠兩湖和江浙這兩大糧倉。」
頓了頓,李景接道:「但是我們不能一直依靠兩湖和江浙,要是兩湖和江浙也遭災了那我們怎麼辦?難道喝風?所以我們必須要開闢新的糧倉。」
「新的糧倉?在哪裡開闢新的糧倉。」蘇衡疑惑道。
李景道:「我暫時想到兩個地方,第一個是河套地區。黃河百害,惟利一套。河套地區地勢平坦,而且黃河水流平緩,既利於畜牧放養,又可耕作農物,實是天賜的糧倉。
第二個地方是遼東的遼河地區。遼河地區同樣一馬平川,而且水利資源充沛,只要遷一批人過去,要不了兩年,亦可成為大明的糧倉。」
「遼東地區問題不大,這次山東和河南遭災,正好遷一批災民過去,只要有人過去,耕作的問題就可解決。
麻煩的是河套地區,河套地區被韃靼人所佔多年,韃靼人的勢力在河套地區已經根深蒂固,我們要想收回來恐怕不是那麼容易的。」蘇衡忙道。
李景點點頭道:「說的不錯,要收回河套地區絕非易事,因為打敗韃靼人不難,難的是如何把他們徹底逐出河套地區,畢竟韃靼人皆是騎兵,來去如風,打不過可以跑,掉回頭來便可偷襲,咱們的軍隊不怕他們,可是老百姓卻扛不住他們襲擾。如果韃靼人不停襲擾,老百姓便無法進行生產。」
說著李景輕輕嘆了口氣:「唉,成祖皇帝雄才大略,一代人傑,但是當年將大寧衛(今內蒙古寧城以西,轄河北長城以北、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以南地區。)讓給朵顏三衛,又放棄東勝衛(明時為榆林縣,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和准格爾旗東北一帶。)卻是大大失策,失去了大寧衛和東勝衛的策應,開平衛(今內蒙古正藍旗及多倫縣一帶。)獨木難支,最終無奈內遷,等於是拱手讓出了河套地區。
而沒有了河套地區為依託,蒙古人的騎兵便可長驅直入。唉!若是當年東勝衛在大明手中,何至於有後來的土木堡之變?」
「大帥準備在東勝衛重新設置衛所么?」蘇衡問道。
李景搖搖頭笑道:「我們現在已經佔據了歸化城,有了歸化城就沒必要繼續在東勝衛設置衛所了。我要在原來靈州寧夏衛建一座城,不過不是用來防禦。
平之,防是防不住的,必須主動進攻才行。在寧夏衛建一座城,就可以和歸化城東西呼應,向西可以進攻漠西地區,向北可以進攻漠北地區。如此一來,寧夏衛和歸化城就成為大明進攻漠西和漠北的前進基地。
當然,寧夏城建好以後,我們要先依託歸化城和寧夏城將蒙古人打得不敢靠近河套地區,讓百姓安心生產耕作,等我們攢足了本錢,就掃平漠北和漠西。」
蘇衡遲疑了一下說道:「大帥,現在國庫可拿不出錢來,今年恐怕是無法建城了。」
「哈哈哈,平之,你比我還敢想,現在寧夏衛還在蒙古人的手中,我們怎麼建城?我們第一步要先佔領寧夏衛,然後才能建城。」李景笑道。
笑了一會兒,李景接道:「很多事咱們可以想到前面,但是不要想一口吃個胖子,飯要一口一口的吃,步要一步一步走。」
說著李景站起身來,在屋裡踱了幾步,然後說道:「現在陝西的局勢已定,洪承疇的部隊也休整的差不多了,我看可以讓洪承疇率領部隊向靈州方向進發,做出進攻的架勢,吸引蒙古人的注意。
然後調曹文詔,曹變蛟和馬科的騎兵部隊發動襲擊,只要擊潰蒙古各部的主力部隊,洪承疇的步兵便可寧夏方向推進。恩……洪承疇的部隊只有三萬餘人,兵力有些單薄,得把盧象升的部隊也調過去。」
沉吟了一會兒,李景接道:「只是盧象升從河南調走,河南布政使用誰好呢?」
見李景詢問,蘇衡搖搖頭,這種人事安排他怎麼插嘴?
想了一會兒,李景輕輕搖了搖頭:「先不去管了,平之,你去把高奇請來。」
「是!」蘇衡忙道。
蘇衡走後,李景找出一本官員的資料名冊認真看了起來。
李景手裡的這本名冊裡面記錄的人都是李景認為可用的,這些人做事的能力是有的,而且大多品格清正,為人剛正不阿。但是這些人大多是萬曆末年和天啟年間以及崇禎年間的進士,這些人是科舉出身,思想比較守舊,對李景推行的很多政策並不理解。
在這些人沒看到新政的好處以前,起用他們無疑會給李景造成很大的麻煩,可是如果棄之不用卻又浪費了人才,因此李景思之再三,最後給這些人在吏部安排個虛職,把他們掛了起來。等這些人看到大明推行新政產生的變化,想法改變了以後再起用。
這兩年大明看起來並無多少變化,國家既無存糧,國庫也是空虛依舊。但是明白人都知道國家之所有倉儲空虛,國無餘錢,實因這兩年大明的天災實在太多。
雖然去年陝西的旱情比之往年有所減輕,但是河南和山西又發生了乾旱,河南甚至還出現了蝗災,可是由於李景大興水利,極大地緩解了旱情,而且李景在陝西、山西和河南等地推廣的高產糧食也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今年的年景更不如去年,西北乾旱依舊不說,河南和山東兩省更爆發大規模蝗災,蝗蟲過境,真是赤地千里,寸草不留。
若是往年大明出現這樣的天災必然是餓殍遍野,無數災民舉旗造反,可是李景竭盡所能籌措錢糧,賑濟災民,兩省竟然沒出一起亂子。
連續兩年發生大災居然沒有老百姓造反,這對大明來說簡直就是奇迹。同時可以想見,這種情況下國家不可能還有餘糧。
另外,大明的國庫雖然空虛,但是大明銀行儲備了近兩千萬兩白銀,這些錢都在大明銀行的地下金庫存放,由於儲備銀跟發行的紙鈔掛鉤,為了讓老百姓放心,因此大明銀行儲備銀的數目在大明並不是什麼秘密。
而知道底細的人還知道景記錢莊的地下金庫也儲備了兩千多萬兩白銀,朝廷在最困難的時候還曾從景記錢莊拆借了數百萬兩白銀。有這麼多儲備銀,大明的底蘊比之前朝不知富足了多少。當然,大家都知道這些儲備銀是從哪裡來的,李景進京先是查抄貪官,一下子就弄來一千多萬兩白銀,由於當時紙鈔尚未在全國推行,很多地方必須支付白銀,這筆銀子用去了大半,剩下五百萬兩銀子被李景用作開辦銀行推行紙鈔的儲備銀,隨後查抄福王等皇親貴族又弄了一筆銀子,再加上慢慢積累,最終攢下近兩千萬兩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