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四章 軍餉問題
李景聞言大驚:「什麼?只帶了十來名侍衛?楊軒怎麼只安排了這點人手?」
李景進京以後,在東暖閣住了幾近一年,最開始是小五擔任負責皇宮安全的侍衛統領,後來換了小九,李景搬出宮以後,小九便卸了皇宮的侍衛統領之職,侍衛統領一職由副統領楊軒接任。
當然,這個副統領楊軒也是李景的人,是李景十年前收養的孤兒之一,在那些孤兒當中排行十二。
王承恩忙道:「國公爺,此事怪不得楊統領,聽说皇上要出宮看望國公爺,楊統領便要安排侍衛護衛隨行,是皇上急了,沒有等他們。楊統領怕皇上出事欲行阻攔,還挨了皇上一記大嘴巴。」
李景輕輕點了點頭,想來楊軒也不會這麼沒分寸,只帶十來名侍衛保護皇上。
看了看王承恩,李景笑了笑,王承恩確實會辦事,提前跟自己说皇上打了楊軒,要是等楊軒告訴自己,怕是意思就有些變了。
擺擺手,李景说道:「坐吧,都坐吧。來人,上茶。」
朱由檢聞聽笑道:「你就不用招呼了,有承恩在這兒,還用得著你吩咐?」
李景笑道:「這可不一樣,你們來看我,我怎能讓王公公來做這些瑣事,何況王公公跟皇上一路勞頓,也該讓他歇一歇。」
王承恩笑道:「國公爺,老奴就是個伺候人的人,您要不讓我伺候您,我這心裡啊,還不舒坦。」
李景搖搖頭笑道:「這我可擔不起,你呢,只要把皇上伺候好就行。」
说笑間,李香端著熱茶進來,王承恩接過,給李景遞了一杯,又給朱由檢端了一杯。
朱由檢接過輕輕飲了一口,然後说道:「李兄,你的身體還沒好呢,怎麼就開始處理公務了呢?事情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完的,你這麼拚命可不行。」
李景笑道:「我把年後的事情交代一下,等交代完了,我就休息幾天。」
朱由檢聞言輕輕嘆了口氣。
過了一會兒朱由檢道:「我剛才在門外聽你说要給誰恩典,讓我見一見,誰啊?」
李景笑道:「朝鮮的國王李棕,年前你抽時間見一見他。」
朱由檢沉吟了一下道:「我見他怎麼说?」
李景笑道:「你想怎麼说就怎麼说,我記得李棕當了朝鮮國王以後,好像還沒進京朝拜過皇上,你要不知道说什麼,就先訓斥他一頓。訓完了,再給他封個侯爵。」
「先打巴掌,后給棗兒吃?」朱由檢笑道。
李景笑道:「對,就是這個意思。皇上,我跟你说,別看朝鮮對大明一直很忠心,但是真要把他們併入大明,他們心裡是不情願的,如果咱們直接派駐官員管理朝鮮,這些高麗人非鬧事兒不可,所以暫時還得讓朝鮮人自己管理朝鮮人。這個李棕以前畢竟是國王,我們總的給他留點面子,因此我才讓皇上給他封侯。」
「封侯是不是有些高了?曹文詔現在才只是個侯爵,皇太極也是侯爵,讓李棕跟他們一樣封侯,是不是有些不合適。」朱由檢道。
「沒什麼不合適的,曹文詔不會計較這個,皇太極也不會計較的。」李景笑道。
「要不,封李棕為三等侯,跟曹文詔和皇太極差兩級?」朱由檢沉吟道。
「不好,李棕以前大小也是個國王,咱們封他三等侯那成什麼話,那還不如不封呢。」李景搖搖頭道。
頓了頓,李景道:「你要是覺得不妥,就給曹文詔再晉一級,我原本就想給曹文詔封公的。」
朱由檢聞言連連搖頭:「曹文詔肯定不會同意的,李兄是國公,曹文詔怎能跟李兄一樣封公?要不,我封李兄為王?你要同意封王,他們就好辦了。」
李景急忙搖頭道:「封王?開什麼玩笑!我正努力削藩呢,我自己封王,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么!」
擺擺手,李景接道:「好了,不说這事兒了,咱們接著说明年的安排。唉!我剛才说到哪兒了?慎行,把你的記錄拿我看看。」
「大帥,您要累了就先歇一歇。」楊柳風忙道。
李景搖搖頭:「事情做完再歇息。」
楊柳風無奈,只好把記錄遞給李景。
李景看了看道:「還有就是往滿剌加派兵的事兒,現在大明的兵力各地分散,要抽調一個師的兵著實不容易,高兄弟,你看從何處能調一萬人出來。」
高奇沉吟道:「調一萬人到滿剌加怕是不容易,主要是咱們兵力不足。您也知道,咱們的濟世軍一共只有五萬人,而且是分散在各個部隊當中,除了曹文詔所領濟世軍有兩萬人,像陝西的洪承疇,河南的盧象升,孫大哥,大虎和二愣以及其餘將領多得也只配有一兩千濟世軍,少的只有幾百人。
要派往滿剌加,當然要派遣最精銳的部隊,可是要是從各部隊抽調濟世軍的話,各個部隊的戰鬥力就會大幅下滑。」
李景聞言沉思了一會兒道:「不能全部派濟世軍駐防滿剌加,我看抽調一千人為宜,其餘以普通士兵即可。對了,我早先说過,要把輔兵轉為正兵,這個命令你下達了沒有?」
「下達了,不過沈大人说要明年再正式生效。」高奇说道。
見李景有些疑惑,沈正笑道:「呵呵,我統計過,大明現有輔兵共計二十五萬多人,輔兵的餉銀是每人每月一兩銀子左右,而濟世軍最低的三等兵每月的餉銀都是近二兩銀子,就算按照濟世軍的最低標準,輔兵升為正兵以後,每人每月就需要多支出一兩銀子。
那可是二十五萬人啊!二十五萬人每月就是二十五萬兩銀子,這還不算升為正兵以後的待遇。
另外,輔兵轉正以後新兵就要轉為輔兵,這又是二十多萬小三十萬人,這些人的餉銀也要提高,每月下來又得多支出十餘萬兩。
我算了一下,緩這幾個月能省近二百萬兩銀子。二百萬兩啊,相當於南方那幾個富裕的省一年的賦稅。」
李景聽了輕輕點了點頭。
關於軍餉到底給多少錢合理,李景曾經有過考慮。
按照大明的物價,一戶五口之家,三兩銀子便可維持一年的用度,如果再節儉一些的話,甚至一兩銀子都可以過一年。
但是一年花費三兩銀子的話,生活水平是相當低的,基本上一年吃不了幾次肉,衣服也不敢隨意添加。要是一年花費一兩銀子的話,那一年只能在過年的時候吃一回肉,衣服是別想了,過年都得穿舊衣。
另外,花費這麼少想維持生計還有個前提,那就是這戶人家得有地,不需要花錢買糧,如果要買糧食的話,這戶人家一年只賺三兩銀子的話,基本上就得餓死。
大明的糧價在明朝中前期是比較穩定的,平均來看,一石穀米在兩百五十文錢到三百文之間(未脫殼的穀米),一兩銀子兌換銅錢一千文,也就是说一兩銀子可以買近四石穀米,按照一比二的出米率來算,一兩銀子差不多可以買兩石凈米。
一石米大約有一百二十斤左右,一個成年人一年至少要吃一百八十斤米,也就是说,一個成年人一年要吃一石半米。那麼五口之家一年要吃七石半米,摺合白銀就是接近四兩。
當然,普通老百姓肯定不會花費這麼錢,因為普通老百姓平時是不***米白面的,老百姓的口糧主要以粟米雜糧為主,而粟米雜糧的價格要低於精米。
這就要算粟米雜糧的價格,粟米雜糧的價格比精米大約低三成左右,也就是说老百姓吃粟米雜糧也要三兩銀子。
可是人不能光是飯,還有食鹽,食油,還有菜。另外,人還要穿衣,還要住房,這些加一起,無論怎麼節省,至少還要一兩銀子。
也就是说,在明朝中前期,如果沒有土地的話,一個五口之家,一年的費用最少要四兩銀子。
等到了明朝中後期,糧價開始出現上揚,同時白銀與銅錢兌換下降,一兩銀子僅能兌換八百文銅錢,而一石穀米大約在四百文到六百文之間,折成凈米的話,要一兩銀子到一兩五錢銀子一石,也就是说,這時糧價翻了一倍半。
實際上天啟和崇禎年間,連年天災,戰亂不斷,糧價開始飛漲,很多地方米價達到五六兩一石。而天災最嚴重,戰亂最頻繁的地方,一石米甚至要幾十兩銀子。
李景計算糧價當然不會按照這個價格來計算,要是按照這個價格計算的話,老百姓全都得餓死。李景是根據產糧地的均價加上運輸費用,再加上糧商的利潤來計算糧價。
江浙,兩湖等產糧大省,凈米大致在一兩五六錢左右一石,運到京城,一石米大約要二兩銀子多一些。也就是说,如果老百姓沒有土地,全靠買的話,那麼一個五口之家,無論怎麼節省,一年吃糧至少要八兩銀子左右。再加上雜七雜八的費用,一年要九兩銀子。大明一名普通士兵的軍餉一個月是七八錢銀子,一年下來,也就八兩銀子,養活一家,勉強混個溫飽。如果拖欠軍餉,那士兵的家人就沒有飯吃,所以每當朝廷拖欠餉銀,就有士兵鬧事兒,甚至跟隨流寇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