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明朝大丈夫> 第四百二十二章 上通下達

第四百二十二章 上通下達

  而且為了鉗制軍事主官,李景規定,各個主戰部隊的將領對後勤部的人員只有管理權,沒有處置權。


  但是為了軍事將領在作戰時軍令能夠上通下達,或者說為了防止後勤部剋扣主戰部隊的物資,李景又在部隊中設置了軍法處和憲兵部隊,軍法處和憲兵部隊由軍政部所轄,戰時由軍事將領兼任軍法處和憲兵主官。


  這套互相制衡的手段是李景總結了後世的管理辦法,再跟當前大明的一些制度結合起來才制定下來的。


  應該說這套管理辦法在當下來看是十分先進的,既避免了以前由衛所練兵,然後由兵部派將,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情況,又避免了將領擁兵自重的弊病。


  當然,曹文詔作為北方軍區的最高軍事長官,要拿下一名軍需官自是輕而易舉,不過曹文詔自知自己現在位高權重,極易受人猜忌,不是自己直屬的部門,不願輕啟事端。


  但是軍需官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貪墨軍資,曹文詔又不願放任不管,畢竟傳出去,別人會說他軍紀鬆弛,放任下屬。


  好在這名軍需官膽子極小,所貪不多,每月只敢偷摸截留百十來石糧食,而且是跟人一起乾的,曹文詔這才提點他一下,只要他知錯能改,以後不再犯錯,曹文詔也就不願追究。


  曹文詔琢磨了一會兒,知道在下個月糧食未運來之前出兵實在太過冒險,但是不遵從李景的命令後果也是極其嚴重的。


  思之再三,曹文詔知道最穩妥的辦法就是進京當面向李景陳述此時不宜出兵的理由。


  可是李景現在心情大壞,自己獨自進京陳述,李景會不會震怒呢?


  想了想,曹文詔對親兵道:「去把定國少爺請來,我有事要跟他商議。」


  聽曹文詔稱呼李定國為定國少爺,親兵頓時曹文詔遇到了為難之事,這是要李景最器重的乾兒子幫著出謀劃策了,不然的話,曹文詔平常都是稱呼李定國為定國將軍。


  不過不等親兵去請李定國,李定國已然匆匆來到總兵府。


  見李定國一身孝服,雙眼通紅,一見便知剛才曾經哭過,曹文詔輕輕嘆了口氣。


  李定國是李景的正式義子,是正經八百地三跪九叩,並且上了李家的宗譜的,不像小五等人只是象徵性地磕幾個頭,認個乾爹。


  雖說大家對李景的感情並無分別,但是從名分來說,李定國在李家的地位無疑比小五等人高得多,這一點就連虎頭都比不上。


  孫虎頭雖然也是李景的義子,但他畢竟姓孫,而且孫虎頭的親生父親還在,李景自然不能把虎頭放進李家的宗譜當中。


  另外,李定國是那批從小在紅山嶺長大的孩子當中,最受李景和袁可立器重,也是花費心血最多培養出來的。


  因此,李定國對袁可立的感情也比別的孩子深得多,得知袁可立去世,李定國自是難抑傷感之情。


  曹文詔剛要出言安慰,不想李定國忽然撲地嚎啕大哭起來,一邊哭一邊道:「定國想跟曹叔叔求假到平陽府赴喪,請叔叔恩准。」


  曹文詔輕輕嘆了口氣,俯身把李定國拉了起來:「我本想找你商量事情,你這麼一說,我倒是有了一個很好地借口。」


  李定國擦了擦眼淚,哽聲說道:「叔叔要跟我商量什麼事情?」


  曹文詔拿起李景和沈正送來的信遞給李定國道:「你自己看看吧。」


  李定國接過,默默地看了一遍,沉吟了一下道:「將軍準備作何打算?」


  聽李定國忽然改口稱呼自己為將軍,曹文詔苦笑了一下道:「大帥的軍令我是肯定要遵從的,只是現在糧草尚未運到,此時出兵,風險太大。我擬下月月初,軍糧一到即刻出兵。


  可這七八天的時間怎麼辦?大帥見我按兵不動,必然不悅。我本想找你商議一下,如何把這七八天時間對付過去,可是看你現在這個樣子,我只能馬上出兵了。」


  李定國接過,默默地看了一遍,沉吟了一下道:「將軍準備作何打算?」


  聽李定國忽然改口稱呼自己為將軍,曹文詔心中不由嘆息一聲,知道李定國已經看出自己不想現在出兵,而李定國是支持李景的命令的。


  原因很簡單,曹文詔要想出兵,根本不需徵求李定國的意見,只需直接下令出兵即可。


  同樣,李定國要是認為李景的命令有問題,就會先說一下現在不宜出兵的理由,然後才會問曹文詔如何打算。


  李定國跟隨曹文詔多年,兩人互相之間都是知根知底,有時候一個表情,一句話就可以看出對方的心思。


  曹文詔沉吟了一會兒,說道:「大帥的軍令我是肯定要遵從的,只是現在糧草尚未運到,此時出兵,風險太大。我擬下月月初,軍糧一到即刻出兵。


  可這七八天的時間怎麼辦?大帥見我按兵不動,必然不悅。我本想找你商議一下,如何把這七八天時間對付過去,可是看你現在這個樣子,我只能馬上出兵了。」


  頓了頓,曹文詔長嘆了一聲道:「定國,其實我比誰都想打這一仗,但是我作為東征統帥,不能在沒有糧草準備不足的情況下率領士兵們出征,那不是幾千個人,是二十萬人啊!

  大帥把這些人交給我,我就得為大帥負責!為這二十萬士兵負責!我不能只帶七八天的軍糧就貿然出征。


  雖然咱們的武器犀利,可是東虜皆是騎兵,野外作戰,東虜若是不跟咱們正面交鋒,咱們的武器就很難發揮出作用,不然的話,大帥何須給我派這麼多兵?只需一兩萬人便可將東虜打得落花流水。


  大帥也是想到了這一點,這才給我派了這麼多部隊,目的就是為了穩紮穩打,逐步壓縮東虜騎兵,最後聚而殲之,而要把東虜的騎兵聚而殲之,絕不是七八天能做到的。


  定國,其實咱們只是耽擱七八天,最多不超過半個月糧食就運過來了。為了這次東征,咱們幾個月的時間都等了,難道就差這十來天不能等么?


  本來我想帶你回京,讓你幫我在大帥面前說幾句話,向大帥闡明其中之厲害。大帥那麼多義子當中,你是最得大帥器重的,將來就算接不了大都督的位子也會接我的位子,你的話大帥肯定會聽的,可是連你也質疑我,我覺得已經沒有回京的必要了。


  你的假我准了,你回平陽府祭奠袁先生去吧,也代我給他老人家磕幾個頭,我自帶兵出征,願袁先生在天之靈保佑此戰能一戰功成。」


  聽曹文詔的話語中充滿悲涼之意,李定國猛然一驚。


  李定國十來歲就從軍出征,六年間隨李景和曹文詔轉戰南北,大小曆數十戰,更兼熟讀兵書,深知作戰時糧草的重要性。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


  其實餓一頓兩頓士兵還是能承受的住的,尤其濟世軍在訓練時,還曾專門進行過這方面的訓練,即使一天不吃飯,士兵的軍心也不會動搖。


  但是餓上兩天就不行了,那時士兵肯定就沒力氣作戰了,至於三天以上部隊肯定就會崩潰。


  現在曹文詔攜二十萬大軍東征,卻只帶數日之糧。東虜只需拖上七八天,明軍糧盡之後便得退兵,其時東虜若是尾隨襲擾,拖延明軍的行動,拖上幾日,明軍就會不戰而潰。


  想到此,李定國忽然明白曹文詔為何話語間會有悲涼之意了。


  現時的明軍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比東虜強大得多,如果因為準備不充分,倉促出兵,最後落個慘淡收場,曹文詔的軍事生涯必會就此結束。


  雖說錯誤是李景犯的,但是為了維護李景的威望,黑鍋必然要由曹文詔來背。替李景背黑鍋曹文詔當然是沒問題,可眼看大好局面就此葬送,曹文詔心裡怎能甘心?


  李定國知道曹文詔的心愿,曹文詔不光要蕩平東虜,還想遠征漠北,將蒙古所佔的大片領土收回大明。如果達不成這個心愿,曹文詔的後半生必定耿耿於懷,很可能最後會抑鬱而終。


  一念及此,李定國不由悚然而驚,曹文詔百戰名將,若是因他不幫諫言,落了個這樣的結果,讓他日後如何去見曹文詔。


  想到這些年曹文詔日日提點,循循善誘,把自己多年的作戰經驗全部傳授於他,直如恩師一般,李定國心裡忽然有些苦澀。


  斟酌了一下用詞,李定國忽道:「曹叔叔,大帥現在心情不好,這道軍令我估計是大帥在急切之中所下。不過大帥既然下了軍令,咱們這些人誰也不能抗拒大帥的軍令,要想改變這個命令,除非是袁先生再生。但是咱們也不能眼睜睜地帶著部隊打糊塗仗,侄兒建議您給柱子叔叔寫封信,讓他回來議一議,實在不行,咱們爺仨兒一起回去,也不用給大帥諫言,只說祭拜徐先生,大帥再不高興,總不會把咱爺仨兒一起砍了吧?這一來一回,起碼可以拖個三五天,有這個時間咱們讓沈爺爺以最快的速度把糧草運抵前線,哪怕先送半個月的軍糧,也能解眼下的困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