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明朝大丈夫> 第三百八十五章 崇禎字典

第三百八十五章 崇禎字典

  見李景回來,本來坐在床邊跟徐光啟說話的朱由檢急忙起身。


  李景笑了笑,拉了把椅子來到徐光啟的床前,然後示意朱由檢在床邊坐下。


  帶朱由檢坐定,李景俯身拉著徐光啟的手笑道:「先生多心了,胡太醫剛才跟我說先生的身體沒什麼毛病,認真調養一段時間就好。不過以後可不能操勞了,說起來都怪我,要不是我,先生也不至於把身體累成這樣。」


  徐光啟搖搖頭:「你就不用寬慰我了,至於你說的因為你我才累倒就更不對了,你不知道這些年我活得有多滋潤,以前幾十年加一起都沒有這幾年過得這麼充實。」


  見徐光啟說了幾句話有些氣喘,李景急忙給徐光啟理了理後背。


  徐光啟喘息了一會兒,擺擺手止住李景的動作:「濟民,有件事我本想晚一些再跟你說的,不過我怕等不了那麼久了,今天你來了,就跟你說一下吧。」


  李景點點頭:「先生,您說。」


  徐光啟嘆息了一聲,指著案頭的書道:「裡面夾了封信,你拿過來看看。」


  李景聞言,從案頭的書中取出一封信慢慢打開。


  剛看一眼,李景忽然一怔,只見這封信字跡娟秀,顯然是女人的手筆,不過信的開頭竟然直接稱呼徐光啟的字。


  「這是……」李景指著信疑惑道。


  「這是禮卿兄給我寫的信,別人代筆。」徐光啟道。


  李景聞言心情頓時沉重起來。袁可立找人代筆,說明他已經無法書寫書信了。


  更令李景心情沉重的是,幫袁可立代筆的並不是袁樞,從信的筆跡來看也不是沈瑩和朱徽媃,而是外人,這顯然是不想讓自己知道袁可立已經不能寫信了,或者是不想讓自己知道信的內容。


  定定神,李景認真看起信來。


  「子先兄如見:京中之事,弟已知曉,現將弟心中之憂告於子先兄,望子先兄思之,酌一合適時機諫告濟民……」


  李景看完書信,獃獃地愣了半響,眼淚不由簌簌流下。


  袁可立這封信說的是李景進京以後,袁可立對李景頒布的政令的一些看法,其中有幾項袁可立認為李景有些操之過急了。


  尤其對李景全部以實學錄用官員的做法袁可立非常擔憂。


  袁可立說,這次錄用的官員很多人連字都不認識,言語粗鄙不說,關鍵是這些人根本不懂如何安排工作,調動下面的人做事也只知下達命令,根本不管工作的前後次序。


  而且那些憑著一技之長當上官的人現在開始瞧不起讀書人,認為讀書無用,動輒辱罵讀書人,令官場風氣大變。


  袁可立擔心這樣下去,人們開始急功近利,忽略自身道德方面的修養。


  袁可立說,現在李景管理的並不是平陽府這麼一個小地方,而是整個國家。


  在平陽府這麼做之所以沒有出現問題,是因為當時李景以及把鞋得力下屬自己擔任地方主官,任用的人做的只是實際工作,並無多大的話語權,即便出了問題也可以隨時糾正。


  可是把這種辦法在全國推行就不行了,因為李景和他那幾個得力的部下根本看管不過來這麼多的地方,而朝廷原來任命的地方官懼於李景的威嚴,哪裡敢多嘴多舌?只能任這些新晉官員胡為。


  在信中,袁可立希望徐光啟能抽時間跟李景談一談,在以實學錄用官員的時候,注重一下這些人的文化修養。袁可立建議,如果沒有文化修養的人和不懂如何調度工作的人盡量不要任用他們為官,只讓他們做具體的工作。


  另外,袁可立認為,雖然李景在全國各地大肆開辦學堂這種做法是好的,但是也有些操之過急了,畢竟能讀得起書的人並不多,而且老百姓家裡的孩子並不能整天到學堂讀書,如果不能到學堂接受老師的教導,孩童們就不可能學那麼多的字。


  袁可立希望徐光啟能跟李景說一下,等國庫充盈的時候,把《說文解字》,《玉篇》,《類篇》,《字彙》這樣的字書刊印一批出來,用於教學之用。


  待李景看完書信,徐光啟嘆息了一聲說道:「禮卿兄所提的幾項建議十分中肯,我接到信后,思之再三,準備等你忙過這段時間再跟你說,卻不想我自己也病倒了,只好讓你自己看這封信了。」


  李景默然點頭:「先生必是看到信后,徹夜不眠,這才受了風寒。唉!濟民做事過急,讓兩位先生憂心,實是罪過。」


  徐光啟搖搖頭:「你的做法也無不妥,禮卿兄也沒說你做得不對,他只是擔心長此以往下去,官場會出現浮誇之風,而且他知道你這段時間一直忙著,想必注意不到這些細節。這才寫信給我,讓我找個時間提醒於你。」


  李景點點頭:「先生,我明白的,您老安心靜養,我回去之後仔細斟酌一下,必拿出一個穩妥的辦法出來。」


  琢磨了一下,李景接道:「至於先生提到的字書一事兒,我馬上就讓人進行刊印。」


  徐光啟微笑著點了點頭,隨即說道:「關於字書我倒是有個想法,咱們能不能將所有的字書整理一遍,然後重新編撰一部字書出來。我知道做這件事可能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錢財,不過這件事乃是惠及萬民的好事,你考慮一下,如果國庫允許的情況下,這件事宜早不宜晚。」


  李景沉吟了一下道:「先生說的不錯,編撰字書確實是惠及萬民的好事,也確實是宜早不宜晚,國庫沒錢,這筆錢我自己來出。只是編撰工作卻需找個嚴謹且飽學之人做主管,先生可有合適人選嗎?」


  「原國子監祭酒孔貞運可做主事,詹事府少詹事王鐸可為副手,另翰林院中諸翰林俱是飽學之士,有這些人在,編撰一部字書並不為難。」徐光啟道。


  李景點點頭:「孔貞運乃萬曆己未科榜眼,王鐸乃翰林院庶吉士出身,這兩人做這個工作確是合適人選。恩,翻年就讓他們開始進行編撰,名字我看就叫《崇禎字書》吧。」


  說著李景忽然搖搖頭:「此書編成之後將惠及後世億兆黎民,當永世典藏,還是叫《崇禎字典》吧。


  「李兄,此書是你出資編撰,怎麼不用你自己的名字?」朱由檢忽道。


  李景擺擺手笑道:「用我的名字作甚,我希望後人看到這本書,便想起崇禎年間,我輩發憤圖強,重振大明聲威。還是用皇上的年號比較好,崇禎,不就是重振么。」


  「李兄……」朱由檢心神激蕩,握著李景的手一時無言。


  李景輕輕拍了拍朱由檢的手背:「皇上,只望咱們君臣攜手齊心,做一番大事給後人看看,如此方不虛此生。」


  朱由檢聞言重重地點了點頭。


  想了想,李景接道:「皇上,微臣想跟你討個封賞,還望皇上恩准。」


  朱由檢聞聽一怔:「跟我討封賞?討什麼封賞?」


  李景說道:「我想請皇上下旨加封節寰公為太師,子先先生為太傅。」


  聽李景要朱由檢加封袁可立和徐光啟為太師太傅,朱由檢和徐光啟均是一愣。


  太師,太傅還有太保合稱三師,也稱三公,只是一個虛銜,但是這個虛銜卻榮耀無比,因為這三個稱號代表的是正一品。


  要知道明朝的官員除了宗人令,左右宗正,宗人和左右都督這幾個職務是正一品,再沒有正一品這個職務了,甚至從一品也只有都督同知這一個職務。


  文臣的職務當中,最高的六部尚書只是正二品,內閣成員有的還是從二品(比如說禮部侍郎任內閣成員時,就只是從二品)。


  文臣要升到從一品和正一品要加銜或者贈銜(活的時候為加,死了以後為贈)。


  這個加贈的銜就是三師(太師,太傅,太保,這三個是正一品,其中太師最為尊崇,其次為太傅,再次為太保),三少(也稱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以及太子三師(從一品)和太子三少(正二品)。


  明朝的皇帝給很多臣子加過太子三師和太子三少的頭銜,但是三師和三少加的並不多,尤其三師加的就更少。


  明朝前後近三百年,活的時候加過三師頭銜的寥寥無幾,而且大多是武將,文臣基本上都是死後才能獲贈這個稱號。


  當然特列也不是沒有,張居正就在活著的時候加過三師的頭銜,而且是三個頭銜全部加過,當真是千古唯此一人。


  三師,本指皇帝的老師,袁可立是李景的老師,對徐光啟李景也尊以師禮,李景若是給自己的老師加三師的頭銜,那就是自比天子,對朱由檢可謂大大地不恭。


  讓朱由檢加封,就是讓朱由檢認袁可立和徐光啟為師,皇帝給自己的老師加銜,那就名正言順的多了。


  朱由檢稍作沉吟,便明白李景這是顧及到自己的顏面,當下輕輕點了點頭。不想徐光啟卻搖搖頭道:「皇上,老朽何德何能當得起太傅的稱號,給老朽加銜就免了吧。」朱由檢聞言笑道:「當得起,當得起。子先師為國操勞多年,做出的功績無數,如果說子先師當不起太傅的稱號,那還有何人能當得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