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花錢如流水
前有明成祖朱棣因太子之事,鬧得國家差點出亂子,後有萬曆皇帝想立小兒子為太子,鬧得國家幾十年沒有太子。
至於后妃的事情則更多,最有名的那個萬貴妃差點沒把皇上弄得絕了后,大臣們和皇上還有後宮幾乎天天干仗,把個國家弄得是烏煙瘴氣。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說白了就是因為皇帝公私不分,或者說大臣們公私不分,當然跟皇帝沒制定一套完善的傳承製度也有很大的關係。
在臣子們的眼中,皇位就應該傳給長子,哪怕這個長子是個傻子都沒關係。
這雖然跟中國的傳統有一定關係,但實際上也是為了跟皇權做鬥爭留一個借口。
道理很簡單,皇帝也是人,是人就會偏心,只要皇上偏心,大臣就可以以此為借口向皇帝發難。
說白了,一切都是為了政治鬥爭的需要,為了權力鬥爭的需要。
這些例子雖然都是發生在皇帝的身上,好像跟李景不搭邊,但是李景現在除了名義上不是皇帝,論權勢可比皇帝有權多了。
李景現在要兵有兵,要錢有錢,下面的人沒一個敢反對李景的意志,叫幹啥就幹啥,就算朱元璋最鼎盛的時候恐怕也不過如此。可以說,李景現在就差坐在龍椅上稱帝了。
那麼這個時候,肯定會有無數人想要投李景所好,更想把發生在皇帝身上的事情在李景身上來一遍。
沈正剛才說的話雖然無心,卻在李景心頭敲響了警鐘。
從心裡說,李景確實是想把公事和私事分開,但是實際上也確如沈正所說,這只是他自己一廂情願,因為在別人眼裡,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公事,甚至明知是私事也要把他當成公事,哪怕這些人不是出於政治目的也會這麼干。
為什麼?很簡單,為的是以後可以上行下效。
你吃飯可以是公事,我們吃飯為什麼不可以?你吃飯談論的是公事,我們吃飯談論的也是公事。因此,只要先把你的私事定成了公事,那麼下面的人的私事也成為了公事。
於是私都變成公,公隨之又變成了私,最後公私不分,最後國家的利益變成了個人的利益。
其實為上者未必不明白下屬的心思,但是他們寧願裝作不明白,至於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干,原因也不難猜,原因只有一個:貪圖利益。
嘆了口氣,李景把酒杯倒滿,然後舉杯一飲而盡。
這些情形自己清楚,也想努力改變,但是以現在官員的素質,想讓他們做到公私分明實在是太難了,有些東西不是單靠強權就能改變的。
搖搖頭,李景喃喃地說了一句:「關鍵還是制度的問題。」
聽李景含含糊糊地說了句話,王承恩不明所以,忙問:「大帥說什麼?」
李景笑了笑,擺擺手道:「想了點心事,不說了,喝酒吧。」
見李景不說,王承恩不敢多問,忙給李景倒酒。
……
崇禎九年九月,大明皇帝朱由檢離京到山西巡視。
自正德皇帝以後一百餘年,這是大明皇帝第一次離京。
皇上離京自然觸動了許多人的神經,無數官員上書要求皇上返京,不過這些奏章統統被李景給壓了下來。
而且李景對這樣的奏章向來是不看的,大明官員說廢話的毛病一時半會兒還改不過來,李景自沒心思去看那些廢話。
何況李景現在哪有時間跟那些官員解釋皇上到山西巡視的目的,李景現在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推行新的賦稅制度上面。
大明積貧已久,國庫早已入不敷出。數月前李景進京,首先就對那些貪官污吏下手,其實最大的目的就是為了錢。
李景知道大明雖然國庫沒錢,但是那些貪官污吏卻各個身家豐厚,懲辦貪官,既得了民心,又能罰沒錢財以充國庫,這樣的事情李景自然不會放過。
但是李景隨即便開始對軍隊進行整頓,雖然先期只是整頓了部分軍隊,但軍隊涉及到國家的穩定,那可是天大的事情,其重要性顯然比懲辦貪官還要大,沒有足夠的錢根本做不了這件事情。
因為整頓軍隊不是張嘴說說就行的,士兵退役后如何安置,讓士兵們如何能夠安心生活必須要全盤考慮清楚。
當然,如何安置這些士兵,李景在還未進京的時候就已經考慮清楚了,但實際運作的時候顯然並不那麼容易,首先必須有錢才能做這件事。
要知道這些士兵裁撤回家以後也要吃飯,也要養家活口,不能把他們打發回家就沒事兒了,得給他們足夠的安家銀子,不然的話,這些士兵回家以後吃不上飯,不造反才怪了。
李景這次先期整頓的部隊共有三個部分,首先是京師,京師要是不穩,李景就不敢放手去做別的事情,這個是必須要整頓的。
其次是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這幾個人的部隊,李景把軍政大權交給他們,要是不把部隊掌控在手裡,怎能放心用這些人?
尤其左良玉等將雖然隸屬於洪承疇和盧象升等人管轄,但是這些人手裡的兵大多屬於他們自己的私兵,說白了這些人都跟軍閥差不多,如果不能做到令行禁止,李景自然不會重用這些人,可要想讓這些人乖乖聽命,就得把他們的軍隊重新進行安排。
最後是駐守在宣大一帶的邊軍。
李景要對蒙古各部作戰,宣府大同就是前出的基地,需要在這裡囤積大量的軍用物資,不把這裡的軍隊整頓好了,如何保障前方順利作戰?
從表面上看,這幾支部隊除了京城的禁軍有十萬餘人,剩下兩處似乎並沒有多少人,實際上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兒。
先說洪承疇等人,這幾個人用來圍剿流寇的部隊確實不多,幾人加一起不過十萬人,可是別忘了,配合他們作戰的還有地方守備部隊以及衛所部隊,這些地方部隊也歸洪承疇等人管轄,加上這些人,那就是一支龐大的軍隊。
另外宣大一帶的駐軍也是如此,邊軍加上衛所部隊也是接近十萬餘人。
最後統計下來,先期整頓的這些部隊共有士兵近四十萬人,當然,其中還是有不少水分的,大明的各級將領們豈有不吃空額的?
李景的人又不能一個一個去數,何況就算去數,這些將領也有別的法子矇混過關。
對此,李景並沒有跟這些將領們計較,陳年舊病,不是一下子就能治好的,這個道理李景還是知道的。
李景需要掌握的不是裁撤下來多少人,而是保留下來的那部分部隊,留下來的部隊李景是絕不容有一點水分的。
最後統計的結果是:京城禁軍整頓裁撤下來七萬多人,洪承疇等人裁撤了近十五萬,宣大一帶裁撤了七萬餘人。
算下來,一共裁撤了近三十萬人,保留士兵十萬左右。
一下子裁撤這麼多人,雖然有一定的水分,但實際人數也有二十多萬,尤其宣大一帶的士兵和地方部隊還有衛所士兵大多沒有土地,光給安家銀子還不夠,還得給他們分發可以養家糊口的土地。沒有可供分配的土地,就得給他們買。
總之,如論如何也得把這些人安置好了才行。
最後,僅安置那些退役的士兵就用去了六百餘萬兩銀子,罰沒的那些銀子一下子就縮水一半,這還沒算給士兵們分發的用以暫時度日的糧食。
另外,李景先前還補發了一筆拖欠的餉銀,實際上這時候罰沒的銀子已經所剩無幾了。
但是留用的士兵也得發軍餉,整頓之後,士兵的軍餉比原來幾乎翻了一倍,平均每人每月為二兩銀子,幾個月下來李景已經花了近一百萬兩銀子。
再加上駐紮在山海關和寧錦一帶的邊軍也需要李景支付軍餉,到這時,李景已經有些應付不過來了。
其實李景原本打算把山海關以及關外的部隊一起整頓,這支部隊不是自己的嫡系,李景不可能允許如此重要的地方讓不屬於自己的部隊駐守,只是考慮到銀子不夠這才罷手,只能等有錢了以後再整頓山海關的部隊。
但是大明現在的財政狀況實在太過緊張,如果不能馬上想辦法解決財政問題,大明隨時隨地都可能崩盤,哪裡還有餘錢整頓山海關的部隊?
尤其曹文詔正以宣大為基地對北方的蒙古各部用兵,雖然曹文詔只動員了不到三萬人的作戰部隊,但是只要是打仗,怎麼可能不花錢?
好在李景的嫡系部隊支付軍餉主要用紙鈔,稍稍能緩解一下李景的負擔,但是這種情況決不能長久,因為一旦士兵知道李景腰包里沒有足夠的銀子,那就是一場天大的禍事。
李景現在正在為財政頭疼,哪有功夫理會下面的官員上書?
其實李景也想過把原來大明所有的官員一鍋端,就像史書中所說李自成進京那樣大肆拷掠,那樣做弄個幾千萬兩銀子是不成問題的。可是那樣做的話李景跟李自成何異?而且那根本也不是解決財政問題的正道。內閣籤押房內間,李景提著筆,看著眼前沈正送來的這幾日在北直隸地區稅收徵收情況的報告,不禁微微皺了皺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