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明朝大丈夫> 第三百零一章 權奸

第三百零一章 權奸

  李景這邊緊鑼密鼓地進行布局,京城朱由檢的日子是越來越不好過了。


  張獻忠破鳳陽掘了他的祖墳,朱由檢怒歸怒,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的。


  朱由檢知道,光是提將士們背黑鍋是不夠的,還得給予物資方面的鼓勵。因此,朱由檢在頒完罪己詔之後,從自己的內帑中拿出二十萬兩以資剿餉。


  然後又從太僕寺(管馬政)調十萬兩銀子送往西安,同時從陝西本省留取十萬兩稅銀作為軍餉。


  另外,往湖廣調派十九萬兩餉銀,往四川調派四萬兩,截留鹽課二十萬兩留在淮揚一帶。


  此次朱由檢共調派八十餘萬兩銀子,對於朱由檢來說,基本上屬於大出血了。


  朱由檢相信,自己這次拿出這麼多銀子,將士必定戮力用命,一舉蕩平流寇。


  可惜事與願違,除了曹文詔一部奮勇追擊,於安慶全殲了張獻忠一部,其餘各路兵馬的行動卻是諸多不順。


  倒不是說官軍沒打勝仗,相反,官軍的勝仗打得並不少,但是每一戰流寇損失的兵力都沒有多少,這個根據各路官軍報上去的數字就可以看出。


  每戰,官軍消滅流寇最多斬首不過千餘級,一般都是幾百的樣子。


  但是一旦流寇取勝,官軍損失就是幾千人。


  而且這裡面還有一個本質的差別,流寇損失的大多是剛加入的新兵,說白了就是剛放下鋤頭的農民,而官軍損失的則是精銳的部隊。


  因此流寇損失點兵力根本無所謂,但是官軍卻受不了了。


  戰事不順也就罷了,畢竟打了這麼多年也沒滅掉流寇。


  最令朱由檢頭疼的是,西北各省今年又出現旱災了,並且旱災有往南蔓延的趨勢。


  據戶部奏報,崇禎八年的糧餉解往戶部的共有六百八十萬石,但是支出的卻有七百八十六萬石,也就是說今年的缺額是一百萬石左右。即便拋去西南各族土司方面的支出,也還缺少七十餘萬石糧食。


  聽說竟然有七十餘萬石糧食的缺口,朱由檢腦子不由得一陣陣的迷糊。


  不過朱由檢很快醒過神來,隨即心裡默默盤算起來,盤算了一會兒,終覺無論如何也補不上這麼大的窟窿。哪怕是找李景求助,怕是也沒有辦法。


  想起李景,朱由檢忽然覺得有些地方不大對勁。


  因為戶部收上來的糧餉,除了用於給在京的官員支付俸祿,剩下的全部是用作軍餉。


  大明所有的軍隊划拉到一起共有一百多萬,但實際上需要戶部支付錢糧的只有邊軍,地方部隊的錢糧均由地方自行解決。


  大明的邊軍總數加一起也不過二十萬多一點,也就是說二十萬人一年要消耗近六百萬石糧食(大明的銀子不夠用,軍餉只能用銀子支付一部分,糧食除了給士兵吃的,還要用於支付不足的軍餉)。


  根據這個消耗量來算,李景的五萬部隊一年要消耗一百二十萬石的糧食。


  朱由檢集全國之力養活二十萬人都累得肝腸氣短,平陽府屁大點的地方拿什麼養五萬人?李景的糧食是哪裡來的?


  對於朱由檢的疑問,戶部尚書侯恂遲疑了一會兒,終究沒有作答。


  侯恂這個人是很厲害的,看人很准,袁崇煥和左良玉還是籍籍無名的時候,他就看出這兩個人非同小可,並且大力提拔推薦。


  而袁崇煥和左良玉兩人也沒有辜負侯恂的看重,袁崇煥一直做到薊遼督師的位置,並且在寧錦等地數次打敗后金部隊,令東虜不敢正視關寧防線。


  左良玉則是河南總兵,在中原一帶剿寇,令流寇聞風喪膽。


  侯恂看人的眼光這麼准,自然知道朱由檢是個什麼樣的人,也知道朱由檢現在想什麼。


  李景的糧食是怎麼收上來的,以及李景在平陽府的所作所為,侯恂多少知道一些,不過李景的做法損害了所有士紳的利益,一旦朱由檢聽了動心,要推行李景的政令的話,朝堂之上馬上便是一場無休無止的爭論。


  侯恂是戶部尚書,侯恂不說,別人自然也不會說,其中包括內閣的那些成員們。


  要說朝廷的這些大臣們也不是看不到李景推行的政令的好處,但是要讓他們損害自己的利益,他們是萬萬不幹的。


  不過侯恂和那些大臣們不說,不代表別人不知道。


  實際上,最清楚平陽府政令的並不是那些大臣,而是王承恩,

  而在大明,若論對朱由檢的忠心怕是誰也比不上王承恩。


  王承恩是看著朱由檢長大的,他比誰都希望朱由檢能成為一代英主,比誰都希望朱由檢能中興大明。


  因此看到諸位大臣三緘其口,王承恩疾步上前,躬身說道:「皇上,李景在平陽府是怎麼做的,老奴知道。」


  朱由檢看了看在場的大臣,又看了看王承恩,想了想終於說道:「說來聽聽。」


  王承恩忙道:「皇上,據老奴所知,李景為防旱災,在平陽府築壩蓄水,大興水利,因此,即便是大旱之年,平陽府的糧食也沒減產多少。


  而且李景定的稅率極高,最低一檔是十稅一,最高為十稅三。李景在平陽府推廣的都是耐旱高產的作物,按這個稅率收糧食,養活五萬軍隊並不為難。


  另外,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在平陽府所有人都必須繳稅,不管是官紳還是士族,全部都要繳稅,越是田多,繳得稅就越多。如果有不繳稅的,將會受到嚴厲地處罰。


  還有,在平陽府如果沒有官府允許,不得私自出售糧食,而且即便得到允許,賣糧也必須繳稅,只有賣給官府才會免稅。


  至於官府購買的糧食主要是用於以下幾個用途:一是供養軍隊;二是用於應急,比如說賑災,前年河南遭災,李景就是用這部分糧食去賑災;三是用來平抑糧價。


  據老奴所知,不管外面的糧食如何漲價,平陽府的糧價始終都保持在一石米一兩二錢銀子左右。


  另外,老奴還聽說,如果平陽府的官倉大多情況下都是滿的,直到第二年秋收的時候,才會把前年的陳糧賣掉,並且李景嚴令,賣糧的錢必須用於收購新糧。」


  朱由檢聞聽默默點了點頭。


  李景在平陽府的做法,他以前曾聽王承恩說起過,不過因為當時李景希望他改變文官領軍的做法,這個恰好碰觸了朱由檢的底線,朱由檢一怒之下,便不再理會李景的施政方法。


  此時聽王承恩說的這麼詳細,朱由檢略一琢磨便明白王承恩的用意,實際上王承恩不光是在說給他聽,更多的是說給這些大臣們聽。


  目的只有一個,看看這些大臣們的反應。


  朱由檢知道,王承恩這麼做是冒了很大的風險的。


  因為現在是朝會,而王承恩是宦官,哪怕王承恩跟自己再親近,權力再大,也不能在朝會上說話。


  本朝自太祖以來,敢在朝堂上說話的宦官一共只有三個,第一個是王振,第二個是劉瑾,第三個是魏忠賢。


  這三個人有一個統一的名字:權奸。


  但是即便是這三個人,也不敢在朝堂上闡述政令,哪怕是別人提出的政令也不行。這些人的做法是,找幾個代言人替自己說話。


  為什麼這幾個宦官這麼囂張,也不敢在朝堂上亂說話?這是因為朱元璋曾在宮門上懸挂了一個牌子,上書: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


  朱元璋以後,繼任的皇帝不像朱元璋那麼能幹,內閣開始掌權,皇帝為了跟內閣對抗,開始賦予太監以權力,但是明面上還是要做做樣子,朝堂上,宦官還是不大說話的。


  但是今天王承恩說話了,而且王承恩說的實在太多了。


  果然,王承恩剛說完,朝堂之上先是靜了一會兒,隨即便是一片大嘩。


  接著內閣首輔溫體仁挺身而出,指著王承恩大罵道:「閹賊,爾何等人?焉敢在朝堂之上大放闕詞?」


  罵完,溫體仁沖朱由檢躬身道:「陛下,王承恩藐視祖訓,比魏閹有過之而無不及,臣懇請陛下斬此賊以儆效尤。」


  朱由檢想過會有大臣出來指責王承恩,但是絕沒有想到溫體仁竟然會第一個跳出來,一時間朱由檢不由得有些發愣。


  不過朱由檢很快就反應過來,同時明白溫體仁此舉的用意。


  溫體仁此舉是為了在朝臣當中豎立威信。雖然溫體仁慣會揣摩上意,基本上都會按照朱由檢的意願行事,但是涉及到內閣跟內臣之間的權力之爭,溫體仁卻是絕不會後退的。


  而且溫體仁的措詞十分強硬,直接就要砍了王承恩,完全不給朱由檢留任何餘地。


  朱由檢正為難間,王承恩忽然接道:「剛才皇上詢問,諸大臣無人為皇上解惑,王承恩此舉不過是為皇上解惑而已,而且皇上已經同意讓我說話,王某何罪之有?溫大人將王某比作魏忠賢,王某實不敢當,倒是溫大人跟楊漣大人相比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王承恩提到的楊漣乃是當年跟魏忠賢叫板的牛人,但是王承恩此時將溫體仁比作楊漣卻是一臉譏諷之意。因為當年楊漣彈劾魏忠賢時,乃是上疏曆數魏忠賢之罪,然後方敢請求當時的天啟皇帝朱由校斬殺魏忠賢。而溫體仁現在只憑王承恩剛才的一番話,就要求朱由檢將王承恩處斬,那自是比楊漣直接得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