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明朝大丈夫> 第二百六十五章 經濟征服

第二百六十五章 經濟征服

  從某些角度來說,李景抓權抓地非常兇殘,但是該放權的時候也絕對放權。


  李景很清楚自己該抓什麼該放什麼,李景知道,如果下屬沒有做主的權力,事事都要請示的話,那累死李景也做不了那麼多的工作。


  但是放權不代表放任不管,為了監督官員不濫用權力,於是李景成立了專管官員的都察院。


  不過都察院督查的是縣級以上的官員,下面的官員只能靠縣令管轄,這就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於是李景才決定成立民情署。


  成立這些部門歸根結底都是為了維護李景漸漸建立起來的制度。


  制度,李景最終要做得就是用制度來管理官員,而不是靠人來管理官員。


  實際上制度就是法律,違反了制度就是違反了律法,違反律法必然要受到懲處。


  不過李景也知道建立一個完善的制度絕對是一項浩大的工程,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起來的。欲速則不達,做得太過的話只會適得其反,必須要給官員們一個適應的階段,在官員們逐漸適應的過程中逐漸完善制度。


  另外就算再嚴謹地制度也免不了會有漏洞,會被人鑽空子,因此必須要有人來維護制度。


  而要想維護住制度不能靠官員,必須靠老百姓,民情署就是老百姓維護自己利益的部門,同時也是維護制度的基礎部門。


  當鄉親們從自家取出他們認為的好東西來款待李景的時候,李景用最直白的話把自己的想法告訴這些百姓。


  可惜就算李景講的再直白,老百姓大多也還是聽不懂。


  因為自古以來都是當官兒的管老百姓,還從來沒有過老百姓管當官兒的。


  李景設置的民情署讓老百姓監督當官的,老百姓自然不敢相信。


  見鄉親們一副懵懵懂懂地樣子,李景輕輕嘆了口氣,知道要讓老百姓接受自己的觀念同樣需要很長的時間。


  跟鄉親們聊了會兒天,吃了點鄉親們帶的東西,李景帶著眾官員到幾戶人家看了看,然後才來到鹽場。


  在鹽場考察了兩天後,王承恩終於弄明白李景是如何處理鹽政的,隨即跟李景告辭。


  而李景並未食言,在王承恩臨走時給他開了張二十萬兩銀子的兌票,同時籌集了一萬石糧食送給王承恩。


  看到李景送給自己的幾乎都是紅薯,馬鈴薯和玉米之類的糧食,王承恩知道這些糧食其實都是種子,李景這是讓自己把這些作物推廣下去。


  應該說朱由檢對王承恩的話還是比較信服的,在王承恩回京后不久,朱由檢便下詔在北方諸行省推廣這幾種高產作物。


  可惜的是王承恩帶回京這麼多信息,朱由檢只做了這一件,對李景別的建議,朱由檢根本不予理會。


  而且似乎想跟李景證明點什麼,隨後朱由檢便任命陳奇瑜總督陝西,山西,北直隸(河北)以及河南等省軍務。


  聽到這個任命,李景嘆了口氣,無論是洪承疇還是曹文詔顯然都比陳奇瑜更適合擔任這一職務,可是朱由檢偏偏任命這個人,不知道是朱由檢特意跟自己打擂台還是不信任洪承疇和曹文詔兩人。


  不過這時候,李景已經沒有精力關注這個問題了,因為這時洪洞縣那裡傳來一個李景最不願意聽到的消息:洪洞縣出現瘟疫了!

  接到瘟疫爆發的消息,李景馬上召集平陽府所有的官員,命他們密切關注瘟疫傳播的方向,同時發布命令,凡是感染瘟疫的人,必須到制定地點接受治療。


  另外李景還命人張貼布告,告訴百姓不得飲用生水,凡是有老鼠出沒的地方必須撒上熟石灰,不管是何種動物的屍首,必須用火焚燒,不得隨意掩埋……


  隨著李景一項項命令發出去,平陽府上下迅速行動起來。


  由於李景應對及時,措施得當,瘟疫並沒有在平陽府傳播開來。


  但是李景隨即接到消息,澤州方面出現了問題,瘟疫傳到澤州去了。


  對此李景也是十分地無奈,因為澤州地區除了陵川屬於李景的勢力範圍,其餘各地根本就不理會李景,對李景的提醒根本是置若罔聞。


  另外澤州大部分地區都處於流寇的控制之下,流寇向來是無組織無紀律,就算得了李景的提醒,也無法阻止瘟疫傳播。


  流寇阻止不了瘟疫的傳播也就罷了,最讓李景無法容忍的是流寇自身也成為瘟疫的傳播者。


  被瘟疫鬧得人心惶惶地流寇不敢繼續留在澤州,分成數路向周邊地區逃竄。


  王自用率部翻過太行山竄入濟源,高迎祥則率部北上進入潞安府。


  沿路不斷有感染瘟疫的流寇倒斃,同時又把瘟疫傳到所經之處。


  出現這種情形別說李景,誰來了都沒用,瘟疫實際上就是鼠疫,不是說把患病的人殺了就可以的,還需要處理掉屍首。否則的話,疫情只會越來越重。


  但是李景的士兵並沒有什麼防毒面具,一旦跟患病的人接觸,難免會被傳染,一旦被傳染帶回城裡,那就是一場更大的災難。


  平陽府的人口大約有兩百多萬近三百萬,李景不可能不考慮這些人的生命安全,一旦把瘟疫引到平陽府,李景多年的心血可能就會毀於一旦。


  可是流寇所經之處,瘟疫蔓延,以李景估計,至少會有數十萬人因此而死亡。


  眼看著幾十萬人死去,李景卻束手無策,心中的滋味實難言表。


  李景知道,現在這種情形唯有等待,等待冬天到來。


  到了冬天,老鼠便會鑽入洞里,瘟疫最大的傳播來源便會消失,那時瘟疫才會慢慢隨之消失。


  可是現在剛剛進入夏季,離冬天至少也要五六個月,也就是說瘟疫至少還會肆虐半年,半年以後會是什麼情景李景實難想象。


  以前李景總怕冬天來得太快,現在卻盼著冬天快快到來。


  另外瘟疫一出,李景的生意大受影響,由於外面瘟疫肆虐,平陽府的商人根本不敢外出,所有工廠生產的物資都擠壓了下來,就連鹽都不敢外運,失去了最大的收入來源,一時間李景的資金壓力頓時大增。


  這一日,李景坐在書房正苦思對策,親兵回報虞樂亭求見。


  聽說虞樂亭求見,李景嘆了口氣,知道鹽廠貪腐的案子查的差不多了。


  待虞樂亭走進書房,李景見他一臉疲憊的神色,急忙止住虞樂亭給自己行禮,倒了杯茶遞給虞樂亭道:「俊揚,這段時間辛苦你了。」


  虞樂亭接過茶杯放在几上,抱了抱拳道:「辛苦一點倒算不了什麼,關鍵是能把大帥交代的事情辦妥。」


  說著虞樂亭從袖中取出一本賬冊遞給李景道:「大帥,所有的人都在這裡了,您請過目。」


  李景接過賬冊打開仔細看了一遍,凝眉思索了一會兒,轉頭對親兵說道:「你去把先生請過來。」


  那親兵領命,疾步出房。


  用手輕輕敲擊著几案,李景琢磨了一會兒道:「俊揚,按你的意思這個案子你準備怎麼處理?」


  虞樂亭不假思索道:「這些人所犯之罪死有餘辜,依下官之見,全部斬殺。」


  李景微微點了點頭不置可否。


  見李景不語,虞樂亭知道自己的答案恐怕不合李景的心意,當下不敢再說,只是默默喝茶。


  過了一會兒,親兵扶著袁可立過來,李景急忙起身給袁可立讓座。


  待袁可立坐下,李景給袁可立倒了杯茶,然後把那本賬冊輕輕放在袁可立面前:「先生,您老看看。」


  袁可立點了點頭,接過賬冊仔細地看了起來。


  過了良久,袁可立抬起頭看向李景道:「濟民,可是有些猶豫這些人該不該殺?」


  李景輕輕點了點頭道:「是啊!這裡面很多都是鹽商,如果殺了這些鹽商,那以前他們鋪下的商路就要斷了,尤其跟蒙古方面的商路斷了實在可惜。」


  袁可立微微頷首,沉吟了一會兒道:「按說這些人所犯之罪,殺了實不為過,不過你所慮極是,要是換了鹽商,重新打通蒙古方面的商道確實又要費極大的周折,如果這幾個鹽商不殺,那就不能殺別的鹽商,不殺鹽商,那些官員就不能殺,這事兒確實有些為難。」


  李景輕輕點了點頭,李景制定的新律規定,受賄和行賄的罪名相同,也就是說,賬冊里這些人的罪名都是一樣的,要殺就得全殺,要不殺就一個不能殺。


  對於殺貪官李景自然不會手軟,不過牽涉到跟蒙古的交易,李景就不得不慎重一些。


  要知道打通蒙古的商路並不容易,這可不光是單單賣點食鹽這麼簡單,鹽茶棉花鐵器等等這些都是來錢的生意,鋪這麼一條商路沒有幾年的時間根本別想。


  李景日後肯定要跟蒙古方面動兵,但是要征服蒙古不能全靠武力,有時經濟征服比武力更加好用。


  而如果在動武之前,有經濟開路,那麼動武的時候就會事半功倍。


  殺幾個人是小事,但李景決不能因為殺幾個人卻影響日後的大計。


  如果說誰最了解李景的心思,自然非袁可立莫屬,可以說袁可立看完賬冊就知道李景不想殺這批人。


  最為一名政治家,有時候必須為大局考慮,李景能想的如此深遠,袁可立自然大是欣慰。


  但是這些人的罪名放在那裡,不殺的話,總得有個理由。


  當然李景是決不會自己親自為這些人開脫的,得別人幫李景說這個話,這也是政治成熟的一種表現。


  不過替李景說這話的人一定要有力度,而且還得有權管這個事情,也就是說還得有一個名正言順的身份。很顯然,能滿足這兩個條件的自然非袁可立莫屬。高奇和沈正雖然也有這個力度,不過他倆一個不管民事,一個是李景的岳父,如果他倆替犯人求情,那是不合身份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