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文官治武
李景正色道:「因為官軍在作戰時有諸多的限制,王公公要是願聽,李某願為公公詳細地說一下。
「李將軍請說,王某洗耳恭聽。」王承恩說道。
聽王承恩換了個稱呼,李景笑了笑,然後正色道:「首先就是監軍制度,我不明白皇上為什麼要派內官到前線去監軍,是怕將軍們不會打仗,還是怕將軍謊報軍功,抑或是怕將軍不服從命令?我想問一下公公,如果將軍不會打仗,難道內官就會打仗么?如果內官會打仗,那直接讓內官擔任將軍不就完了么?如果將軍謊報軍功或者是不服從命令,請問派個監軍去了有用么?敢這麼做的將軍還會害怕監軍么?」
頓了頓,李景接道:「我不知道王公公會不會打仗,更不知道擔任監軍的有幾人懂得如何打仗,如果不懂得打仗,那就不要給他們指揮軍隊的權力,否則就是在拿士兵的生命當兒戲。
王公公,士兵們不傻,在吃過虧以後,還會願意服從監軍幕後指揮的軍令么?吃過虧的士兵在打仗時會懷疑這個軍令是不是由監軍發出來的,會懷疑這個軍令對不對,更會擔心那些愚蠢的命令會讓他們送命,會不願意上前作戰,哪怕這個軍令是正確的他們都會產生懷疑。請問,這樣的軍隊怎麼可能會打勝仗?」
王承恩聞聽默然,監軍的弊病他不是不知道,但是監軍制度由來已久,是皇上擔心下面的將領擁兵自重製定的制度,說白了就是皇上的私心在作祟,他如何敢告訴皇上這種制度是錯誤的?
搖搖頭,李景接道:「第二個弊病是文官領軍作戰。我承認,大明確實有文官會打仗,有的文官指揮作戰的水平比之古之名將也不遑多讓,但是我想問問公公,這樣的文官有幾個?不是誰都能跟陽明先生一樣上馬能殺敵,下馬能理政的。」
說到這裡,李景嘆了口氣:「王公公,據我所知,本朝只有愷陽公和節寰公這兩位算得上軍事大家,可惜並未得到重用。嗯……袁崇煥袁督師也算會打仗,可惜他的戰略眼光太差。另外洪承疇洪總督也算知兵之人,不過洪總督的許可權太小,只拘泥於陝西一地。」
嘆了口氣,李景搖搖頭接道:「除了這幾位,請問還有誰懂得打仗?山西巡撫許鼎臣,把兵調過來調過去,讓官兵疲於奔命,卻不知目的何在,最後被流寇打得狼狽不堪。還有楊鶴,楊鶴恐怕連如何排兵布陣都不知道,皇上居然讓他統兵。說句不中聽的話,恐怕流寇打贏了還在笑話朝廷不會用人,凈安排一些蠢材去指揮作戰。」
王承恩聞聽臉上一陣尷尬,這簡直就是指著和尚罵禿驢。
朝廷安排一堆蠢材去打仗,朝廷是誰在做主,自然是皇上,皇上派了一堆蠢材出去圍剿流寇,那皇上自然也是蠢材。
偷眼看了下在座諸人,見眾人臉上均無驚容,有幾個還不住讚歎,以表示李景說的有理。王承恩暗暗嘆了口氣。
王承恩不相信在座眾人聽不出李景嘲諷皇上的意思,但是這麼多人竟然沒人指責李景,這說明皇上在這些官員的心中地位遠不如李景,或者說這些官員已經不再對皇上忠心了。
以前王承恩以為在平陽府李景是一手遮天,現在才發現並非李景一手遮天,而是平陽府已經成為鐵板一塊,照眼下的情形來看,只要李景在平陽府,誰到了這裡都是一個樣。
王承恩忽然有些後悔,他來平陽府傳旨路過太原,當時巡撫許鼎臣和布政使及左右參政想陪同自己一同前來,當時他考慮到這次來平陽府是有求於李景,有這些人在場,有些話他拉不下面子去說,現在看來應該讓山許鼎臣和布政使司衙門的人陪同自己一起來平陽府。
如果有這些人在場的話,起碼平陽府的官員不會這麼明目張胆地支持李景。
不過王承恩並沒有說什麼,有些話說了也沒用,還不如不說。
王承恩知道自己此行的目的是什麼,此時指責李景,無異於不打算完成朱由檢交代的任務了,孰輕孰重,王承恩還是分得清的。
另外,李景雖然對皇上不是很尊重,但是說的確實很對,王承恩雖然對皇上忠心,卻也不能昧著良心說李景說錯了。
見王承恩神情現出一絲尷尬的神色,不過隨即便神色鎮定自如,對李景話里的含義恍若不知,李景心裡暗暗嘆了口氣,知道王承恩確實是個人物。
笑了笑,王承恩說道:「李將軍說的確實有理,依李將軍之見,該如何革除這些弊病?」
李景笑道:「要解決這些弊病不難,難的是皇上有沒有這個決心。我先說說監軍的問題,朝廷設置監軍,其實是擔心外面統兵的將領擁兵自重,不服從號令。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朝廷要擁有一支能震懾地方的強軍,以此軍戍衛中央,則地方不敢擅動。此時,便無需再設監軍。
如果擔心統兵將領謊報軍功,違反軍紀,則安排執法隊進駐部隊,所有違反軍紀之事,皆有執法隊進行處置。
作戰部隊隸屬於兵部,執法隊隸屬於軍法處,軍法處的職責是監督和查處兵部及其下屬的部隊一切有違軍法的事宜。
由於執法隊與作戰部隊沒有任何隸屬關係,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地方部隊與執法隊勾結。另外,執法隊只負責軍紀,不干涉將領指揮作戰。」
頓了頓,李景接道:「實際上,有些舞弊的事情不是靠監督就可以杜絕的,要想杜絕違法行為,還得靠嚴峻的律法。另外,士兵和將領的軍餉待遇要達到一定水準,讓他們知道就算不做那些違法的事情,他們的生活一樣能過得很好,沒必要冒丟官去職的危險做違法的事情。」
見王承恩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李景笑了笑接道:「我再說說不要文官統兵的問題,一直以來朝廷都是以文制武,文官們一向不大瞧得起武將,更瞧不起當兵的。殊不知,要是沒有那些武將和士兵鎮戍邊疆,他們如何能安享太平?」
搖搖頭,李景嘆了口氣,然後接道:「當兵的沒地位,被人看不起,軍餉還低,讓他們如何盡心保家衛國,因此要想改變這種局面,首先要提高士兵的地位和軍餉,讓大家都願意當兵,都以能當兵為榮。
其次,朝廷有武舉,卻並不重視,我記得崇禎四年朝廷曾舉行過武舉會試,曾選取提拔百餘人,不知這些人可曾得到重用?我並非重武輕文,只是認為國家不應該輕視武備,我認為文武應該並重,這樣國家在遇到戰事之時方能無虞。
王公公,國家在各地建立書院,京中更有國子監專供那些文人就讀。請問朝廷可曾辦過武人學院?為國家培養軍備人才?如果有這樣的學院為國家培養人才,那麼怎會出現戰時一群不懂軍事的文人領軍作戰?」
王承恩聽了默然良久,方才嘆了口氣道:「李將軍所說確實在理,不過要是按照李將軍的做法,朝廷需要出一大筆錢才行,可是現今國庫空虛,哪裡有錢做這些事情?」
李景點點頭道:「王公公一語中的,要做這些事確實需要一大筆錢。不過我有一事不明,堂堂大明為何沒錢?據我所知,朝廷一年的賦稅只有四百萬兩,而實際收上來的卻只有二百萬兩。這些年不斷地加派遼餉,邊餉,卻總是入不敷出,反倒逼得百姓造反,不知皇上和朝廷那些大臣們有沒有想過,為何會出現這種局面?有沒有深刻地考慮這些問題?有沒有想過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盯著王承恩的眼睛,李景正色道:「或許有人想過,或許有人知道其中的緣由,但是從來沒人去考慮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包括皇上在內。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朝廷就永遠收不上來賦稅,國庫就永遠沒錢,那我剛才說的辦法就永遠無法施行。」
王承恩看了李景一會兒,正色說道:「還請李將軍教我,大明為何收不來賦稅,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李景笑了笑道:「原因很簡單,士紳不納糧,不交稅。而偏偏大量的土地都掌握在士紳的手中,於是田稅就收不上來。另外,掙錢最多的商人賦稅極低,國家卻從來沒想過從商人手中徵稅。」
頓了頓李景接道:「我不是自誇,平陽府每年上繳的賦稅在整個大明各府當中是最高的,你知道我是怎麼做到的么?」
王承恩忙道:「願聞其詳。」
李景笑了笑道:「因為在平陽府,我制定的稅率極高,田稅我分為三等,二十畝以下的普通百姓稅額為十稅一,二十畝至五十畝為十稅二,超過五十畝的為十稅三。至於商稅,就不用我說了吧?」王承恩點點頭,李景交的商稅在大明要說排第二,沒人敢說排第一。根據戶部尚書黃汝良所說,京城的景記商號一年的純利潤應該在一百萬兩左右,繳納的賦稅在十萬兩以上,也就是說李景是按十稅一的比例繳納的賦稅。而大明在開國之初制定的商稅為三十稅一,後期基本就不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