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謹慎的欽差
李景接到朱由檢的手諭的時候,已經回到了山西平陽府。
在遷走三十多萬災民以後,河南方面壓力大減。
李景調集的糧食,加上從貪墨的官員和那些無良的糧商家裡抄沒,再加上吳巡撫從富商手中籌集和府庫的存糧,已經足夠應付剩下的災民的基本需求。
另外,李景以糧食為籌碼再加上張楚帶兵圍剿,暴亂的災民已經平定。
到這個時候,李景已沒有必要繼續留在河南。
而且李景離開平陽府已經三月有餘,家裡許多事情都需要李景拿主意,因此李景把剩下的事宜交給吳巡撫等人之後,給朱由檢寫了封奏摺,隨後便帶兵迴轉平陽府。
實際上李景在河南這段時間,大部分的事情已經由袁可立處理完畢,有些需要李景決定以後方能處理的,也由袁可立寫信告知,然後李景通過書信的方式做了決斷,剩下的需要李景處理的,則必須要李景看過之後才能定奪。
需要李景親自看的,主要是三個地方。
第一個是軍工廠,孫元化到來以後,自然不會放棄他的老本行,大炮那是必須要造的。
但是在看過李景使用的小炮以後,孫元化知道,他造出來的大炮實用性跟李景設計出來的小炮相比相差實在太遠。
首先裝填火藥和火炮還要點火才能開炮這兩個缺點是必須要改進的,但是在改進這兩種工藝之前,還需要解決鋼的質量問題。
因為孫元化以前鑄炮用的是精鐵,其實就是帶有一些鋼的性質的熟鐵,用個這樣的材料鑄成的炮筒,打幾發炮彈,炮筒就得變形,因此鑄炮的材料必須經過改進才行。
孫元化現在採用的是用銅來鑄造炮筒。
李景走的這段時間,孫元化帶人沒日沒夜的工作,終於做出一門火炮。
但是鑄成以後孫元化發現,用銅鑄炮成本實在太高,而且太過沉重,搬運的時候十分困難,就算用馬車拉都費勁。
李景到河南以前曾經說過大炮要想方便運輸,必須安裝炮架軲轆,這個東西有點類似於車架,套上牲口就可以拉走,使用的時候將軲轆取下,然後把炮架固定,這樣用著才方便。
但是雖然他們是按照李景的思路做的,但是成品出來以後,卻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兒。
由於炮筒太長,套車的時候還需要在炮筒下面再安裝兩個軲轆,這樣才能套上車,等用車拉的時候又發現,四個軲轆在轉彎的時候,經常轉不過來。
另外,在試射的時候發現,炮彈爆炸后威力沒有預期那麼大。
孫元化知道,這是因為彈頭的尺寸過小,限制了彈頭的裝藥量。藥量不足,炮彈的威力自然不夠,但是把彈頭的尺寸增加以後,又發現射距不行,炮彈根本打不遠。
經過研究,孫元化發現單單增加彈頭的尺寸是不行的,彈頭尺寸增加,彈殼的尺寸也要增加,只有裝填足夠的發射葯才能把彈頭打得更遠。
於是又開始研製炮彈,等炮彈研製出來,又發現發射這樣的炮彈,炮筒又不夠長。
不過現在的大炮本來就已經非常笨重了,要是再加長,則根本無法搬運,只能固定使用。可是如果不能搬運使用,那話這麼多錢生產這種炮等於是浪費。
孫元化知道,如果按照這種思路生產大炮肯定是不行的,要想大炮實用,唯一的辦法就是改進火藥的工藝,研製更先進的發射葯。
可惜孫元化雖是火藥專家,但是畢竟知識所限,讓他研製生產更先進的發射葯實在是力有未逮。
不過孫元化知道,李景既然能製造生產那麼先進的火炮和槍械,對火藥肯定有研究。
孫元化猜的沒錯,李景確實對火藥是行家,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使用炸藥的行家。
李景在現代執行任務時,經常使用炸藥,如果是臨時決定要炸毀某樣東西而手裡沒有炸藥的話,那就只能自己造炸藥。
因此,李景對炸藥的研究確實比孫元化高明的多。
但是有一樣,李景擺弄的炸藥全都是高危炸藥,以現在的儲藏工藝根本儲藏不了,這也是李景不敢生產現代炸藥的主要原因。
不過只做發射葯的話,危險係數就會大大降低。
只是李景當時正在河南賑災,根本沒有精力研製生產什麼發射葯。
現在李景回來,自然要幫孫元化解決火藥的問題。
在經過仔細計算以後,李景生產出一種介乎於黃色火藥和黑色火藥之間的一種火藥,這種火藥威力沒有黃色火藥大,但是比黑色火藥高,用來做發射葯沒有任何問題,而且危險性遠遠低於黃色炸藥。
發射葯的問題解決了,還要解決彈頭裡面的火藥問題。
這個比較難辦,因為危險性太高,不敢在軍工廠裡面存放,只能另尋地方。
好在當初建廠的時候,軍工廠的後面就是山,李景一邊生產炸藥一邊開山,愣是在山裡開出一個巨大的山洞,然後才下令正式生產炸藥。
把孫元化的問題解決了,李景又趕到水泥廠,原來水泥生產出來以後,大家不會使用。
生產水泥是比較簡單的,中條山地區盛產石灰石,把石灰石砸碎煅燒就是水泥,當然這種水泥的凝固力還差一些,不過煅燒石灰石需要使用煤炭,煤炭燃燒后剩餘的煤灰渣按照一定比例添加到石灰石中煅燒性能就會好一些,這種水泥其實就是普通建築使用的礦渣硅酸鹽。
水泥生產出來,大家卻不知道怎麼使用,使用的時候不是稀了半天抹不上,就是幹了很快就凝固。
李景告訴他們按照一定的比例跟沙石混合,然後也就是最關鍵的,在抹地面的時候,在一定要有伸縮縫,同時還要用水養生,不然的話水泥地面是要裂開的,這些人這才明白水泥如何使用。
曬鹽場問題解決以後,李景又來到科學院,李景在去河南以前,特意交給徐光啟研究蒸汽機。
只不過李景也只懂得蒸汽機的基本原理,具體實物李景也說不明白。
到了科學院以後,李景只是把自己知道的蒸汽機的工作原理詳細地講述了一遍,然後憑著自己的臆想描述了一下蒸汽機的樣子,就把這個難題交給徐光啟的人攻關去了。
對於蒸汽機的研究李景並沒有急著催促眾人儘快進行,李景很清楚,研製蒸汽機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試驗,如果不把原理吃透了,實驗的時候會非常地危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爆炸,這可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研究出來的。
雖然李景也很想參與研究,但是現在李景實在是沒有那個時間和精力。
因為朱由檢派的欽差到了,李景的精力要轉移到政治方面。
只是李景萬萬沒有想到,朱由檢會詢問他手裡的兵力是多少,並讓他把兵交給朝廷。
在看到朱由檢的手諭之後,李景突然有些憤怒,當時第一念頭就是反他娘的。
不過當李景看到欽差一副小心翼翼地樣子,又仔細地看了一遍手諭之後,沉吟了良久,知道朱由檢應該是在試探他。
想了想,李景對欽差道:「欽差大人一路辛苦,暫且休息一下,待李某把兵力統計清楚以後再報於欽差大人。」
那欽差自然知道李景這是託詞,身為主將豈能連自己手裡有多少兵都不知道?
不過他來傳旨的時候,王承恩嚴令他態度必須恭謹,千萬不要擺什麼欽差的架子,萬一刺激了李景出現什麼狀況,回去就砍了他的狗頭。
這欽差也不是第一次替皇上傳旨了,但是這麼提心弔膽地傳旨還是第一次。
他實在不明白王承恩為什麼要這麼嚴厲地警告他,不就是一個小小的參將么?紫禁城外永定河裡的王八都比這號人多。
不過他也知道王承恩絕不是在跟他開玩笑,看王承恩一副如臨大敵的樣子,就知道這個李景絕不僅僅是一名小小的參將這麼簡單。
「沒關係,李大人慢慢統計,本使不急,皇上那裡也不著急。」那欽差忙道。
李景點點頭,命人安排欽差休息,自去找袁可立商議去了。
到了袁可立處,李景把朱由檢的手諭交給袁可立道:「先生,您看看,這是皇上的手諭。」
接過朱由檢的手諭,袁可立仔細地看了半天,然後嘆了口氣道:「皇上沒下聖旨,只是給了你一道手諭,而且手諭的措詞完全是商量的口吻,看來皇上是在試探於你,同時看你是否願意把兵交出來。」
李景點點頭:「先生,皇上雖是試探,但是我卻不好應對啊!這招棋看似溫和,實則暗藏殺機,皇上的政治手腕確實是越來越高明了。」
袁可立搖搖頭嘆道:「可惜皇上那點聰明勁兒全用在這些心機上了,若是多把精力用在執政上,大明何至於到此地步。」
李景難得聽袁可立批評皇上,由此可見袁可立對朱由檢下這道手諭非常不滿。
想了想袁可立道:「濟民,此時如何應對,你自己考慮吧,無論你做什麼決定,為師總是支持你的。」李景點點頭,明白袁可立這時在告訴他,哪怕他現在造反,袁可立也會支持他。不過平陽府現在正處於發展起步階段,這時造反,勢必影響李景以後的戰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