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圖謀不軌
河南連月大雨,黃河決口,無數田地被淹,更有無數人流離失所,消息終於傳到了京城。
朱由檢聽了這個消息大驚,急忙召開朝會,把諸臣招來商討應對之策。
但是沒過多久朱由檢就後悔了,因為那些大臣們又開始胡扯了。
朱由檢冷眼看著下面這一眾大臣們,他就搞不明白了,黃河決口,老百姓被淹,用得著扯那些沒用的嗎?
尤其禮部和欽天監那幫官員,老百姓遭了水災,讓戶部籌措糧食,調糧賑災不就完了?怎麼就扯上上天警示了呢?老天爺下大雨,黃河決了口,跟奸臣當道怎麼能扯上關係?
還有你們說的奸臣是誰?不就是內閣首輔周延儒么?難道罷免了周延儒,這老天爺就不下大雨,不發洪水了么?
看著下面這些大臣們一個個引經據典,說的是口沫橫飛,朱由檢聽的是頭大如斗。
朱由檢在登基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但是朱由檢並沒有氣餒,他認為只要他勵精圖治,下面的人群策群力,中興大明並不是不可能。
但是過了這麼多年,局勢非但沒有起色,反而越來越差。
這些年,幾乎年年都有天災,陝西已經連續四年乾旱。
有天災不可怕,挺一挺就過去了,可怕的是天災還伴著**。
從他改元那一年起,陝西就不斷有老百姓造反,滅了一撥又起一撥。
好容易把陝西的大部分流寇給滅了,剩下的又跑山西去鬧騰,好在曹文詔和李景兩人已經把流寇消滅了大半,再加一把勁就可以平了。
眼見局勢漸漸穩定,誰承想,山西河南那邊突然又下雨了。
連續乾旱了多年,下雨本來是件好事兒,可這雨下起來就不停,連續下了一個多月,黃河竟然決口了。
要是不趕緊救災,老百姓沒吃的,這不是逼他們造反么?就這麼簡單的道理,這些人怎麼就不明白了,都火燒眉毛了,還扯什麼上天示警?
朱由檢就搞不明白了,難道大明的官員都是這副德行嗎?怎麼換一批是這個樣,再換一批還是這個樣兒呢?
將目光從下面的官員身上一一掃過,看了一會兒,朱由檢愕然發現下面這幫人幾乎人人都說過話,可偏偏最該說話的戶部尚書黃汝良卻一句話沒說。
輕輕咳了一聲,打斷下面諸臣爭議,朱由檢說道:「黃愛卿,你身為戶部尚書,賑濟災民乃是你的正管,可有什麼建議?」
黃汝良看了朱由檢一眼,心裡實在是有些無奈。
戶部沒錢,讓他說什麼?他倒是想賑災來著,可拿什麼賑災?
本以為,這幫人插科打諢,把這事兒糊弄過去,誰知朱由檢終於找到他的頭上了。
皇上既然問話,躲是躲不過去了,黃汝良急忙側身出列,然後說道:「陛下,戶部現在只有三萬兩銀子,邊軍的餉銀現在還欠著呢,糧食只有五千餘石,這還是硬湊出來的。這點兒錢糧如何救災?還請陛下發內帑吧。」
朱由檢聞聽頓時有些喪氣,自己就不該問黃汝良,每次跟戶部要錢糧都說沒錢,然後就跟自己要內帑,好像自己的內帑花不完似的。
朱由檢自己心知肚明,他的內帑早就空了,前年楊鶴到山西清剿流寇的時候,他還是好容易才湊出十萬兩銀子。
嘆了口氣,朱由檢搖頭道:「朕的內帑早就空了,現在後宮已經開始裁減人員,節衣縮食了。」
聽朱由檢說沒錢,黃汝良道:「既然皇上沒錢,那微臣也沒有辦法。」
朱由檢搖了搖頭,嘆了口氣,心道:「偌大的大明怎麼就窮成了這樣呢?」
朱由檢正害愁呢,忽聽殿外傳來急報,接著就見一名內官一臉喜色舉著幾封奏報進殿。
那內管到了階前跪倒說道:「啟奏陛下,河南巡撫,河南布政使,河南府知府,開封府知府奏報河南一地正在大舉賑濟災民。」
「什麼?」朱由檢聞聽大喜,眾大臣聞聽大驚。
朱由檢喜的是,下面這些地方官員做事幹練,不等不靠,已經開始自救。
眾大臣驚的是,河南這幫孫子從哪弄來的錢糧救災,平時一跟他們提收稅,就說這裡鬧災那裡鬧災,總之就是沒錢沒糧,現在竟然開始賑災,這些錢糧是隨天上的雨一起落下來的嗎?
「快拿來給朕看。」朱由檢急道。
那內官急忙上前將奏報遞上,旁邊王承恩上前接過,遞於朱由檢。
朱由檢接過隨手打開,粗略看了一眼,贊了聲:「好,做得好!」
接著又打開其餘幾封奏報,看完之後連聲說好。
下面戶部尚書黃汝良見了,小心問道:「陛下,河南這次遭災波及範圍不小,不知河南眾位官員撥了多少賑災糧食?」
朱由檢舉著奏報笑道:「河南府湊集了一萬石糧食,開封府各地州縣一共湊集了十萬石糧食。」
「嘶!」聽了這個數字,黃汝良倒吸一口冷氣。
對於這個數字,黃汝良並不懷疑。
河南的地方官員若是作假,決不會報這麼大的數字,報個萬把千石就可以了,報這個數字就說明他們確實弄了這麼多的糧食。
只是這十多萬石糧食,這幫傢伙從哪湊出來的?
黃汝良正琢磨呢,殿外又傳來奏報。
看到進殿奏報的官員,在場眾官員心裡咯噔一聲,心中俱道:這次只怕是沒好事兒。
無他,這次來奏報的是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
駱養性進殿給朱由檢行禮之後,拿著數封書信說道:「啟奏陛下,臣接到密報,河南一地眾官員弄虛作假。」
眾官員聞聽心中大怒,錦衣衛這幫人的狗爪子又伸出來了,竟然舉報封疆大吏。
駱養性見眾官員對自己怒目而視,神情頗有些尷尬,不過還是接道:「啟奏陛下,密報里說,河南賑災的糧食並非河南所籌,而是山西參將李景和開封周王千歲出的糧食。其中李景從山西帶了五萬石,周王千歲出了六萬石。據說山西參將李景隨後又調集了大批糧食,此時正運往河南。」
眾人聞聽大驚,山西參將李景?那不是年前提的么?以前好像是個富商來著,他怎麼跑河南放糧賑災了?
隨即某些人精神大振,今天議的是河南大水,賑災放糧的事情,沒都察院十三道監察御史和六科給事中什麼事兒,這回可把他們憋壞了。
猛聽山西參將李景到河南賑災放糧,頓時群情激奮,首先跳出來的便是山西道監察御史董炳泉。
「啟奏陛下,臣彈劾山西參將李景擅自越境放糧意圖不軌。」董炳泉上前說道。
聽董炳泉彈劾李景圖謀不軌,眾人盡皆駭然。
言官們雖然整天彈劾這個,彈劾那個,但是很少有用這麼重罪名彈劾人的,畢竟大家同朝為官,不是什麼生死大敵,沒必要跟人玩命兒,只要把對手趕出朝廷即可。
但是董炳泉彈劾李景的罪名,卻是要把李景往死里整。
要知道皇帝最怕的就是領軍的將軍擁兵自重,因此明朝跟宋朝一樣,施行的是以文制武的國策,並且對武將制定了諸多的限制。比如負責防禦的將領,不得命令不許越界,負責作戰的將領,不得軍令不許跨境追敵等等。
李景是參將,參將的職責就是保護地方,是防禦型的將領。
負責防禦的將軍未得軍令擅自越境,形同謀反,逮住那可是要滿門抄斬,誅滅九族的。
董炳泉彈劾李景說的是皇帝最忌諱的事情,那自是要致李景於死地。
說實話,當聽到駱養性奏報說李景運糧到河南賑災時,朱由檢並沒想到李景此舉有什麼不妥,甚至還認為李景此舉乃是一心為國。
但是聽了董炳泉彈劾李景的罪名之後,朱由檢頓時沉思起來。
從心裡說,朱由檢對這些言官們可謂厭惡到極點,根本不願意聽他們說話。
而且朱由檢知道董炳泉為什麼要彈劾李景。
因為許鼎臣和曹文詔保舉李景時,說李景是商人出身。
在明朝,商人的社會地位為是最低的,士農工商,排在最後一位,文人們連武將都瞧不起,何況是一個商人?
李景憑空出現,先是絳州守備,后升山西參將,還授從二品的鎮國將軍銜,擢升的速度實在太快,可以說嚴重地刺激了那些文官們的神經。
我們寒窗苦讀十餘載,參加了無數次考試才有了功名,混到現在才七品,你一個商人,也沒見你幹什麼事兒,就成了從二品的參將,待遇相差實在太大。
董炳泉彈劾李景實際上是嫉妒心在作祟。
但是董炳泉彈劾李景的罪名,卻不得不讓朱由檢考慮。
不過朱由檢也不是糊塗人。
他知道戶部的底子,戶部連邊軍的軍餉都拖欠,哪裡會給李景發軍餉?
李景當了山西參將到現在,朝廷還沒給人家發過一文軍餉,送過一粒軍糧。
說白了李景只是掛了個朝廷的官銜兒。
別人當官兒都有薪餉,到了李景這裡一個錢沒有,然後要拿人問罪,這也太說不過去了。李景現在要是還是商人,那麼他到河南賑災的話,朝廷怎麼也得給他發一個義商的牌匾,然後封他一個官身。合著李景是商人出去賑災就得嘉獎,當了參將出去賑災就得斬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