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明朝大丈夫> 第二百二十四章 黃河決口

第二百二十四章 黃河決口

  對於中國人的性格特點,這些傳教士早就摸清了,因此他們也開始改變以前那種喋喋不休似的傳教方式,開始給老百姓施以好處。


  施什麼好處呢?最容易見效的當然是給老百姓治病。


  他們知道中國的老百姓大多是沒錢治病的,如果他們能治好老百姓的病,那麼對老百姓說這是上帝在救治他們,那打動這些老百姓就容易的多。


  事實證明,這個辦法確實有效,最早那一批信徒就是這麼拉進來的。


  第二個辦法就是收養孤兒,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嘛!

  傳教士們收養了孤兒以後,就給這些孤兒灌輸上帝的理念。


  小孩子懂什麼?聽了自然信以為真。於是受洗入教,待過了幾年長大了,便是教會忠實的擁躉。


  從本意來說,傳教士們做的這些事情只是為了拉人入教,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畢竟還是有很多人因此受惠,用後世的說法就是這些人做的是公益事業。


  不過這些傳教士們來華並沒有帶多少錢,雖然在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可因經濟所限能救治收容的人也是有限。


  現在李景要擴大醫院規模和孤兒院的規模,那必然要拿一筆錢出來,因此為了日後的傳教事業,這些傳教士們自然沒口子答應下來。


  實際上,以前李景也收養孤兒,也免費給一些看不起病的窮人治病,但是隨著他的事情越來越多,很多事情已經顧不過來,而且下面也沒有那麼多人有時間來做這件事。


  現在傳教士要做這件事,正符合李景的意願。


  教堂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建成的,傳教士也沒必要整天在工地里待著,閑暇之餘,徐光啟便把他們拉到自己的科學院去,讓他們把自己所知的知識寫出來,並教授給科學院的學生。


  當然,為了讓這些人用心幹活兒,徐光啟是給報酬的。


  與此同時,徐光啟做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翻譯《幾何原本》的後幾卷。


  以前徐光啟只翻譯了六卷,後來因為某些原因擱置下來。現在一心要做科學院,自然要把剩下的部分翻譯出來。


  ……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到了五月中旬。


  這時天氣突變,連續多年乾旱或者是雨量不足的陝西,山西,河南等地,忽然開始下雨。


  看到下雨,老百姓們是歡呼雀躍。


  但是最後他們就笑不出來了。


  因為雨越來越大,而且持續不停,原本乾旱的土地已經變成澇地了。


  好在平陽府這邊李景大力修建水利設施,排水比較順暢,另外李景在平陽府一帶大力推行種植馬鈴薯,紅薯和玉米,由於馬鈴薯的生長周期短,這時已經可以收穫了。


  紅薯相對晚一些,至少還得一個月才能收穫,而玉米則要更晚一些。


  對於糧食問題,李景是無比重視的,看到大雨持續不停,李景命令所有的官員全部下到田間去視察澇情,並組織水利專家研究應對措施。


  在李景的嚴令下,平陽府上下各級官員各個神經緊繃,如臨大敵,同時在李景的帶領下宛如一台機器,高速地運轉起來。


  套用現代一句話就是哪裡有險情,官員們就出現在哪裡。


  同時,李景派出大量的士兵幫老百姓搶險救災。


  平陽府上到知府,下到老百姓萬眾一心,共抗洪澇災害,可以說有史以來,平陽府從來沒有這麼齊心過。


  眼見大雨漸漸止歇,李景緊繃的神經終於鬆弛下來。


  這一日,李景難得地睡了一個午覺。


  「啟稟大帥,河南有急報,袁先生,沈先生等人正在書房等候大帥。」一名親兵忽然進屋推醒李景說道。


  聽說河南急報,袁可立和沈正來找自己,李景一驚,匆匆從床上爬起來,疾步來到書房,只見袁可立,沈正兩人在屋裡來回踱步。


  見一慣波瀾不驚地,臨危不亂的袁可立居然開始踱步,而且臉上露出緊張的神情,李景大驚。


  急忙扶著袁可立和沈正兩人坐下,李景說道:「出了什麼事,先生為何如此緊張?」


  袁可立搖搖頭,嘆了口氣道:「剛才收到河南的急報,黃河在孟津,中牟,曹縣均出現決口,洪水泛濫,波及數百里,尤其陳留,許昌兩地,平地水深丈余。無數人喪於洪水之中,現在河南已是百姓飢荒,屍殍遍野。濟民,咱們調撥一批糧食去河南賑災吧!」


  李景聞聽默默點頭。


  其時黃河的河道走向及入海口跟後世的完全不同,明朝末期,黃河下游水道乃是經開封,商丘,徐州,宿遷奪淮河水道入黃海。


  剛才袁可立所說的中牟和曹縣均在開封轄內,而陳留一帶,就包含了袁可立的老家睢州。


  袁可立雖然舉家來到平陽府,但是在老家還有眾多的親故,所謂故土之情難捨,現今老家遭了水災,袁可立怎能不急?

  輕輕拍了拍袁可立的後背,李景輕聲說道:「先生莫急,災肯定是要賑的。」


  袁可立聞聽頓時鬆了一口氣,看向李景說道:「濟民,我沒看錯你。」


  李景笑了笑道:「先生,百姓受災,學生怎能坐視不理?何況還是您的老家受災?這次我親自去賑災,算是給先生的家鄉人儘儘孝道。」


  袁可立急忙擺手:「濟民,你不可親自前去,你現在畢竟是朝廷的官員,越境賑災,乃是大忌。」


  李景搖了搖頭,正色道:「這次賑災非同小可,只有我親自去,才能彈壓住下面那些人。要是有人想彈劾我,那就彈劾吧,這個什麼參將做起來也沒什麼意思。」


  袁可立聞聽輕輕點了點頭,河南那些地方官員是什麼德行,袁可立十分清楚,指望他們賑災是不可能的。甚至這邊調糧前去賑災,他們還會剋扣,但是賑災要是沒這幫地方官協助還不行,畢竟當地的官員更了解本地的情況。


  但是跟這幫人打交道可不是隨便派個人就行的,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說當地的官員剋扣糧食怎麼辦?以濟世軍那些將領的性格,敢剋扣他們的糧食,只怕直接就把刀子拔出來了。要是再跟本地的駐軍打起來怎麼辦?

  打不打?怎麼打?大打還是小打?


  還有,百姓吃不上飯了難保不會鬧事造反,這時怎麼辦?

  這裡面涉及很多的東西,因此必須要有一個能做定奪的人去才行。


  其實,會出現這些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李景不是河南的官員,根據大明律,不得朝廷允許官員不得擅自離境,尤其是軍事主官。


  如果李景是河南的官員,相對就會簡單一些。


  琢磨了一會兒,袁可立道:「濟民,你要親自去賑災,那必須帶上足夠的兵力,以備不測,家裡這塊兒交給高奇。如果你那邊出事,這邊有高奇坐鎮,便可從容應對。」


  李景點了點頭,轉向沈正說道:「岳父大人,你馬上組織人手調集糧食,藥品,布匹,同時徵調民夫。」


  沈正點頭領命而去。


  李景隨即吩咐親兵將高奇等濟世軍高級軍官找來。


  少頃,高奇帶著張楚,李定國,孫虎頭等人匆匆趕到。


  李景擺了擺手,示意眾人坐下,然後說道:「高奇,河南遭受洪災,我要帶人前去賑災,家裡就交給你了,你要好好看守門戶。」


  高奇驚道:「大帥怎麼親去賑災?河南不是咱們的治下,去了怕是諸多不便。」


  李景微微點了點頭,高奇不問為何幫河南人賑災,說明高奇的覺悟還是非常高的。


  當下,李景把自己的顧慮說了一遍,高奇點點頭,抱拳道:「大帥放心,家裡有袁先生坐鎮,一切無需顧慮,有那不開眼的,兄弟定叫他又來無回。」


  輕輕拍了拍高奇的肩頭,李景說道:「有兄弟在家,我自然放心,有什麼事情,多跟先生商量。」


  高奇輕輕點了點頭。


  隨即李景轉向眾人說道:「我此次去河南賑災,準備帶一些兵馬,你們誰願跟我前去?」


  孫虎頭聞聽笑道:「嘿嘿,大虎叔叔和二愣叔叔沒在,那自然是我第一個了。」


  李景笑了笑,以前這樣的事都是陳大虎和劉二愣最先報名,不過現在劉二愣鎮守陵川,陳大虎被李景排到安邑縣鎮守鹽廠,這機會就落到孫虎頭的頭上了。


  搖了搖頭,李景笑道:「那就算你一個好了。」


  見眾人眼巴巴地看著自己,李景搖了搖頭笑道:「這次出門可是苦差事,並不是去打仗,你們這麼急眼幹什麼?」


  想了想,李景接道:「張楚,大壯還有定國,你們三個也跟我一同去吧,大清和二茂你們幾個在家幫高兄弟看家護院。」


  「哦!」見李景不帶自己,周大清和王二茂等人都嘆了口氣。


  不過他們也知道,上次李景帶著他們出征打仗,張楚等人都是在家駐防,一碗水要端平,這次自然要輪到他們在家駐防了。尤其陳國柱和周老虎兩人常年駐守在紅山嶺,一次仗也沒撈到打。陳國柱還好,年前就被李景給調了回來,那個周老虎現在還在紅山嶺眼巴巴地等著李景的調令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