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蔡粱買紙
楊大痣回去一番研究,自然也是完全沒有頭緒,這青黴素溶於水中本就沒什麽氣味,更別提這濃度不是很高的稀釋液,楊大痣有些沮喪,不過要說徹底放棄對這藥水的企圖,楊大痣自認辦不到,直到有一天來了一個人,與楊大痣說了一番話,楊大痣的嘴角露出了一絲了然的笑容。
……
卻說蔡粱自從對青黴素藥水限量供應之後,這閑暇的時間也開始多了起來,賣完了就完事,時間空出來還能陪陪老婆孩子,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坐在一塊吃個飯,這日子過得的確是有滋有味,唯一有些缺憾的是自己的姐姐蔡婉,許多年沒有見了,若是時間允許的話,去果縣看一看自己的姐姐也是必要的.……
殊不知,此時一輛車馬已經從果縣駛了出來,車上坐著的正是張陽蔡婉一行人,而此行的目的地,也正是青州府的蔡氏醫館。
這一切蔡粱並不知道,這一日因為醫館的事早早結束了,而妻子容華在熬製青黴素的培養基,自己竟有些無所事事,詢問了一下妻子,容華抹了把頭上的汗水,說道:“給孩子買點紙和墨柱回來,剛認字,練起來有點費,上次買的用完了。”聽了這話,蔡粱也沒有耽擱,拿了些錢鎖了醫館大門便上了街。
青州府這地,比之果縣自然是要繁華,街上耍雜耍的,胸口碎大石的,店門口吆喝的,沒錢租賃商鋪的小商販擔著自己的商品遊街串巷,嘴裏叫喊著。
蔡粱平時出門次數少,這一出來便覺得處處都有趣,但心裏還是掛念著孩子蔡豐的紙墨,駐足看了一小會兒胸口碎大石的表演,便抬腳往那文具店走去。
買上了紙墨,蔡粱本想直接回家,但卻被路邊一個說書的人吸引過去,隻因為這說書人提到了“張陽”二字。
這說書人年紀不小,胡子花白,穿著簡陋,但這精氣神卻是極好,也不知是要先將故事練上幾回說個熟練,還是這酒樓的人看不上,這說書人此時就坐在路邊,靠在牆根,悠哉悠哉的說著故事,腳下一個破碗,自然是願意捧個場,扔幾個錢最好。
因為這說書人沒在酒樓,所以這就算是門檻又降了一個檔次,周圍也是圍滿了旁聽的百姓,那百姓哪能天天去酒樓吃飯,也就那腳店吃點饅頭一個素菜就很知足,更別提還聽書,那是有錢人才有的享受,至於說看戲,那就更不是窮人能經常享受的了。
眼下這說書人似乎是在熟悉自己新得來的故事,反複的說著一個故事,但每次說書人都會根據圍觀百姓的反應進行調整,然後再說一遍,蔡粱也不知道這說書人這是說到了第幾遍,反正聽到有張陽的名字,便湊了過來,結果還真是巧,這說書人恰好這一遍說完。
蔡粱把紙墨裝好,立在人群中,等著這說書人進行下一遍的講述。
果然,這說書人似乎思考了一番後,再次開腔:“今天我們要講的是江湖事……這江湖上有一俠盜,專偷那為富不仁的富人,而且這手藝極高,因此人送外號‘盜聖’!”
也別說,這說書人的確懂得如何抓住一個人的好奇心,這一開頭,蔡粱的注意力便吸引了過去,認真的聽著說書老人的講述。
“盜聖與這名年輕人纏鬥近百招,隻打的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隨著這說書人的講述,蔡粱在腦海裏也出現了一個身手不俗,臉上帶著一個‘盜’字口罩的年輕人,這年輕人不僅輕功不輸於盜聖,而且就在身手上似乎也完全能與盜聖匹敵。
“說時遲,那時快,盜聖一招狂風暴雨掌直逼那年輕人!”
“如何?”蔡粱心裏一急,這話便脫口而出。
“欲知詳情,請聽下回分解。”這說書老人老神在在的說道。
“沃日啊,什麽情況!”蔡粱和周圍的幾個百姓開始躁動起來,有些已經聽過完整故事的百姓臉上卻是帶著開心的笑容,不為別的,就因為這故事後麵是什麽情況,自己完全都知道,不用像這些後來的人一樣,此時心裏癢癢的想要撓似得,但話又說回來,這說書的的確會講,這故事是越講越精彩,明明還是那個故事,但經過他的編排之後,也是越來越吊人胃口,若不是已經知道後麵的故事,說不得自己現在也要像這些人一樣。
雖然一部分人已經聽過,但更多的是像蔡粱一樣後來的百姓,此時就不樂意,那些此時笑的開心的人明顯就是聽過的,怎麽到自己這就忽然不講了?
“講啊,後麵怎麽回事?”有著急的百姓已經喊了出來。
“就是,快講啊!”有人領了頭,立刻就有人附和。
說書的老人笑了笑,朝眼前的破碗瞧了一眼,說道:“各位,老身也是要吃飯的,麻煩各位有錢的給捧個錢場,也不用多,至少夠吃頓飯,你們說是嘛?”
這話一說,周圍的百姓也就明白了,得!這是人家已經練好了,準備開始收錢了,行吧,有錢的就扔個銅板進去,誰讓這故事講了一半在心裏難受呢!
蔡粱也扔了兩文錢進去,本來這故事聽了一半,的確心裏有些別扭,但事實上真正讓蔡粱決定扔兩個銅板繼續聽下去的原因還是因為他無意間聽到的張陽這個名字。
這說書老者看了看破碗裏的銅錢,麵上一喜,明天的飯錢也夠了,便繼續講道:“卻不料那年輕人反手也是一掌,直接與盜聖的狂風暴雨掌對在一起!”
“這一刻,雙掌之間綻放出耀眼的光芒,讓人根本睜不開眼睛……”說書老者說到此時,仿佛自己身臨其境一般,帶周圍的聽眾走進那個對決的夜晚。
“當金光散去……盜聖依然落敗!”說此話時,這老者似乎頗有些惋惜。
“那年輕人到底是誰?”蔡粱忍不住問道。
“風影盜神,張陽!”說書老人一字一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