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八章 西岐滅
「給我聚!」元始天尊對著四方諸天慶雲一招手,就想將它們再聚集到一起來。
可是他想的太簡單了,這諸天慶雲猶如祥雲,本身是分合自如的,然而被戰神一巴掌拍下去,實在是損耗甚大,甚至傷了本源,一時根本難以在聚合應敵。
這時候戰神卻再次發動攻勢,身著玄衣大氅,邁步在破碎諸天慶雲之上,猶如踩著白色的花朵一般,一往無前:
「給我鎮壓,元始天尊又如何?」
這戰神似乎繼承了李陵的意志,或者說是化身武松在表達著本尊的想法。
說時遲那時快,戰神右手一翻,動作雖小,威能卻是大大的,就跟如來佛祖鎮壓孫悟空的一掌一樣,只見虛空之中,一隻比先前還要巨大厚重的手掌從天而落,內含日月星辰,衍化天地陰陽,萬物生滅其中。
「孽畜,找死!我乃聖人,口出狂言鎮壓聖人,真是不知所謂!」元始天尊怒喝道。
然後便見從他頭頂鑽出一朵八品青蓮,蓮葉、蓮花、蓮藕凝聚成「日、月、星」三光,衍化黑白輪迴,與盤古幡發出的滔天時空之力組成一個粗線條的小世界,攜帶著無上的威勢,朝著那如來手掌撞了過去。
「是嗎?」戰神淡然一笑。
顯然他自信,藉助混沌之心本源規則,發出的最強一掌,絕不是被剝奪了天道感應的「假聖人」所能抵擋的!哪怕他的法寶是混沌至寶!哪怕他的法寶還是兩樣一起反擊!
要知道混沌之心的本源規則,是衍化天地與天道的根本。
「轟!轟!轟!」
無法想像的恐怖威能,自八品青蓮與盤古幡輪番撞擊如來神掌之後,一波接一波衝擊著四方,猶如大海衝擊沙灘一樣,大石也要變成泥沙。
等能量的潮汐散去,只見戰神偉岸的身影,挺拔聳立在虛空之中,而元始天尊則不見了!不,不是他們不見了,仔細去看,便發現戰神的手掌中,多了一團金光,裡面有個青色小人,一會兒化作一股先天清氣,一會兒又恢復成元始天尊的模樣。
這是被鎮壓了!聖人難以殺死,哪怕是被剝奪了天道感應的聖人,他們本身就是大道的一部分,實在難以磨滅的很,暫時只能鎮壓!
「好,太好了,元始天尊被鎮壓了!」李陵高興道,這可是壓在他心頭已久的巨石啊。
其他人也是興奮不已,包括聞仲、趙公明、三霄娘娘等人,他們一個個對元始天尊可謂敬畏不已,聖人的威名實在太大了,壓得人喘不過氣來,還好現在有更厲害的戰神,能夠反過來鎮壓元始天尊,讓大大鬆了一口氣。
「對了,混沌之心,這元始天尊被鎮壓了,不會讓他什麼時候逃出來吧?」李陵又在心中擔憂問道。
「元始天尊的本體是一朵青蓮,天地初開的一道清氣所化,混沌之心完全可以把他永久鎮壓在衍化的天宮之中。」混沌之靈解釋道。
「那就好,那就好!」李陵一拍胸脯,怕怕的說道,然後想起孔宣還被對方給鎮壓著呢,就又讓混沌之心放出來。
順便收取了元始天尊的三寶玉如意,以及混沌珠、盤古幡、諸天慶雲,這可是比混元金斗還要高級的好寶貝啊!
到了此時,無論是封神榜的主持者姜子牙,還是封神榜的幕後推手元始天尊,都已經被拿下了,西岐徹底要完了,事實上也是如此,此番封神大戰的消息傳回西岐后,他們便不戰而降。
隨後李陵將西岐人打亂遷徙到大商各地,好行分散融合之實。至於西岐的王族姬氏,全部被李陵貶為庶民,沒有把他們殺了甚至夷其九族就很仁慈了。
征服東夷,又滅了西岐,大商可謂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李陵感念歷史上西周的分封造就了華夏民族的大踏步開拓進取,也仿周分封天下。
周人的分封制度或許還有很多問題沒有完全弄清楚,但不可否認分封宗室和功臣去進行拓土殖民,擴展華夏版圖,是這個時代一個偉大的創舉,而且取得了輝煌的成功!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拓土殖民行為,也是華夏得以形成並壯大,最後成為世界第一大民族漢族的最主要原因。
周和商的分封制度導致他們的改朝換代和後世是截然不同的。改朝換代只是周人入主中原的第一步,要形成一個新的分封制帝國,還需要對其他諸侯和四夷用兵。
商朝之前的征服,一般來說,大致就是摧毀其城邑,俘虜其人民,將這個國家完全抹去。而到周朝征服商朝的時候,情況不同了。
商人很多,周武王根本無法做到將商人完全抹去。所以就將商朝舊地分割,分封宗室管、蔡和紂王兒子武庚共同治理商朝舊地,並在王畿周圍紛紛一些宗室作為諸侯犄角鞏固王畿外。
然後在周武王時代再沒有進行分封,只是對仍然存在的一些「血統高貴」的獨立國家進行冊封,譬如封神農後裔焦國,黃帝後裔祝國,帝堯後裔薊國,帝舜後裔陳國,大禹後裔杞國。美其名曰是追思聖王,實際上是依靠強大武力威懾來變相地要求這些國家做周朝的封臣。
周武王的做法仍然和商朝的做法類似,都需要依託強大的武力來迫使這些「外國」屈服。如果沒有周公後來的做法,周朝大抵和商朝一樣只能是個四處征伐的「大國」,恐怕也不會形成春秋戰國華夏全面掌控中原的局面,也許後面縱使有秦始皇統一中國,那中國也是個類似羅馬帝國的征服式帝國,一旦土崩瓦解,那中原很可能會變成多民族混戰的局面,也就不會有漢族這樣特殊的大民族出現了。
周武王死後,掌握朝政的周公及周成王平定商朝舊地的「三監之亂」后並沒有立刻撤軍回去。而是繼續東征,在商朝舊地的外圍,分封三個國家:
淮夷土地分封給周公的兒子伯禽,建立魯國;
萊夷的土地分封給功臣尚父姜子牙,建立齊國;
尚為商朝北方遺民控制的商朝北伐取得的獫狁和北狄土地,分封給召公,建立燕國。
《史記》對這三國的初封記載的很含糊,只是一筆帶過,而且記載在了周武王的時期。許多學者的研究意見是不符實際的,實際上是周公東征后的戰略部署。大概是司馬遷得到的資料也有限,所以他也只是含糊地一筆帶過而沒有過多描述。
從這三國的分封,我們可以看出。這壓根就不是分封,哪有拿自己沒有掌握、屬於別人的土地封給自己人的道理?
這實際上就是最成功的一次拓土殖民的籌劃,大抵就是在周公東征之後,宣布萊夷、淮夷、商朝遺民的北方新土地是尚父、伯禽、召公的了。然後讓這三人率領軍隊去「就封」,實質上就是要替換掉原住民,進行拓土殖民,形成新的封國。
從史料記載就看得出:
魯國就封時,伯禽率軍消滅淮夷人建立的奄國,霸佔其土地,是為魯國。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魯國,古奄國。」《尚書序》記載:「成王東征淮夷,始踐奄。」
齊國就封時,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姜子牙就封時率軍在半路上宿營睡大覺,聽從一個旅人的建議后就連夜進發。果然萊夷已經組織了大軍在齊國的「法定首都」營丘等著了……然後姜子牙通過艱苦的戰爭才從萊夷的土地上建立了齊國。
燕國就封時,文物《大保簋》記載,時任西周三公之一的大保就是太保召公率軍北伐,平定商朝在河北的殘餘勢力錄子和,周成王賜予大保召公這塊土地建立燕國。
可除了管、蔡這兩個武王時期所封的「監」以及當時還意義不大的畿內諸侯之外,真正意義上最初的三個西周分封諸侯,都是領取了周朝的空頭支票,然後率領軍隊,靠入侵的方式去當時還不屬於周朝的土地上「就封」的。
困難如姜子牙的,如果晚去幾天,萊夷人做好了防備后只怕就只能灰溜溜地回去了。
初封的三個諸侯,魯國和燕國是周朝三公的封國,齊國是尚父的封國。可以說這三個諸侯對周朝的忠誠度不是別人能比的,一旦爆發新的戰爭,周朝就會獲得這三個臣屬也是盟友的強力支持。
這在行政制度落後的上古時代,不啻為一大創舉。所以初嘗了甜頭后,周朝就開始依法炮製,將四周的可能不會對周朝效忠的舊諸侯國以及四夷地區再度進行拓土殖民式的分封。
典型的有:
周成王時期。帝堯的另一支後裔唐國,不服從周朝。周成王派叔虞將唐國消滅,並賴著不走,建立晉國。負責統治唐國舊土,監視四周夷狄。
周昭王、周穆王時期,周朝南征江漢,威嚇楚國,由於路途遙遠周人不習慣南方氣候,就沒有能替換掉楚國,所以在江漢的新土地上分封「漢陽諸姬」,一下子搞出一堆諸侯霸佔在江漢地區,以遏制楚國。其中最強為隨國。
周孝王時期,秦人開始被分封在西戎腹心地區秦地,作為周朝遏制西戎的據點。周宣王時期,秦人首領秦仲在與西戎作戰中被殺,周宣王還派七千周軍幫助秦人重新在秦地立足。周平王時期宗周盡被西戎佔據,周平王乾脆晉陞秦人為諸侯,把被戎人佔據了的豐鎬以空頭支票的名義封給新諸侯秦國……
可見以分封諸侯的形式來擴張國土或者鞏固新占國土,已經成了貫穿整個西周的行動。而西周分封的諸侯,都需要嚴格遵守周公指定的宗法制,依照周禮行事,無疑給了新封諸侯同化殖民當地原住民的意識形態工具。
而其他的「野生」諸侯為了避免自己被周朝以分封新諸侯的形式替換掉,也紛紛開始遵行周禮,無疑主動加快了他們的華夏化過程。其中再經過東周的尊王攘夷運動,等到了戰國時期,整個中原大地的戎狄蠻夷原住民已經完全被華夏同化了。
至於周初的分封重點在東方的原因是,周朝需要消化商朝舊地以及征討並消化商末到西周初華夏文明的勁敵東夷而已。
回說李陵仿效周人分封天下,開拓疆土,但為了防止春去秋來戰國的諸多混戰,李陵並沒有下放個封地軍權、政權,更多的是隆寵富貴與爵位象徵。
「有功之臣,當分茅列土,朕當速施行,以慰臣下之望。」李陵升朝開口道:
隨後,金殿上,唱名策封。先追先祖,其餘功臣與先朝帝王後裔,列爵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為附庸。
列侯封國號名諱:魯,給了丞相商容,也是帝辛的王族成員。這原本歷史上是姬姓侯爵,「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也。佐文王、武王,有大勛勞於天下;后成王留相天子,命周公為家宰,主自陝以東之諸侯。乃對其長子伯禽於曲阜,地方七百里;分以寶玉大弓之器,俾侯於魯,以輔周室。」
「齊」封國,給了聞仲聞太師,勞苦功高啊,歷史上原本是姜姓侯爵,「系炎帝裔孫,伯益為四岳,生萬生平水土有功,賜姓曰姜氏,謂之呂侯。其國在南陽宛縣之西南,自太公望超自渭水,為周文王師,號為尚父;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封營邱,為齊侯,列於五侯九伯之上,即山東。」
其餘有封國分封給了王室的有:
「燕」封國,這原本是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日君,「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為周太保;食邑於召,謂之邵康公。留相天子,主自以西之諸侯,乃封其子為北燕伯;其地乃幽州薊縣是也。」
「魏」封國,這原是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畢公高,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封於魏國。即今河南開封高密縣是也。」
「管」封國,原是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鮮,以監武庚,封於管。即今河南信陽縣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