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水滸有天庭> 第三九六章 天朝大閱兵 上

第三九六章 天朝大閱兵 上

  眼前的黃飛燕之外,漢宮趙飛燕,那可是能掌上起舞的著名美人!


  話說李陵東征東夷勝利歸來之後,繼續深入改革軍制,這日喊來心腹費仲問道:


  「費愛卿,演武儀式準備的怎麼樣了?」


  「啟稟陛下,已經準備妥當!咱們這就可以前去閱兵!」費仲擦著額頭的汗答道。


  之所以流汗,那是因為李陵的演武與平常不太一樣啊,要求極為「苛刻」,實在是讓他心力交瘁。


  「好,乾的不錯!」李陵贊了一聲。


  隨後,帶著眾人去演武場,進行閱兵演武。說是演武場,其實就是一個有半個足球場大小的荒地而已,不過即便如此,李陵也已經很是滿意了。


  你想要「天安門廣場」,水泥地?那怎麼可能有。


  「諸位將士,最近你們辛苦了!」李陵先是向眾人表達誠摯的問候。


  大商這些將軍還是士卒,聽到李陵的話俱是一愣,他們哪裡經過二十一世紀的社會主義的熏陶,根本對「同志們好,同志們辛苦了」之類,完全反應不過來好吧。


  不過,他們也不傻,很快就領會了李陵的問候之意,然後自然是皆大歡喜了,一個個大聲口呼:

  「願為陛下赴死!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好了,朕今日演武閱兵,就是告訴你們新兵的演練之法,同時檢驗他們的效果!半年後朕要看見二十萬精兵和四十萬民兵!」李陵嚴厲說道。


  大商的將領們知道,這二十萬精兵包括原大商和東夷族的士卒,剔除老弱病殘,然後提高飲食,加強訓練爭取十日一操,達到軍容整齊,比如齊步走訓練。


  剩下的民兵便是仿照秦國的更卒制度,抽調年輕壯丁,每年進行半月訓練強國強軍,人口少,又要應對四方實在是不得已為之。


  要知道現在殷商時期,軍事訓練很是落後的。古代軍事訓練制度萌芽於原始社會末期,初創於奴隸制國家夏王朝。在奴隸制國家階段,軍事訓練側重於一般士兵的整體作戰學習,多通過田獵形式進行。


  直到西周春秋戰國,才出現了貴族子弟的軍事教育學校,教授他們練軍之法、指揮作戰之法。秦朝至隋唐這一階段全面確立和鞏固了各項軍事教育訓練制度的規範化、法令化制度。


  各朝代的軍事訓練不盡相同。李陵要做的就是仿照秦以後比較規範化的模式,進行訓練殷商的軍隊。秦朝和西漢的地方軍隊是各郡國的材官、騎士、輕車、樓船,他們的兵種區分為步兵、騎兵、車兵和水兵。


  四種地方軍隊訓練的基本項目都是下列三類:體力訓練、發射弓弩技能的訓練和行列占陣的操演。


  隋及唐前期,府兵是最重要的武裝力量。府兵在中央禁軍和地方駐軍中處於骨幹地位,在邊防軍中也占很大比例。府兵實行世兵制,軍人在府,家屬隨軍。


  隋開皇十年規定,府兵可以以戶為單位,按均田法分得一定土地,府兵除定期到驃騎府和車騎府集中訓練和上番、同征外,平時可放歸鄉里,忙時務農,閑時訓練,由是形成了府兵農閑分散訓練的制度。


  府兵農閑時的訓練課目多是習射。府兵習射,不僅要求提高命中率,還要求增強為膂力。當時選拔力士,要求能引弓240斤,臂張弩射遠達230步,四發二中;單弓弩射遠達160步,四發二中。


  清朝時,八旗兵是一支以騎兵為主、步騎結合且包換火器部隊、雲梯兵、藤牌兵等多兵種的部隊。由於是嫡系部隊,清統治者對這支部隊格外重視,為其制訂了一系列有關軍事教育訓練的規章制度。


  八旗官兵的日常訓練主要是練習步射、騎射和槍、炮的射擊,以及步圍、陣法,並有分操、合操、大會操、大閱制度。


  京師禁旅八旗各部隊中,兩翼前鋒營、上三旗親軍營、八旗護軍營、驍騎營官兵,都習騎射,步軍營則專習步射。健銳營主要訓練雲梯,兼習鳥槍、水戰,以及馬步射、鞭刀等藝。內火器營變相剝削操練鳥槍、子母炮,外火器營主要營習鳥槍、水戰。


  漢軍驍騎營下置鳥槍營、炮營、護炮藤牌營。這些營兵除習騎射外,主要是操槍、炮和藤牌技術。


  京師禁旅八旗各部隊的訓練,每年按季合操四次。


  其中:上三旗親軍營,每月兩天訓練騎射,四天訓練步射。驍騎營,每月六天習射,由都統以一各官親臨督導訓練。


  每年擐甲習步射四次。前鋒營,每月初二、初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習步射,每月初九、十四、十九、二十九共四天練習鳥槍。內火器營每月六天習步射、六天習騎射。


  從上面可以看出,到了清代也不是每天都訓練的,這是現代軍隊制度了。所以李陵的要求是十日一操,也不追求五日一操、三日一操了。


  這不是這樣訓練不好,而是不需要。一是嚴格而頻繁的訓練會大量消耗體能,需要充分的營養保正,而在古代尤其是剛剛進入部落聯盟王朝不久的殷商時期,物質匱乏的很,根本無法做到。


  二是也不必如此,這是一個比爛的時代。周圍比較強大的勢力,西戎、北狄、南蠻、甚至西岐,他們也不過是數月一操,甚至都不操練,拿把武器集合在一起就是軍隊了。


  在我們看來,他們都是「烏合之眾」,但整個世界生產力都落後,武器落後,普通人和軍隊的差別,就在於有無武器,這就跟大刀與槍炮的差距。


  商周兵器質料以青銅為主。鋼鐵兵器出現於春秋晚期,但商代已利用隕鐵作為青銅兵器上的鋒刃。不過在商和西周時仍有石、骨等質料的兵器。


  鋼鐵兵器出現於春秋晚期,但商代已利用隕鐵作為青銅兵器上的鋒刃。有的青銅兵器上鑄刻族徽或銘文,並常飾有華美的圖案紋飾,制工精湛,也是古代的青銅藝術品。


  值得一提的是,商代到春秋時期盛行車戰,因此青銅兵器的製作和使用多與車戰聯繫緊密。春秋以後鐵器興起,車戰衰落,步兵和騎兵野戰日益重要,兵器的材質、形狀和效能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這時期進攻性兵器按用途可分為遠射兵器、格鬥兵器、衛體兵器3類。現知年代最早的青銅兵器,出土於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為早商遺物,有遠射兵器中的箭鏃和格鬥兵器的戈等。后隨實戰需要,又產生出不同的進攻性兵器。


  鏃:遠射兵器。商周時已使用了複合弓,並在矢上安裝銅鏃。商代的銅鏃以扁平的凸脊雙翼鏃為基本形態,兩翼側刃前聚成鋒,向後形成倒刺。西周時仍使用雙翼鏃,但鏃鋒夾角增大,倒刺更加尖銳。


  東周時開始出現錐體三棱形鏃,三條側刃前聚成鋒,提高了穿透力。以後又把鏃鋌改為鐵質,這種鐵鋌銅鏃在戰國晚期的遺址中常有出土。


  戈:是商周時的主要格鬥兵器,在有鋒刃的「援」後接安(柄)的「內」,垂直裝,用於橫擊、鉤殺和啄擊。


  商代的戈有曲內、銎內、直內等式,以後前二式衰落,僅直內戈日漸發展,且在援與內之間設「闌」,援的下刃延伸成「胡」,以使戈與的結合更加牢固,另外還在胡上設「穿」,以增加縛的牢度。


  從安陽殷墟西區墓葬中出土的銅戈可以看出,商代後期不但有短期一穿的銅戈,也有中胡二穿乃至長鬍三穿或四穿的銅戈。西周銅戈仍用直內式,但戈與的交角由垂直逐漸加大成鈍角。


  西周末到春秋時流行圭鋒的中胡二穿戈,以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的「虢太子之徒戈」為代表。戰國時戈均為長鬍多穿,援較瘦長,援與的夾角更大。


  商周戈的長短,與使用的不同有關,一般說來,戰車上用的戈較長,步戰用的戈較短,例如湖南長沙瀏城橋東周墓出土的銅戈,長的全長達314厘米,短的僅長140厘米。


  矛:格鬥用的長柄刺兵器。商代銅矛一般有中脊,向左右擴展成帶側刃的扁體矛葉,然後前聚成鋒,矛直通中脊,有的葉下側設穿,有的左右兩側設環,以縛扎固矜。


  西周以後,矛加長,矛葉變窄,通體呈葉狀。到東周末年也與鏃同樣,出現錐體狀的矛,由稜線上伸出的側刃前聚成鋒。


  戟:戈、矛相結合而創製的格鬥兵器。以戈為體、矛為刺,兼有橫擊鉤啄和扎刺的性能。最早嘗試將矛和戈用聯裝成一件兵器的例子,見於河北藁城台西的商墓中。


  西周時期出現了刺體合鑄的戟,少數以銎納銎,多數採用長鬍多穿的形式縛。東周時期刺、體合鑄的戟消失,普遍使用矛狀戟刺和戈狀戟體用聯裝的青銅戟。


  殳:棒狀格鬥兵器。戰國初年,出現前端帶尖鋒並加刺球的青銅殳,曾侯乙墓出土者並自銘為「殳」。


  鉞:用於劈砍的格鬥兵器。為弧曲闊刃、兩角上翹的斧形,商周時期多作為統帥權威的象徵。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