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水滸有天庭> 第三五九章 入局與挑戰

第三五九章 入局與挑戰

  女媧回來之後,勃然大怒,直接要去報復紂王!


  女媧報復紂王,她會怎麼做?只怕直接就是殺了紂王,聖人之下皆為螻蟻,身為聖人的女媧,絕對不會在乎紂王的死活的!

  但就在這個時候,女媧被兩道紅光所阻!是誰在阻止女媧殺紂王?是元始天尊!他一直都在等著女媧回來,等女媧回來之後,去報復紂王!

  元始天尊不能讓紂王立刻就死,還需要他活一段時間,好讓周順利取商而代之。於是,女媧便讓蘇妲己來勾引紂王了,《封神榜》就此揭開!

  「是嗎?元始天尊?你是天尊,我也是天尊?兵對兵將對將,妲己或許是女媧的棋子也是你的棋子,然而我並不是你手中的棋子啊!」李陵如此想道,興緻勃勃,因為他終於找到對手了。


  「無敵是多麼寂寞!」高處不勝寒啊,元始天尊,他無所畏懼,然而這一切都要建立在「神話」存在的基礎上,那麼元始天尊在這方世界真的有其人嗎?


  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化身為紂王,他不想離去后,紂王還是「荒淫殘暴」的形象遺臭萬年,至少這是他曾經的化身啊,不看僧面看佛面,也得拉他一把啊!


  當然,李陵才不會告訴別人,其實他不想被人打臉而已!那樣會疼的!周想取商而代之,那就各憑手段吧!

  且說李陵以紂王的名義,選美大撒網、重點撈魚妲己,這日費仲俯不負所望,回稟道:

  「臣近訪得冀州侯蘇護有一女妲己,艷色天姿,幽閑貞靜;若選進宮幃,隨侍左右,堪任使役。」


  李陵聽了他的話,不僅「龍顏大悅」,當下命隨侍官傳旨,讓蘇護進獻女兒妲己過來。


  只是未曾想,蘇護這人腦袋忽然抽風了,竟然大罵紂王:「君壞臣綱,有敗五常,冀州蘇護,永下朝商。」


  「反了反了!」李陵氣得大罵。


  這不就是反了嗎?當下興兵討伐「未來老丈人」!但李陵反覆叮囑眾人,不得殺害他與妲己,可惜,天不遂人願,這事後來還是出了蹊蹺。


  這方世界有妖魔,果真有女媧娘娘令軒轅墳三妖惑亂朝歌,三妖得令迴轉軒轅墳,卻是不得機會入宮。那狐狸精與玉石琵琶在軒轅墳享樂,忽一日,有一狐孫來報,說:


  紂王欲納蘇護之女入宮為妃,蘇護已然反了大商,正有崇侯虎討伐。


  於是狐狸精二人便往冀州而去,行止半路上,就遇上了被押的蘇護一家。那狐狸見到妲己相貌,心中也是一聲贊:


  「好個美貌女子」,心中已然有了打算。


  你道她是什麼打算?

  當晚,行妖法,忽的一陣狂風大作,燈火俱滅,眾人眼中一片漆黑,不能視物,狐狸精道行比那玉石琵琶更高,是以趁此機會便來附身妲己身上。


  他的附身和李陵不同,李陵只是融合紂王的記憶,不傷其神魂,然而狐狸精卻吸食了妲己魂魄,只留了她一道真靈,飄蕩而去,不知所蹤。


  李陵要是知道,他千等萬等的妲己,此時已經換了一個人兒,肯定會驚爆腦血管的!


  回說蘇護眾人不知妲己已然身死,在他們面前的不過是那狐狸精,次日照舊啟程往朝歌而去,等一行人到了朝歌,李陵聽聞消息,早派人等候,直宣妲己覲見。


  這日,妲己進午門、過九龍橋,轉九間殿,進禮下拜李陵,口稱:「犯臣女妲己願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李陵定睛觀看,見那妲己:


  「烏雲疊鬢,杏臉桃腮,淺淡春山,嬌柔柳腰,真似海棠醉日,梨花帶雨,不亞九天仙女下瑤池,月里嫦娥離玉闕。」


  「快快,平身!」李陵趕緊說道。


  「謝陛下!」妲己柔聲答道。


  李陵只見她朱唇輕啟似一點櫻桃,舌尖上吐的是美孜孜一團和氣,轉秋波如雙彎鳳目,眼角里送的是嬌滴滴萬種風情。


  「不愧是妲己啊!」李陵由衷讚嘆不已,這這番模樣溫柔,就把他看得痴了,早魂游天外,魄散九霄,骨軟筋酥。


  正是: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妲己,朕赦你家滿門無罪,聽朕加封:官還舊職,國戚新增,每月加俸二千擔,顯慶殿筵宴三日,眾百官首相慶賀皇親,誇官三日。文官二員、武官三員送卿榮歸故地。」李陵趕緊把正事辦了,這是早就準備好的說辭。


  此後日復一日,李陵專寵妲己,「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二人每日里你儂我儂,同床共枕睡覺、一起唱歌洗澡,還大肆尋求良工,製作首飾器物和奇裝異服,妝扮妲己。


  「已是昏君之象」外邊傳聞,愈演愈烈。李陵並不關心,即便聽到此話,也會當做笑話,昏不昏,誰笑到最後誰說的算!

  周取代商一切休提,倘若紂王逆襲成功,那自然可以反過來大肆包裝一下自己嘛!老太婆都給你包裝成青春處女出來……


  「妲己若是不加勸阻,只知迎奉,卻是有魅惑君王之舉了。與我蘇家,不知是福是禍了。只恨我當時氣急,不知好言與大王訴說,才有今日之事!」蘇護憂心忡忡道。


  那麼妲己會像《封神榜》流傳那樣嗎?


  比如,與紂王尋歡作樂,讓他搜集天下奇珍異寶,珍禽奇獸,放在鹿台和鹿苑之中,每每飲酒作樂,通宵達旦。


  又如,嚴冬之際,妲己遙見有人赤腳走在冰上,認為其生理構造特殊,而將他雙腳砍下,研究其不怕寒凍的原因。


  再如,妲己目睹一孕婦大腹便便,為了好奇,不惜剖開孕婦肚皮。看看腹內究竟,枉送了母子二人的性命。


  甚至,妲己慫恿紂王殺死忠臣比干,剖腹挖心,以印證傳說中的「聖人之心有七竅」說法,結果什麼也沒能看得出來。


  其實,妲己在商朝的命運軌跡中,扮演的只是很小的一個角色,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就像長江黃河中的一滴水一樣,翻不起浪花,只是奔流到海不復回。


  縱觀整個商族,由於數百年的興盛,疲態盡顯。奢侈享受、貪生怕死,自私短視,「朋家作仇,脅權相滅」,一派衰落腐朽的八旗模樣。


  宋人羅泌在《桀紂事多失實論》中認為:「


  帝辛大造宮殿,建酒林肉池,寵信女色,囚禁賢人,殘害忠實等罪惡,與桀的罪惡如出一轍,凡桀的罪,就是帝辛的罪,桀紂不分,這些都是出於模仿。」


  翻開《尚書》、《史記》等,桀有的罪惡帝辛都有,而桀沒有的,帝辛亦有。因而,帝辛是夏桀加想象的罪惡的集大成者,亡國是其罪有應得。


  親身經歷了家國淪喪、山河破碎的明末大知識分子、抗清義士顧炎武在亡國之後沉思細想,深刻地認識到一個殘酷的現實:


  一個帝國的衰亡,是各種勢力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以至於積重難返,非革故不足以鼎新。


  因此,在研究殷商亡於帝辛這段歷史時,顧炎武分析了殷商自盤庚以降,商王朝貴族離心離德的種種行經,得出一個結論:商亡是必然的,帝辛只是適逢其會,換了任何人,都無法拘救商王朝的命運。


  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指出,武丁之後是商朝存在一位武功極盛的君主的,且以考古、甲骨等材料佐證,郭氏指出:這個人就是帝辛。解放后,郭沫若曾親臨殷商故地考察。


  在周人充斥著污衊、謾罵的歷史記載之外,還有一幅真實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帝乙在位26年而崩,少子辛即位。


  當此之時,帝祖甲的禮制改革已逐步取得正統地位,嫡長繼承製的王位傳承已取代兄終弟及而成為主流。


  因此,微子啟雖然是帝乙的長子,並與帝辛是一母所生,但因為其母生微子時地位尚低,故微子為庶出。而其母為後以後,生辛,故其為嫡出。


  此即太史所謂「妻之子」、「妾之子」的由來。帝辛的即位對微子啟的打擊可想而知。且微子啟素有賢名,其朋黨亦頗眾,幾與帝辛成抗衡之勢。


  故而終帝辛一世,微子一派始終是最堅決的反對派,幽謀詭計,無所不用其極。在帝辛的強力打壓下,鋌而走險,通敵賣國,與周人勾搭而奸,不惜一切代價地顛覆帝辛政權。


  這位商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另一方面,由於祖甲禮制改革而受到打擊,不僅僅是微子。王族中的箕子、比干亦是禮制改革的堅決反對者。


  因為按兄終弟及制,他們都是有機會登上王位的。而拜嫡長繼承製之賜,則徹底斷了念想。這些心懷怨念的王族大臣,在對待禮制改革上,是與微子一派同仇敵愾的。


  雖然目的未必盡然相同,但制掣肘、削弱、打擊帝辛方面卻是一拍即合。這些王族勛貴與微子一派或分或合,雖不像微子一派通敵賣國,但卻是帝辛實實在在的反對派。


  帝辛雖名義上是王族的最高代表,實際上在王族得到的支持十分有限。


  此外,自盤庚以後,商族貴族離心離德已日漸難制,商帝的祭祠、行政、軍事難以展布,因而至祖甲時,廢貴族公議,形成君主集權,加大王族勢力。


  但受商代以氏族為社會基本組織單元的社會現實的影響,貴族的勢力仍是難以抑制的。這些貴族都有自己的基本勢力,商帝亦難以拔除。故而在商帝強勢力可以壓服,一旦商帝稍弱便各自為政,烏煙瘴氣。


  因此,自帝武丁以後,商王朝「聖賢之君六七作」,大部分時代商帝是強勢力的。然而,帝辛繼位時,由於王族的分裂和微子一派的瘋狂,這些貴族亦蠢蠢欲動。


  而整個商族,由於數百年的興盛,疲態盡顯。奢侈享受、貪生怕死,自私短視,「朋家作仇,脅權相滅」,一派衰落腐朽的八旗模樣。


  在如此情況下,商王朝中央已對周邊的諸侯方面失去控御能力。諸侯方伯時附時叛,時時騷擾、襲擊,尤其是東夷,竟多次塗入王畿擄掠。


  東夷原本商王朝盟友,后雖有齟齬,但不為大害。但自武功赫赫的帝武丁懲滅坐大的方伯大彭、豕韋后,東夷再無人可制。雖武丁一朝服貼,但給後世商帝留下隱患,帝武丁可謂為一時之忿而自毀長城。


  因此,六七帝而東南不寧。自帝武丁迄帝辛,對東夷用兵就未停過。而在西邊,周人自帝武乙時已漸孳大。


  《竹書紀年》中的帝武乙「狩於河、渭,大雷震死」的記載相當奇特。現代人多數懷疑帝武乙的真正死因,但絕對與周人脫不了干係。


  至帝文丁,周季歷繼續驕橫征伐,被帝文丁所殺、至帝辛時,周侯昌變本加厲,已成西方大患。這就是帝辛繼位后的局面,一個內部四分五裂、外部群強環伺的老大帝國。


  或許這就跟清朝滅了明朝差不多吧,什麼仁義都不存在,只是博弈的結果!

  帝辛繼位后的措施,因史料缺乏已以全面描述,但根據現有的簡略記述,綜合起來可勾勒出一個大致輪廓:一是對內部的駕馭。


  帝辛一方面對四分五裂的內部龐大的反對陣營進行分化、打壓,不惜採取高壓手段,或殺比干,囚箕子,逐微子。


  另一方面,提拔外來逃臣中的飛廉、惡來為將,牢牢掌握軍隊。此二人亦不負帝辛重望,飛廉為伐東夷統帥,商亡后仍堅持戰鬥,直至戰死,而惡來更是戰死於牧野,至於內政,用費仲以對抗諸方勢力。


  二是以戰功穩局勢,樹威望,凝人心。帝辛即位元年即命九侯、虞侯,邗侯——這與周人歷史命周侯昌為西伯要早五十年,而且原因、目的均不一樣。


  四年,大搜於黎——即《左傳》所謂「帝辛為黎之菟而東夷叛」者,在西邊舉行軍事演習以震懾西部諸侯,尤其是周人。


  九年,伐有蘇,獲妲己。


  二十二年,大搜於渭,囚西伯昌——現代人認為,帝辛為解除西邊威脅,於此時殺掉了西伯昌。


  在解決西部威脅后,帝辛掉頭東征、南伐,對時常侵襲至王畿的東夷進行討伐,傾全國之力以期滅掉百年來的肘腋之大患。


  商與東夷之戰是一場漫長的、消耗極大的苦戰,經數十年方決出勝負。而此時商王朝所有的精華已消耗殆盡,雖然是戰勝者,俘虜、財貨無數,但帝國已成空架子。


  故而,以帝辛之英明強勢,只能將周人在西部征伐視若不見,而是極力地消化戰果,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撫平戰爭的創傷。


  而這時,一直被帝辛強勢壓制的反對派在關鍵時刻給虛弱的商帝國致命一擊——大夫甲、內史向摯、微子先後逃到周,向周人出賣帝辛極力隱蓋的帝國真相,引導周人乘虛而入,商朝覆滅。


  李陵對商的認知雖然沒有這麼全面,也是多有了解的,雖然和美人如膠似漆,但並未昏庸,和歷史上的紂王一樣,保持這清醒的頭腦。


  他要做大明崇禎做不到的事情,他要一攬狂瀾,扶大廈於將傾,逆襲大周!


  「或許,不該與東夷苦戰數十年,鷸蚌相爭,讓周人得了漁翁之利!」李陵如此想道。


  隨後便開始向西周滲透,為了防止西周與東夷的兩面夾擊,他打算先瓦解還未強大到與他匹敵的西周,不給它發展壯大的機會。


  與東夷這方想比,先從弱的一方開始,顯得更加理智許多,這也是彌補了紂王的疏忽,驕傲自大,沒有視周為生死大敵,以致被滅國。


  這日,聽聞周候昌避雨撿到了雷震子!事情是這樣的,《封神榜》也有記載:話說周候昌,這是商朝時的稱呼,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他往茂林避雨,只見大雨滂沱,一似飄潑傾盆,下有半個時辰,文王吩咐眾人:「仔細些雷來了?」


  跟隨眾人大家說:「老爺吩咐:『雷來了!』仔細些。」話猶未了,一聲響亮,霹靂交加,震動山河天地,崩倒華岳高山。


  眾人大驚失色,都擠緊在一處。須臾雲散雨收,日色當空,眾人方出得林子來。


  文王在馬上渾身雨濕,嘆曰:「雲過生將,將星現出;左右的與我把將星尋來。」


  眾人冷笑不止:「將星是誰?那裡去找尋?」


  然而不敢違命,只得四下里尋覓;眾人正尋之間,只聽得古墓旁好像一孩子哭泣聲音。眾人向前一看,果是個孩子。


  眾人曰:「想此古墓,焉得有孩子?必然古怪,想是將星,就將這孩兒孢來,獻與千歲看何如?」


  眾人果將這孩兒抱來遞與文王。文王看見好個孩子,面如桃蕊,眼有光華。


  文王大喜,想:「我該有百子,今止有九十九子;當此之數,該得此兒,正成百子之兆,真美事也。」


  又認為久后此子福分不淺,電過現身,以雷震為名便了。


  且說天下諸侯首領,有姬昌也就是周候昌等四大諸侯,李陵為商安定考慮,安心要殺四鎮諸侯,尤其是姬昌,這可是取代商的罪魁禍首。


  周候昌,周是封地,候是爵位,昌是姓名,全稱是周候姬昌,而姬是他的姓,周代商之後,又稱周文王。


  歷史上周文王的父親是季歷,在世時驍勇善戰,戰功赫赫,因此被商王親封「西周伯」。


  所謂福禍相依,季歷雖得到了高官厚祿,但是卻也成為了商王眼中的心腹大患,因而被商王所害,其子繼其位。


  周文王的祖父是周太王,周族的偉大領袖,為周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是奠基人。據史料推算,周太王還是軒轅黃帝的後代,為文王甚至為以後的武王建立的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周文王在位50年,享年94歲,據史料記載一共有18個兒子,我們耳熟能詳的有周武王姬發,他的次子,再是他的大兒子,伯邑考,據說被吃掉的那個,三兒子管叔鮮。


  其餘可以考證的有四兒子、五兒子、六兒子、七兒子、八兒子、九兒子、十兒子、十五兒子、十八兒子,沒提到的兒子是沒有資料能夠考證的,有資料也是前三個兒子最多,尤其是武王。


  而在周武王伐商成功后建立周國,武王的兄弟多達15人,姬姓的有四十多人,至於武王有幾個兒子這個倒是沒有太多詳細記載。


  周文王,生於前1152年,死於前1056年,享年94歲,在位時廣招賢才,禮賢下士,使周朝一步步走向了強盛,為後來討伐商紂奠定了良好基礎。現如今,在民間還流傳著許多關於周文王的故事。


  周文王在父親過世后,繼承了父親的爵位。父親在世是被商王封為「周西伯」,周文王繼位后,被人稱「西伯侯」。


  在位時勤於政務,愛惜賢才,擴大疆土,西周在他的治理下一片繁榮。那個時候諸侯國多矛盾,糾紛不斷沒有個結果,聽說周文王治國有禮,就想來找周文王評判一下。


  等到了周國的境地,發現周國人個個都謙卑有禮,有禮貌,慚愧不已,兩人的矛盾煙消雲散各自回國。這一事件一傳十,十傳百,自此有什麼矛盾諸侯們都來找周文王進行評判,那個時候的周文王還沒稱王只是一介諸侯,這件事後廣受諸侯們擁戴,於是周文王稱王。


  周文王在位的時候,不斷擴寬疆土,攻下周邊國家,且作下遷都的決定,將周的首都從原本的岐山遷到渭水平原,改都城為豐京。


  然後又南下擴展水流附近的領地,那個時候差不多天下三分之二的都在岐周的控制之下,諸侯們也都為周文王馬首是瞻,商王的位置已是岌岌可危。


  面對越來越強大的岐周,商王不安了,借口傳召周文王,用對付過文王父親同樣的手段把周文王困在了羑里。周

  文王被困后想必也是受到了一些刑法,又已年老,這病根算是落下了。後來,周文王回到岐周便馬不停蹄地準備討伐紂王等相關事宜,日夜操勞。


  但是姬昌畢竟已經年老,體力不支,多病易累。終於在某一天,姬昌倒下了,並再沒起來。所以周文王是病死的,也是過度操勞,積勞成疾而死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