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六章 江東霸業大結局(下)
第二十二,漢朝勢力
我在寫三國的漢朝勢力的時候,我要承認的是我第一時刻想到了三國機密的設定,就是有兩個天子,一個真天子,一個假天子,不過在我的小說中,我並沒有假天子,而是兩個人全部都是真天子。一個是劉協,一個是劉辯,他們都曾經是天子。在劉協逃出許昌之後,然後讓劉辯上位代替。然而這一切出謀劃策的都是荀彧,這也是我在這部小說中想要刻畫的一個形象,荀彧是一個矛盾而別扭的人,他想著扶持漢室,但是曹操卻又在漸漸的偏離,而他卻什麽都不能阻止,所以到了最後,荀彧也有一些麻木和自暴自棄,我最後給荀彧的結局是他在陳留養老,開始教書育人,應該也算是一個不錯的結局,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漢朝勢力的各個人物。
首先是劉協,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天子。”他貴為皇帝,卻半生被人挾持,成為一名身不由己的傀儡;他淪為傀儡,卻不甘命運的捉弄,一再發出微弱而堅決的抗爭。
劉協的命運確實淒慘, 因為他年紀輕輕就死了母親,原因還是因為妒忌,劉協的母親王美人,出身於名門世家舉止文雅,再加上容貌姣好,身材勻稱,深得漢靈帝劉宏的寵愛。當時主宰靈帝後宮的是何皇後,出身於屠夫之家,靠賄賂宦官被選入宮並當了皇後,對王美人非常嫉妒。因此當王美人懷著劉協時,怕招惹何皇後更深的嫉妒,就沒有告訴靈帝,而是偷偷地墮胎。但服墮胎藥沒有奏效,孩子還是生了下來。何皇後果然妒性大發,怕王美人有了兒子會進一步威脅到她的地位,指使人將毒藥偷偷地放在王美人產後服用的湯藥裏,王美人飲後當即身亡。靈帝聞訊,親往後宮驗視,見王美人四肢青黑,知是中毒而亡,急令追查凶手,很快查出是何皇後所為。靈帝不禁勃然大怒,意欲立即將何皇後廢黜。何皇後事先已用巨金買通受靈帝信任的宦官曹節等人,宦官們一齊跪下,為何皇後求情,靈帝居然赦免了何皇後。劉協這時尚未足月,靈帝怕將劉協留在後宮再遭到暗害,於是將他抱到永樂宮,請董太後撫養。自此,劉協就依董氏為外家。
漢靈帝晚年,麵臨著選擇太子問題。何皇後生有皇子劉辯,從小寄養在民間一位姓史的道人家裏。劉辯比劉協年長,而且是皇後所生,論理太子位置非其莫屬。但是劉辯舉止輕浮,沒有國君應有的威嚴氣質。劉協自小在永樂宮長大,由董太後悉心撫養,舉止端莊,深得靈帝喜愛。再加上其母王美人死於非命,靈帝難免有隱惻之心,因此他心下傾向於立劉協為太子。然而這又有違於立嗣以嫡長為先的皇室傳統,所以遲遲下不了決心。其實後來已經有所鬆動的時候,漢靈帝死了, 那就沒辦法了。
靈帝去世,立劉辯為帝,是為漢少帝。何皇後也改稱為何太後,臨朝處理政務,但國家大權實際上已為何進掌握。劉協封為渤海王,後改封陳留王。靈帝死後,內宮宦官和朝中重臣展開了爭權奪利的鬥爭。先是何進捕殺蹇碩,接著是宦官張讓、段珪等殺死何進,司隸校尉袁紹、虎賁中郎將袁術和何進的部將帶兵反攻,一下子又殺宦官兩千人。張讓、段珪等無力還擊,劫持劉協和少帝劉辯逃出宮外,正倉皇間,迎麵遇上董卓率領的三千隴西鐵騎奔騰而來。小皇帝劉辯見到這樣的情形,嚇得渾身哆哆嗦嗦,雙腿戰栗,口不能言。小皇帝劉辨手下的內侍太監和一眾文官也都沒人敢出口大氣,隻怕稍有閃失,便惹來殺身之禍。尚書盧植率軍追到後,殺死張讓、段珪,又把少帝和劉協迎回宮內。董卓自認為和收養劉協的董太後同族,加上劉協本身比劉辯有才能,於是從這時起,董卓就想廢少帝,另立劉協為皇帝。回到京城後,董卓的軍隊完全控製了局勢。於是董卓逼著少帝策免司空劉弘,自己身居其位。接著,董卓以司空的身份召集百官開會,議改立陳留王劉協為皇帝。百官大驚失色,懾於董卓的淫威,誰也不敢表示反對。第二天,董卓宣布廢除漢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獻帝,時年9歲。從此,劉協開始了他作為傀儡皇帝的漫長生涯。
然後劉協就經曆了一係列的混亂,董卓到呂布, 呂布到李傕郭汜,像個玩具一樣被丟來丟去,直到李傕郭汜互相不和,劉協才鼓起勇氣出逃長安,然後他遇到了曹操,這個他本以為是輔佐自己光複漢室的男人。
時光荏苒,劉協被曹操從洛陽帶到許都已經4年了。公允地說,曹操對待劉協還不錯。曹操讓劉協過上養尊處優的日子,吃穿用度是不愁了;還為劉協重新搭建了一個朝廷班子,引回一部分諸侯自覺前來臣服、進貢,讓他多少找回了一點做皇帝的尊嚴。
可能在內心深處,曹操還對劉協保持那麽一點敬畏。一次,劉協和曹操坐在一起談天。不知道怎麽搞的,劉協突然懟了曹操一句:“你如果能輔佐我,就尊重我。不能輔佐,就不要讓我坐這個位置了嘛。”嚇得曹操臉色大變,汗流浹背,從此不敢單獨去見劉協。
可是,這樣的日子是劉協所追求和向往的嗎?金絲籠裏的鳥兒,會願意一輩子呆在金絲籠裏嗎?他與曹操相處越久,越討厭這個表麵上對自己很尊重的權臣。曹操的管束也越來越嚴厲。這不,議郎趙彥,不過是在他麵前講了一些治理朝政的道理,就被曹操找了一個借口,毫不留情地殺掉。
假以時日,曹操要弄死自己,還不跟弄死一隻螞蟻似的?那麽,是繼續這種有名無實的傀儡生活,坐以待斃;還是奮起反抗,為自己爭取一絲生機呢?
劉協決定孤注一擲,對曹操發起絕地反抗。具體怎麽操作呢?劉協把目光投向妃嬪董貴人的父親董承。董承時任車騎將軍,並得以開府,手握重兵,是劉協所能聯係到最有實權的大臣。同時,自195年劉協離開長安前去洛陽開始,董承就一直護送在他身邊,忠心耿耿地保護他的人身安全。既是外戚,又是忠臣,放眼宮內外,也沒有比董承更合適的人選了。
事實上,在東漢曆史上,皇帝依靠外戚的力量反抗權臣,以權臣的力量反抗宦官,以宦官的力量反抗外戚,都不是什麽新鮮事。這一招,漢桓帝劉誌就玩得很熟溜。146年,劉誌即位時,年僅12歲,還是一個什麽都不懂的懵懂少年,朝政大權掌握在以梁太後、梁冀為代表的外戚手中。劉誌足足當了13年傀儡皇帝。159年,已經25歲的劉誌與單超、左倌、徐璜、具瑗、唐衡5名宦官結盟,清除了梁冀的勢力。可是,朝政大權又落入單超、左倌、徐璜、具瑗、唐衡5名宦官手中。他們在同一天被封侯,號稱“五侯”,在朝廷裏恣意妄為、濫行淫威,惹得天怒人怨。怎麽辦呢?劉誌隨即在司隸校尉韓演的協助下,除掉了“五侯”。經過這一番折騰,劉誌順理成章地收回了大權。劉協可能覺得自己也能學習一下先輩們的經驗。
不幸的是,劉協千算萬算,沒有算到曹操。曹操不是那種暫時掌握大權的外戚或者權臣。他從黃巾起義時就開始打拚基業,摸爬滾打10多年,出生入死,衝鋒陷陣,終於打拚出一份完全屬於自己的事業。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他能在不借助劉協旗號的情況下,也過得很好。劉協隻不過是讓他的麵子看得更光鮮一點。同時,曹操手下猛將如雲,他們都是曹操的私人僚屬,而非朝廷大臣。就算清除了曹操,劉協也根本指揮不動他們。
所以,劉協的反抗注定是死路一條。事態的發展,毫不給人想象空間。劉協暗中給董承下了“衣帶詔”,命他想方設法殺掉曹操。董承一個人幹不了這麽大的事情,找到了左將軍劉備、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商議具體行動。劉備起初不肯加入,後來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劉備擔心他容納不了自己,便加入了“衣帶詔”行動。可是,他們尚未開始行動,劉備就被曹操派到征伐袁術的前線。此事被迫中斷。200年正月初九,“衣帶詔”行動暴露了。曹操大開殺戒,將參與策劃的董承、種輯、吳子蘭、王子服以及董承的女兒董貴人全部殺掉。倒是領兵在外的劉備僥幸逃過一劫。此事還沒完。由於曹操殺人太過殘暴,引起了劉協皇後伏壽的恐懼。伏皇後寫信給擔任中散大夫、屯騎校尉的父親伏完,希望他繼承董承等人的未竟之事。伏完膽小,不敢行動。後來事發,伏皇後被曹操幽閉而死,她與劉協生育的兩個皇子被曹操毒殺。
對於始作俑者劉協,曹操是怎麽處理的呢?奇怪的是,曹操再次對劉協展示出“寬宏大量”的一麵。曹操沒有殺掉劉協,也沒有表達任何懲處的意思。好像劉協與這些事情一點關係都沒有。相反,由於劉協相繼失去了一妃一皇後,曹操很大度地將自己3個女兒曹憲、曹節、曹華一次性嫁給劉協為夫人。有人認為,曹操嫁女兒給劉協,是在他身邊安插耳目。但曹操手下能人如雲,誰都可以做耳目,用自己的親生女兒做耳目,這代價也未免太大了一些吧?但是在這兩次事件中滾滾而掉的人頭,終於讓劉協看清了現實。在那以後,他再也不敢有任何反抗行動了,安安靜靜地過完了自己充滿恥辱的一生。
最後,曹丕逼迫劉協禪讓帝位給他,劉協告祭祖廟,使張音奏璽綬詔冊,禪位於曹丕。曹丕在繁陽亭登上受禪壇,接受玉璽,即皇帝位。隨即進入許都,改延康元年為黃初元年,國號為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封劉協為山陽公,允許他在其封地奉漢正朔和服色,建漢宗廟以奉漢祀。曹丕還同時給劉協留了句客氣話:“天下的好東西,我跟你可以一起享受。”
就是這樣的一生,有掙紮有衝動,而在我的小說中我也是延續了這一點,劉協不留餘力的反抗著曹操,但是結局很不好,最後荀彧將心灰意冷的劉協送走,同時讓劉辨接替。
劉辯也就是所謂的廢帝,上文也說了他是一個沒來得及表現就被廢除的帝王,
曆史上,董卓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逼何太後下詔書立劉協為帝,廢黜皇帝為弘農王,皇太後還政。
詔書頒布後,太傅袁隗把廢帝弘農王身上佩帶的璽綬解下來,進奉給陳留王。陳留王遂即位,改元永漢,是為漢獻帝。然後袁隗扶弘農王下殿,向坐在北麵的新皇帝稱臣。見廢帝此狀,何太後哽咽流涕,群臣心中悲痛,但都敢怒不敢言。
董卓倒行逆施,導致天下討伐,董卓怕他們以迎廢帝弘農王複位為名討伐自己,幹脆將弘農王害死。董卓將弘農王置於閣上,派郎中令李儒進獻毒酒給弘農王,說道:“服此藥,可以辟惡。”弘農王說:“我沒有病,這是想殺我罷了!”不肯喝。李儒強迫他喝,不得已,乃與妻唐姬及隨從宮人飲宴而別。飲酒過程中,弘農王悲歌道:“天道易兮我何艱!棄萬乘兮退守蕃。逆臣見迫兮命不延,逝將去汝兮適幽玄!”
乃令唐姬起舞,唐姬舉袖而歌。歌畢,弘農王對唐姬說:“卿王者妃,勢不複為吏民妻。自愛,從此長辭!”遂喝毒酒而死,時年十五歲。
在我的小說中進行了魔改,讓他沒有被毒死,而是存活了下來,而救他的人自然也是荀彧。
接下來就要說核心人物荀彧了,
荀彧一直就是一個矛盾的人物,他扶持曹操披荊斬棘,但是看到曹操壓製漢室,卻又痛心疾首,我在文中也表現出了這股矛盾和無助。我在這裏想要分析下的是荀彧究竟是怎麽死的。
荀彧的死在曆史上眾說紛紜,荀彧的本傳上的記載隻有三個字:“以憂薨”,薨就是去世了,也就是憂鬱而死,憂鬱而死,鬱悶而死,這是正史上的說法。
那麽鬱悶的原因自然也隻能是曹操和漢室的問題。
裴鬆之注引《魏氏春秋》的說法是,說是曹操送了一個食盒,就是裝食品的盒子給荀彧,荀彧打開一看,空的,空的是什麽意思,就是說你沒有什麽作用了,去死吧。於是荀彧自殺了。
那麽荀彧到底是怎麽死的?史書記載的兩種說法,哪一種是真實的呢?
荀彧是曹操陣營中最重要的謀士,曹操一直把荀彧視作自己的“張良”,而荀彧也確實沒有辜負曹操對自己的期望,為曹操出謀劃策,竭盡全力。但是後來兩人確實鬧翻了,荀彧最終憂鬱而死,那麽荀彧是因為什麽和曹操翻臉的呢?曾經是誌同道合的兩個人,為什麽會走到這一地步呢?
我認為是政見分歧。人們都說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謀士,就像諸葛亮在劉備集團的地位一樣,其實這個說法是可以討論一下的。就是關於謀士的這個定義,曆史上的那些謀士一般的說,他們的職業道德就是為他們的主人、君主服務,君主要做什麽,他來出謀劃策,這是一般意義上的謀士。就像現在的律師一樣,律師幹什麽的?為當事人服務,當事人要打官司,我幫你打贏,這是我做律師的職業道德,至於你這個官司是誰我是不管的,所以也有律師替黑社會辯護嘛,也有這樣的律師,作為律師來說它作為一種職業來說也無可指責,要講清楚,無可指責。
謀士,他為他的君主出謀劃策,不管這個君主做好事、做壞事他都出謀劃策,就他職業而言也無可指責。但是在謀士和律師當中有一些人,極少數的一些人,他們是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底線的。在劉備那邊就是諸葛亮,在曹操這邊就是荀彧,他們兩個人是高於一般謀士之上的,有理想的人。、
我們看荀彧當時給曹操提出的三大綱領:奉主上、秉至公、扶弘義,這三大綱領強調的是什麽呢?強調的都是必須堅守道德和正義,都強調這個。所以荀彧的三大綱領它不是策略,不是謀略,是理想,是綱領,說到底就是要維護漢室,維護大漢王朝。這裏也證明了荀彧他是真心擁護漢室。而且荀彧對曹操寄予厚望,他認為曹操有這個能力。曹操也有這個理想,因為董卓之亂的時候是曹操首倡義兵,關東聯軍的時候隻有曹操和孫堅去打董卓,是一個愛國愛民的亂世英雄,荀彧的理想就是輔佐這樣一位英雄把國家重新平定下來,讓大漢王朝延續下去,這是荀彧的理想。但是荀彧沒有想到人是會變的,隨著曹操的功勞越來越大,他的權力也越來越大;隨著他的權力越來越大,他的野心也越來越大。到了他決心要封魏公、建魏國的時候,政治上極為敏感的荀彧馬上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認為這個時候曹操和皇帝的關係將發生根本的變化,因為他一旦封了魏公,他就要建立一個獨立公國,這個獨立公國和大漢王朝的關係將是國與國的關係,它不是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了,它是國與國的關係了,曹操跟皇帝是公爵與皇帝的關係。當然這裏頭還有一點微妙的地方,就是這個時候大漢王朝是宗主國,這個魏公國是這個宗主國冊封的邦國,但是和郡縣與中央的關係大不一樣了。
這個搞來搞去搞得不好它就會發生變化,因為這個時候大漢王朝是個空架子,什麽都沒有,曹操舉手之勞就能把大漢王朝滅了,所以荀彧是不能接受的。在這樣一種不能接受的情況下,他就麵臨著自己命運和道路的選擇,怎麽辦?但是無可選擇。他怎麽呢?他現在發現曹操不是他能寄予厚望的人了。
那麽誰是?劉備是?就算劉備是,他能投奔劉備嗎?他這個時候還能投奔劉備嗎?不能。那麽跟著曹操繼續幹,越幫助曹操,就是越走向自己願望的對立麵,他越幫助曹操就是越跟自己做對。他現在是不能幫曹操也不能不幫曹操,既不能背叛曹操又不能不背叛曹操,所以我稱之為進退失據,而且隻有死路一條。何況我們可以想象到荀彧這個時候的內心是非常的痛苦,因為對於像他這樣一個有理想的人來說,世界上沒有比理想的破滅更讓他痛苦的事情了,所以不管他是憂鬱而死,還是服毒自殺,他死前一定是非常的痛苦。
一個理想者的理想破滅,這注定是痛苦的,因為一切都結束了,他幫著打造出了曹魏的地基,但是曹魏最後卻對著大漢發出了致命一擊,理想死了,荀彧的心也死了。
在我的小說中荀彧最後也是心灰意冷,本來準備什麽都不關心了,直到孫策進攻過來,他開城門,知道一切都結束了。然後他又去找曹操,跟曹操解釋了自己為何開城門,最後退隱。
這就是我給荀彧設置的結局,一個理想主義者最好的結局。他的退隱也預示著漢朝徹底的磨滅,以後就是孫策的新時代(小說中)。
第二十三,河北勢力袁家
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氣自縱橫。空招俊傑三千客,漫有英雄百萬兵。羊質虎皮功不就,鳳毛雞膽事難成。更憐一種傷心處,家難徒延兩弟兄。
這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裏寫的詩文,自離寒假都是對袁紹的可惜,這麽厲害的人,怎麽就被曹操打翻了?我們就來說一說袁紹,這裏就分析一下為什麽這麽厲害的人就這麽覆滅了?
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與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
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占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袁紹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病逝。
如果分析袁紹的人生,比他那個兄弟袁術要意氣風發的多,除了身世差了一點,為什麽會說身世?因為袁紹的母親隻是一個婢女。袁紹庶出,過繼於袁成一房。袁紹生得英俊威武,甚得袁逢、袁隗喜愛。憑借世資,年少為郎,袁紹不到二十歲已出任濮陽縣長,有清正能幹的名聲。 不久,因母親病故服喪,接著又補服父喪,前後共六年。之後,袁紹拒絕朝廷辟召,隱居在洛陽。可以說袁紹和曹操一樣,是含著金湯匙的,一路高歌猛進。
按照當時慣例,大姓豪族總是憑借在鄉裏的聲望和號召力來召集武裝力量,“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由此可見袁紹起勢所依仗的兩大資源,即家世及人脈,而袁紹也是憑借家族的聲望而進入政權中心。袁紹家族四世五公,加之好遊俠結交,在漢末有著廣泛的人脈關係,“中平五年,初置西園八校尉,以紹為佐軍校尉。”西園八校尉是東漢為鎮壓黃巾起義軍而組成的最強的軍事力量,袁紹身居中軍校尉,權力僅在上軍校尉、宦官小黃門賽碩之下。當宦官被誅以後,袁紹就成了這支軍事力量的最高統帥。而袁紹之所以能當上西園八校尉的中軍校尉,有個重要原因是:“袁氏累世寵貴,海內所歸,而紹素善養士,能得豪傑用”
而家世和人脈又是相輔相成的,家世的顯貴,使其盡收豪傑,而人脈的廣泛又促進了家世的發展,家世及人脈在戰爭初期影響極大,同時袁氏家族的固有文化也使得公族子弟有一定的文化修養,這些有利條件使袁紹在戰爭處於萌芽狀態時,就最先得到大批士族的擁護。而強大的家族聲望及廣泛的人脈關係,在戰爭即將發生時,則迅速轉變為巨大的政治資本,使袁紹在短短時間內在士人中獨居魁首。袁紹集團的產生是借助家族聲望而數次為自己造勢,逐漸形成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當袁紹建議“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後”而何進在密謀除宦官中,反被宦官所殺,“紹遂閉北宮門,勒兵捕宦者,無少長皆殺之。或有無須而誤死者,至自發露然後得免。死者二千餘人”。袁氏兄弟盡誅宦官,結束了宦官對東漢政權的把持,並得到了封建各階層封建地主及官僚士大夫的擁護,袁紹成了士人中的英雄,作為世家大族代表的袁紹此時是匡扶漢室的忠義之士,是有其階級的先進性,並代表了一定的正義勢力。當袁紹被社會各階層所托以眾望時,他就成了世家大族利益的代表。
曆史的轉變往往以偶然的事件發生為轉機。袁紹等人雖然誅除宦官,卻使涼州軍團的董卓進京,並伴隨著兼並戰爭“京都兵權唯在卓”,而董卓專橫跋扈,並要廢少立獻,這與世家大族的政治要求相差甚遠,並不符合世家大族所遵循的社會傳統,世家大族再次與董卓相抗衡,而此時作為世家大族代表的袁紹又一次挺身而出“天下健者,豈惟董公!”成為敢於當麵斥責董卓的第一人,也公開與代表專權蠻橫、威脅漢室的董卓決裂,體現了世家大族其在政治統治上對專權的排斥,並拉開了討伐董卓的序幕。
由於前麵的造勢,當袁紹與董卓決裂後,袁紹不但社會聲望不減,反而有更多士人為其庇護。袁紹因為與董卓決裂而奔冀州,董卓欲“購募求紹(就是通緝令的意思)”,但周珌、伍瓊陰為紹說卓曰:
“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漢末的門生舉主關係密切,袁氏四世五公的家世使袁氏人脈廣泛,而“漢末士人,輕生尚氣,好為苟難,效忠故主,死而無怨,已成為一代風俗所尚”,在這樣的風氣下,袁氏家族“勢傾天下”,若振臂一呼,可能山東不為董卓所有,所以連董卓也要對其妥協,不但赦免袁紹的罪過,反而“遣授紹渤海太守,封邟鄉侯。紹猶稱兼司隸校尉”,這種有過不罰反授予職權的,體現了世家大族在漢末的影響力之大。
董卓妥協了,但是袁紹可不妥協,直接十八路諸侯要弄死董卓,從這些十八路諸侯來看,多數將領沒有鬥爭經驗和韜略,在太平時日,他們靠交遊士林和養名釣譽,以撈取功名官位,但在戰爭年代,他們便缺乏決敵致勝的真實本領。他們外慕勤王的美名,內心裏卻是膽怯畏敵,此時袁紹不過是任職不到一年的勃海郡太守,而其他軍閥則大者以州起兵,勢力、實力、占領區域均強於袁紹,小者也是以郡起兵,卻共推袁紹為盟主,這除了跟袁紹在誅除宦官中所建立的聲望有關,還跟袁紹的家世也有很大關係,袁紹此時已經成為世家大族的代表,當發生事情時,已經成為大家心目中公認的領頭羊。
加之後來,董卓“聞紹起山東,乃誅紹叔父隗,及宗族在京師者,盡滅之”使袁紹在道義上占據了先鋒,“是時豪傑既多附紹.且感其家禍,人思為報、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為名”。這真的如前麵周珌、伍瓊所言,袁氏強大的人脈及強大的政治號召力給袁紹帶來了強大的政治資本,世家大族也釋放出了其強大的政治能量,而這些袁紹是最大的受益者,袁紹成了人心所向,眾多士人開始紛紛投奔袁紹而來。
討伐董卓無功而返,那麽袁紹就要為自己做打算了,他做了什麽,他把韓馥的地盤給搶了,也就是冀州,拿了冀州之後他就勢如破竹席卷河北,擊敗公孫瓚統一北方,可以說是聲勢驚人,但是如此高歌猛進,究竟為什麽走向了衰落?
戰爭中戰略思想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個集團的政治取向,同時也是也是進行戰爭的指導思想,戰略思想的選擇是戰爭勝敗的關鍵。而袁紹集團的戰略選擇有很大的遊移性。袁紹在據有冀州後沮授為袁紹謀劃的策略是:
“擁一郡之卒,撮冀州之眾,威陵河朔,名重天下。若舉軍東向,則黃巾可埽;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回師北首,則公孫必禽;震脅戎狄,則匈奴立定。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長安,複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誅討未服。以此爭鋒,誰能禦之!”這一戰略思想不僅包含了戰略方向,也有具體的實質實施內容,這一方針完全可以同諸葛亮的《隆中對》相媲美。而袁紹在剛剛起兵時同曹操談話時曾說過自己的戰略思想,“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沮授的戰略思想也正迎合了他原本的目的,所以袁紹大讚“此吾心也”並任命沮授為“奮武將軍,使監護諸將”表現出對這一方針的讚賞及對沮授的信任及重用。
但當這一戰略思想落實到是否迎奉獻帝問題上時,袁紹的選擇開始同沮授的戰略思想背離,“帝立既非紹意,竟不能從”,並且隨著實力的增強逐漸萌生了代漢的意思,就是野心大了,不想有個皇帝壓在自己的頭上。由袁紹的行為我們可以看出,袁紹割據者心理的真實麵目,袁紹放棄了迎獻帝,也同時放棄了其最初的匡佐漢室,除暴亂的誌向。所以他是第一個知道獻帝出逃消息的人,但是最後卻被曹操迎接了天子, 可以說是棋差一招。
然後在官渡之戰的前夕,曹操露出了不少的破綻,但是袁紹都沒有抓住機會,讓曹操苟住了,最後官渡之戰的時候更是不想著拿硬實力堆死曹操,而是想著一波把曹操帶走,你說怎麽可能這麽容易一波把曹操帶走呢?結果被曹操成功反殺,最後自己也氣得吐血身亡。
在我的小說中也是延續了這樣同樣的結局,袁紹優柔寡斷沒有魄力,結果導致被曹操抓住機會反殺了,但是我所做的改變就是袁紹在死之前解決了一個他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那就是他幾個兒子的爭權奪利。
這就要提到袁紹的第2個兒子袁熙了,他還有一個漂亮的老婆叫甄姬。
我之所以在小說中選取袁熙作為袁紹的繼承人,就是因為他似乎沒有什麽值得黑的地方,也就是沒有什麽大的缺點。袁紹的大兒子袁譚是個暴躁的人,小兒子袁尚是一個驕橫的人,兩個人的缺點太過明顯,所以我不準備讓他們作為袁紹的繼承人,於是我選擇了二公子袁熙,因為在我的思想裏袁熙既然能和河北的第一美人結為夫妻,那麽他必然是有一定的過人之處,所以在我的刻畫之中,袁熙就是一個性格溫軟的人,但是關鍵時候也能站出來做大事,這一點在曆史上也是有所側麵印證的。
那是在曹操徹底平定河北以後,袁熙和袁尚一起逃往了遼東,高東的公孫家要殺了他們,把人頭送給曹操的時候。袁尚坐在地上說,這裏的地太冷了,能不能給個毯子?袁熙當時就把他罵了一頓,說人頭都要沒了,你還在說有沒有毯子,一點骨氣都沒有。
所以當時我就覺得這位袁家的二公子可能並不是一般的人物,隻不過因為他沒有繼承袁紹的位置,所以讓他不能展現自己的實力,於是我在小說之中就把他設置成了袁紹的繼承者,帶領著河北高歌猛進成為了孫策最後的強敵。
然後在三國演義中被袁紹使用不當的沮授田豐也成為了他的心腹謀士,本來投降了曹操的張頜和高覽,我也讓他們繼續在河北奮戰,因為他們都對袁熙充滿了信心。
袁紹是一個剛愎自用的君主,但是袁熙我設置的是一個能夠耐心聽取他人意見的英明君主,他最大的悲哀是遇到了孫策這個天選之人,不然以他的實力確實很有可能橫掃天下。
最後就簡單的說一說河北的各個謀士和武將,田豐和沮授避免了三國演義裏的命運,他們都活了下來,能夠更加的實施自己的才華,因為袁熙非常信任他們,能夠非常耐心地聽從他們的意見。
張頜高覽更是他的心腹一路為他衝殺。
至於著名的顏良文醜,我也設置了不同的劇情,文醜戰死在官渡之戰中,但是顏良卻活了下來,最後在和孫策的交戰中戰死。這兩個人本來是為了彰顯關羽的武將,但是我覺得這兩個人比想象中的肯定會更加厲害,隻是遇到了關二爺這個掛逼,最後沒有辦法。
最後要提的就是那個三國中著名的二五仔許攸了,我的小說中還是詳細的說了一下許攸的心路曆程,畢竟背叛並不是說幾句就會背叛的,背叛是不能諒解的,但是我想盡可能的表達,許攸為什麽會成為一個背叛者,最後許攸的結局,我也沒有想好,因為後期他的戲份沒了,哈哈哈。
——————
這本書就這麽結束了,我也很是感觸, 因為這是我第一本寫的書,雖然因為篇幅原因,有些東西我無法在寫出來,但是我在這最後的大結局三章中也是寫了後續的劇情,以及我個人夾帶的一些私貨。
寫這本書其實對我來說真的挺不容易,因為開始格局拉的很大,後期我就收不回來,後期隻能慢慢去湊活,開始從江東擴展到四麵八方,其實我還有很多人物想寫,但是寫到那裏就不是江東霸業,而是我專屬的“三國演義”了,
感謝一直看我書的讀者朋友,我自認為寫的並不好,但是還是有讀者朋友們認同我,這讓我感激不盡,
謝謝你們一路的支持,這本書在此完結,告辭了,各位!
有緣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