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他的笑一如當年
齊龍禦伸了個懶腰,起身一邊活動筋骨,一邊走出牢房。抬眼望去,隻見這些返回天牢的囚犯,都是從與行刑地牢相反的方向回來的,似乎那邊的下方,也有地牢。
齊龍禦眉頭微皺,心說看來這天牢遠不是表麵看起來這麽筒單,這地底下,恐怕有遠不止一層的地牢。
齊龍禦正這般想著,突然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大理寺少卿江城,他似乎正在指揮獄卒和官兵收拾爛攤子。
齊龍禦走上前去,裝作毫不知情的樣子開口道:
江大人,這是怎麽回事啊?怎麽天牢一夜之間成了這副模樣,連我的牢房都給人毀了。
對一切心知肚明的江城,溫和的一笑,一本正經的道:“這個,本官也不知道是咋回事,好像是昨夜天氣不好,突然起了一陣風暴,波及了天牢,天災,天災。”
望著江城臉上和煦的笑容,齊龍禦心中一聲冷笑,心說看來因為這事兒涉及到了秦雁南和國師大人,朝廷是決定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假裝天牢昨夜什麽事都沒發生過了。望著江城臉上的笑容,齊龍禦心中一聲冷笑,心說看來朝廷是打算假裝天牢昨夜什麽事都沒發生過了。
不過這也沒關係,齊龍禦也沒有指望朝廷能為昨夜的事情主持公道,他一臉遺憾的望向江城道:“原來是這樣啊,這天災來的也太突然太詭異了些,真是令人心痛。江大人,你看我的牢房也被毀了,搞得我都沒地方休息,你們可得趕緊給我修繕好啊,裏麵的東西,也得重新置辦。”
江城與張睿誠不一樣,他本身不是秦淵、蔡允一黨的人,隻是一株在牆頭飄搖的牆頭草。自從上次親眼見到小公主與齊龍禦關係非同一般後,他對齊龍禦就完全變了一副嘴臉,幾乎是有求必應。
此時齊龍禦開口,江城一臉笑容的道:“齊將軍放心,被風暴損毀的牢房,我們會加派人手以最快的速度修繕好。當然了,再快都需要一定的時間,齊將軍,你看你要麽先另外挑一間牢房先住著。”
齊龍禦點頭道:“沒問題,不過,你可得派人給我打掃幹淨了,裏麵的東西也得按我之前牢房的來置
辦。”
江城聞言微微猶豫了一下,才微笑點頭道:“好的,一定按先前牢房的模樣給齊將軍置辦好。”
江城之所以猶豫,並不是他不想給齊龍禦再弄一間史上最豪華牢房,而是他覺得,齊龍禦可能在天牢待不了多久了,牢房置辦出來有些浪費。
江城心裏有這個想法的原因,不是來源於昨夜發生的事,而是據他得到的消息,最近幾日,宋國周邊的各國軍隊似乎有所異動。
根據宋國各部邊軍獲取到的情報,宋國周邊各國似乎都在往與宋接壤的邊界集結軍隊,看其陣勢,這些國家似乎又準備聯手對宋國動武了。
如果戰爭真的再度爆發,那麽天兵的地位和重要性必將再次直線上升,是以江城覺得齊龍禦怕是在天牢待不久了,像他這般實力強悍的勇將,一旦戰爭爆發,無論朝廷還是天兵,必都少不得他。
不過,雖然江城心中有這般想法,但畢竟邊界尚未爆發戰事,朝廷方麵也還不知道打算如何應對,是以他最終還是決定,答應給齊龍禦再弄一間豪華天牢。
畢竟不管齊龍禦是要一直在天牢住下去,還是住不了幾天,既然他都開口了,江城覺得自己便沒有拒絕的理由。
江城答應下來之後,齊龍禦道了聲謝,而後轉身悠閑的在天牢裏逛去,準備為自己物色一間新的牢房。
被押回天牢的囚犯們,望著既不用戴腳鐐手銬,也不用強關牢房,比那些獄卒還要悠閑愜意許多的齊龍禦,一臉的豔羨,心中直感歎真是同犯不同命……
沒過多久,齊龍禦就找好了新的牢房,江城二話不說,當下命人開始打掃新選的牢房,置辦床鋪、桌椅等家什。
為了給齊龍禦再造一間史上最豪華牢房,江城甚至從正在修繕牢房的隊伍裏抽調了很多人手,不惜放慢那邊的進度,也打算要先給齊龍禦弄好牢房。
如此,在一群人的忙碌下,大約一個多時辰後,齊龍禦的新牢房便置辦好了。
齊龍禦一臉微笑的向江城道了聲辛苦,而後便悠閑的走進了自己的新牢房,舒服的在柔軟的床鋪上躺了下
來。
如今死罪被免,自己順利破入宗師境,昨夜又教訓了一番秦雁南,齊龍禦今天的心情是非常的不錯。甚至覺得這在天牢吃牢飯,好像也還不算糟糕,別有一番樂趣。
齊龍禦在天牢裏蹲大牢越蹲越愜意,朝廷方麵,卻是越來越忙碌緊張了起來。
最近幾日,朝廷接連收到了大宋東南西北各邊界邊軍發回的軍情,說宋國周邊各國均在大規模往邊界調動、集結軍隊,恐對我國不利。
得到軍情後,陳禹在早朝時將邊界的情況告知了眾文武大臣,詢問眾臣的意見。
可是,大臣們在大殿上一番激烈討論後,最終卻沒有能給出任何的定論和對策。
其實,早在一個月前,宋國軍方的情報機構就發現了周邊各國的異動,並將情報呈遞給了陳禹。陳禹當時沒有特別的在意,但還是召集了文武大臣,聽取了眾臣的意見。
當時,大部分的文武大臣都十分樂觀,認為宋國已經擊敗過他們一次了,這些國家不可能這麽快就有膽子來第二次,他們應該隻是國內正常的軍隊調動。
最終,在朝廷上下一片樂觀的聲音中,朝會無果而終。
如今一個月過去了,情報再至,而且是由各部邊軍發回的軍情,陳禹,終於是意識到了些什麽,重視了起來。
可是,陳禹再次召集眾臣商議之後,眾臣雖然討論激烈,最終還是沒能給出他一個確切的定論和對策,該如何應對這個局麵。
眾臣雖然沒有爭論出一個結果,但觀點總體分為了三種。
一種認為周邊各國雖然集結軍隊,但不一定就會真的對宋國動武,朝廷應該派出使臣前往各國。一來探其虛實,二來如若周邊各國真的準備動武的話,也好在刀兵未起前與他們談判,爭取和平解決,盡量避免戰事,爭取時間先發展宋國的火器。
這種觀點,主要來自朝中的各文官集團。
另一種則認為,周邊各國不聲不響集結軍隊,正是為了火器圖紙和宋國的土地來的,他們不可能會談判,這事更不可能和平解決,朝廷必須馬上調兵前往各邊城,準備迎戰。
這種觀點,主要來自柴世榮、楊嗣、青朔等軍方武將。
第三種觀點,則認為周邊各國必出兵攻宋無疑,宋國如今火器未成,隻能求和,滿足各國可能提出的條件。否則一旦刀兵起時,宋國雙拳難敵四手,後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