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最後的離別
“在曆史的畫頁上,沒有出現過比他對中國人民更為忠誠的朋友!”
——美國駐華武官卡爾森上校
1944年10月12日 密支那
雖然雨季已經結束,但是在這片熱帶雨林地區,雨水還是說來就來的。一場瓢潑大雨突如其來,讓整個密支那都籠罩在雨霧之中,也讓密支那機場的飛機無法起飛,延緩了史迪威離開的步伐,哪怕隻有一會兒。
史迪威站在密支那城郊,默默的在雨中透過這片雨霧,看著南方八莫方向的位置——這本應該是他的下一個目標,但是他卻接到了蔣介石的命令,立即返回重慶,和白崇禧張發奎開始部署即將到來的桂林保衛戰。
當然,桂林保衛戰實際上並不需要史迪威來參與,相關的計劃也早就製定完了。國軍的作戰策劃也向來是把史迪威這個“亞洲戰區參謀長”排除在外的。蔣介石隻是急著把他調回去以便於讓他隨時交接工作盡早滾蛋,以及快速拿回駐印軍的控製權。
雨水打在史迪威的臉上,這個老人沒有打傘,隻是默默的站在雨中,似乎是在最後體會這片獨特戰場上最後的雨——史迪威知道,自己已經不可能再回來了。
一小隊巡邏的美軍士兵從他身邊走過,隊尾一個黑人士兵仔細打量了一下這個軍裝上沒有任何軍銜,背著一隻卡賓槍的老軍人,默默把自己的雨衣遞了過去,然後憤憤不平的說道:
“這幫征兵的混蛋腦子裏是怎麽想的?怎麽能讓一個老人來這種地方?”
史迪威笑了笑,接過了雨衣,對那名黑人士兵說了聲謝謝,然後默默的看著這名沒有認出自己的部下唉聲歎氣的消失在雨霧中。自己則繼續像一個哨兵一樣站在這裏,看著這片戰場,心中卻祈禱著這場雨不會停下來。
史迪威確實不容易辨認,他總是穿著那身沒有軍銜的野戰軍裝,頭戴一頂一戰時期的軍帽,背著一隻卡賓槍,黝黑的臉和有些瘦弱的四肢怎麽也不像一個四星上將的樣子。
又一隻部隊從正前方走來,身上的雨披上不斷飛濺著雨水,腳下卻步履穩重,絲毫沒有被這片泥濘的大地所阻礙。
這是一隻中國軍隊。
這是史迪威的第一反應,不知道為什麽,在蘭姆伽接受過全套美式訓練的中國官兵們一舉一動卻總能有異於那些美國官兵,這對於在中國待了20多年的史迪威來說,似乎是刻在了骨子裏。無論是老的北洋軍,閻錫山的晉綏軍,馮玉祥的西北軍還是蔣介石的中央軍,都能讓他感受到這種獨特的氣息,一眼便認出來。
這隻中國隊伍也毫不意外的走了過來,隻是當領隊的軍官看到史迪威的時候,已經第一時間認出了這個總指揮。
“全體立正!”
蕭天河那帶著北平口音的聲音立即傳了出來,讓對北平這座城市有著特殊感情的史迪威心裏格外懷念。
“長官!中美混合特遣隊9支隊執行完前敵偵查任務,匯報完畢,正準備返回駐地,請指示!”
蕭天河的9支隊迅速在史迪威麵前立正站好,雖然沒有人敬禮(前線不能敬禮),但是卻保持著軍人們的莊重和敬意。
“蕭少校!”
史迪威也認出了這個自己提拔的軍官,立即立正——那也是一個雨天,他看到這個本該無所事事,已經被降職為倉庫管理員的軍官帶著自己的老部下在雨中奮力的訓練,於是看中了他們,將他們編入自己的直屬隊,從此帶領他們開始了上千公裏的回家征程。
不隻是這隻9支隊,還有數萬名中國官兵,前赴後繼的在自己的帶領下踏上了回家的征程。他們無數人倒下,卻終於走到了距離自己的家鄉隻有一步之遙的地方。
然而,這場征程,自己終歸無法看到他們勝利的這天了。
一股激情在史迪威心裏湧起,他看著已經越來越小的雨水,知道這是自己最後的時刻了。於是,他對蕭天河用不容置疑的語氣說道:
“少校,有時間聽我的訓話嗎?”
“全體列方陣!”
一旁的楊成峰不假思索的命令道。
9支隊的官兵們立即從行軍隊形排列成集合時的隊形,排列完成後,蕭天河才大聲回答道:
“請長官訓示!”
史迪威點了點頭,後退了兩步,身手矯健的站在了前排的石頭上,從口袋中拿出了一張已經潮濕得看不清字跡的紙來,在雨中用流利的漢語開始宣讀:
“中國軍隊的官兵們,我是你們新任的最高指揮官史迪威將軍……我希望你們把我看成是中國真正的朋友,我唯一的想法就是打敗日本人,讓中國強大起來,贏得自由,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盡一切努力建立起一支強大精良的軍隊……可能有人要說:‘為什麽要讓一個外國人來幹,為什麽要讓一個外國人來指揮?’我要求你們不要這樣看我,我在中國生活了很多年,走遍了中國各地,我尊重中國人民和他們的品格,我目睹了中國士兵的作戰,我一直和他們,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
雨水越來越小,而史迪威的臉上卻始終是濕潤的,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淚水。但是他的表情卻顯得很高興,喜悅已經溢於言表。
這本來是他計劃自己在擔任中國軍隊總指揮時給各部隊下發的通報,然而他知道這封通報再也發不出去了。現在,他總算讓真正戰鬥的戰士們聽到他最後的肺腑之言。
蔣介石不想要一個強大的中國,也不想要一支強大的能夠抵禦外辱的軍隊,隻要自己這個小集團的絕對統治和一隻隻服從自己,能夠對內鎮壓的軍隊,那股骨子裏的崇洋媚外甚至將一切希望寄托在外國人而不是本國人身上。所以這和史迪威的想法形成了本質上的衝突。
不知道過了多久,雨停了,太陽從烏雲後露出了久違的臉,將溫暖的陽光撒向大地,讓史迪威和整個9支隊從身體溫暖到內心。
一輛吉普車在史迪威身邊停了下來,副官打開車門,有些吃驚的看著眼前的景象。
史迪威收起了那張早已經看不清楚字跡的紙,走下了石台,下麵是中國官兵們熱烈的掌聲。
他走到了蕭天河麵前,先是不顧規定向他敬了個禮(實際他們已經在後方了),然後伸出手緊緊的握住了他的手。
“我等著你們勝利的消息!”
“長官,您要來擔任我們的司令官了嗎?”蕭天河一臉欣喜的說道——在史迪威的指揮下,他們一路高歌猛進,這是之前任何一個中國指揮官都沒有做到的。所以雖然他是個美國人,但是隻要能勝利把鬼子打跑,無所謂了。
史迪威笑了笑,沒有回答。
說完,他又轉向了楊成峰。
“長官,有您指揮是我們的榮幸。”楊成峰用英語說道。
史迪威苦笑了一聲,用漢語說:“我也希望還有這樣的機會!”
說完,他接走向下一個戰士,就這樣一個一個的敬禮和握手,直到最後一個戰士……
史迪威坐上了吉普車,最後看了一眼這些共同浴血奮戰的戰士們,然後下令開車,向機場方向開去。
當運輸機從密支那起飛,史迪威在空中看著下麵整裝待發的中國軍隊,臉上露出了有些欣慰的笑容——他已經沒有遺憾了。
1944年10月14日,史迪威來到桂林,和張發奎白崇禧一起研究了桂林保衛戰的相關計劃。
1944年10月19日,返回重慶的史迪威終於接到了來自華盛頓的正式通報——他已經被解除了亞洲戰區參謀長和中國遠征軍駐印軍所有職務,將在重慶用最後一天半的時間來做告別,然後前往印度去交接自己在盟軍東南亞戰區的職務。
原先的盟軍東南亞戰區蒙巴頓勳爵的參謀長魏德邁將軍(為防止英國人再次耍什麽把戲,美軍特地安排他在東南亞戰區工作),這位曾經在1929年在中國天津的兵營呆了兩年,然後直到1942年才再次來到遠東地區的將領將接替他的職位。
這一天半的時間,史迪威走訪了宋慶齡和其他幾個在重慶的朋友。得知他離職的消息後,宋慶齡當場哭了出來,她盛讚史迪威:“比中國人更能辦中國事兒!是替中國人民說話的朋友!”
他走訪了美國駐華大使高斯,卻得知這位美國政府中同樣難得的中國通此刻也在寫辭職報告——他對於將美援物資直接交於宋子文手中十分不滿,知道這樣會導致大部分物資無法用在抗戰前線,但是架不住赫爾利的全力支持,實際上由於蔣介石和赫爾利的一唱一和,在中國已經將他徹底架空。
史迪威向遠在延安的朱德致函:“……對不能與您和您手下日益壯大的傑出隊伍並肩作戰,一起抗日深感失望……”
同時,他命令延安觀察組的族長約翰立即返回美國,嚐試說服美國政府立即和共產黨建立直接聯係——他已經敏銳的感到抗戰後中國內戰的勝利一方。
他也沒忘記陳納德,雖然兩人關係很緊張(關於空軍第一還是陸軍第一的問題),但是還是向他發出了一封彬彬有禮的信,對他率領的“飛虎隊”戰績表示肯定和讚賞。
蔣介石派來一名下級軍官,給史迪威送來了一枚青天白日勳章,史迪威則謝絕了,最後對蔣介石留下了一句話:“無論你對我怎樣看待,請記住,我唯一的目的隻是為了中國的利益。”
1944年10月21日,史迪威終於離開了重慶,乘坐飛機前往印度交接盟軍的工作。
一路上,他在蘭姆伽稍作停留,看望了一些老部下——由於羅斯福命令他保密,因此,他不能向他們道別。不過離開前他還是向自己最欣賞的孫立人發出了一封信,以表示對他的認可和讚許,並對即將發起的八莫戰役表示了期待。
1944年10月27日,史迪威完成了在東南亞戰區的職務移交,乘坐飛機返回美國本土——距離他上一次踏上美國本土時已經過去了足足3年多的時間。
由於此刻正值美國大選,史迪威這樣一位聲名顯赫的將軍被解職算是羅斯福政權的一個汙點,於是陸軍部並沒有給史迪威安排新的職務,而是讓他回到家盡量避免和外人接觸,處於半軟禁狀態。
然而史迪威的離職,如此大的人事調動自然是紙包不住火,被透露後立即在媒體上立即掀起了軒然大波。
《紐約時報》在第一版就尖銳的指出:“……史迪威的決裂,起因是蔣介石拒絕全力進行戰爭……此事意味著美國默認一個垂死的反民主政權的勝利,這個政權更關心的是維護其統治,而不是把日本人趕出中國。美國現在是在消極的支持著一個日益不得人心,並在中國失去信任的政權,一個依靠3套秘密警察係統和關押政治犯的集中營維護其統治的政權……”
麵對國內的評擊,羅斯福一麵召開新聞發布會,一麵讓陸軍部對史迪威下了“封口令”,讓史迪威“少說兩句”。史迪威將軍隻得在家耐心編寫回憶錄,並且謝絕了一切訪客和記者。
時間一轉眼到了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逝世,杜魯門繼位總統,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史迪威的“軟禁”終於被解除。根據魁北克會議精神,為了即將對中國沿海地區進行的登陸行動,馬歇爾將軍特地將史迪威調到了太平洋戰區司令麥克阿瑟手下。
麥克阿瑟在西點軍校比史迪威高一屆,他最先想讓自己這個學弟擔任自己的參謀長,卻被史迪威婉拒,希望直接帶兵。
1945年6月,史迪威被正式任命為第十集團軍司令,參加對日作戰。但是由於對日大規模作戰已經基本結束,因此,第十集團軍並沒有趕上任何大規模的戰役。
1945年8月,美國先後向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蘇聯也在同月對日宣戰,150萬蘇軍在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的率領下越過邊境殺入東北,殲滅了日本關東軍,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也發動了全麵的反擊。日本投降,二戰終於結束了。
1945年9月2日,史迪威參加了在密蘇裏號上的日本投降儀式。9月7日,他又親自主持了琉球群島的日軍投降儀式——然而他並沒有等來戰前口口聲聲要“共管琉球”的中國軍隊。蔣介石戰後害怕得罪日本,這個曾經是中國附屬的島國,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搶占了大半個世紀,最後還是“還給”了日本,也就是現在的衝繩。
本來按照原計劃,史迪威的第十集團軍要前往朝鮮半島接收日軍投降。不料此舉竟然牽動了蔣介石敏感的神經,他直接致函杜魯門,要求解釋“史迪威登陸‘中國沿海’的問題”。雖然杜魯門和麥克阿瑟對此都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為什麽朝鮮半島也算中國沿海?但是為了避免政治上的敏感,他們還是下令第十集團軍回國,改由其他部隊進駐朝鮮半島。
史迪威對此雖然有些失望,不過也隻能執行命令。但是對於中國這片土地的感情,讓他還是向馬歇爾提出申請,希望在第十集團軍回國前,讓他以私人身份,去北平看看,造訪一下老朋友。當馬歇爾將這個要求轉交給蔣介石的時候蔣介石斷然拒絕,聲稱史迪威的造訪會給共產黨利用。
得到消息的史迪威除了失望還有出離的憤怒,他對馬歇爾說道:
“他們害怕我去中國大陸……或許蔣介石以為我會掀起一場革命……沒準我真打算這麽做。”
史迪威再也沒有踏上過這片他待了20多年,感情深厚的土地。第十集團軍回國後被解散,史迪威被任命為軍需裝備委員會主席。
不過,隨著抗戰結束,中國暗流湧動,馬歇爾又找來了史迪威這個中國通幫他參謀國共之爭。而史迪威則一針見血的指出——蔣介石政權早已經腐敗到了極點,他們不可能在內戰中取勝。因此想要保住蔣介石政權的唯一方法就是讓他們不要發動內戰。但是由於赫爾利和魏德邁的袒護,美國政府對蔣介石無條件的支持,不但大量贈送裝備和美援物資,甚至直接出動飛機軍艦幫助蔣介石把部隊部署到位,現在的蔣介石政府已經膨脹到目空一切,因此,他聽不進任何勸告,隻要美國的國策未變,他就會不斷變本加厲,直到玩火自焚。所以,馬歇爾的行動就像是一個標準的悖論。
馬歇爾深信史迪威所說,不過職責所在,他還是立即趕往中國,開始不遺餘力的調解國共內戰——然而正如史迪威所說,最後的停戰協議成了一張廢紙,國民黨軍隊利用美國海軍開始在沿海大規模運兵,調兵遣將,開始為全麵內戰做準備。
1946年,進入東北的共產黨民主聯軍和國民黨軍開始了大規模的作戰,很快,內戰在整個中國爆發。
同年4月,史迪威在寫給朋友的信中激動的說道:“……中國東北那裏發生的事情,不是一個奇觀嗎?真希望我放下手裏的鏟子,回到中國去和朱德一起扛槍……”
然而,常年的作戰,讓史迪威的身體還是支持不住了,9月,他住進了舊金山萊德曼陸軍醫院。醫生檢查後,才發現他的胃癌早已經擴散到了肝部——早在1943年指揮第一次遠征的時候,他的胃部就已經出現了問題,常常疼的吃不下東西,隻是一直在中國指揮作戰,並沒有去醫院做檢查。
1946年10月12日,史迪威在昏迷中與世長辭,享年63歲。根據他的遺願,沒有舉行葬禮,沒有保留屍體,屍體火化後骨灰撒入太平洋。
正在美國訪問的馮玉祥將軍親自趕往史迪威的家鄉吊唁這位在直奉戰爭前就和自己非常要好的將軍。
周恩來和朱德也先後向美國發去唁電紀念這位和中國人民並肩作戰的偉大將軍。
而南京方麵的蔣介石也裝模作樣的開了個冷清的追悼會,蔣介石匆匆讀了一篇哀悼文後宣布散會……
後世對史迪威的評價很多,美國人把他看成悲情英雄,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一些國內研究則視其為企圖犧牲中國官兵為自己建功立業的野心家,企圖奪權控製中國的帝國主義者,不尊重中國那些“抗日名將”的自大狂。最後在蔣介石捍衛中國主權的堅持下灰溜溜的回了國——畢竟幫助自己的同胞指責外國人還是比較“政治正確”的。
而他的後續者魏德邁卻因為答應蔣介石的各種要求而倍受國民政府的推崇,也主導了抗戰結束後對蔣介石政府的全麵支持,甚至在1948年蔣介石政權兵敗如山時還在美國請求國會對蔣介石政權的援助,隻可惜那時美國對這個無底洞已經徹底失去了信心。直到將這個政權一路被他支持到了台灣。
在那個國民政府對各國奴顏婢膝以換取支持自己統治的年代,當年在華的那些各國高官們,隻要站在蔣介石那些權貴那邊,隨便說幾句好話,就可以獲得擊敗日本之外幾乎所有可以得到的權利,名望和財富。但是,在中國待了20多年的史迪威卻最終選擇了和中國人民而不是那些權貴站在一起,為了中國人民趕走日本侵略者的願望而努力著,戰鬥著。因此,當提起抗戰史的時候,無法被排除在外的並非是他之後那些深得國民政府滿意和美國滿意的後繼者,隻有史迪威的名字不會被遺忘。
史迪威不在了,但是,當1945年2月,那條名為史迪威公路的中印中路最終被打通時,到抗戰結束短短6個月,向中國輸送的多達50萬噸各種物資瘋狂湧入中國,給這片土地帶來了最後抵抗的底氣。
然而在1944年底,當史迪威離開,那些為了打通這條公路浴血奮戰的戰士們還在繼續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