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宋好官人> 第七百八十八章:給皇帝都不換

第七百八十八章:給皇帝都不換

  說實話,張正書還真的沒想過這個可能,但他又覺得趙煦非常可能用這個伎倆。想想看,宋朝的皇帝叫啥,官家啊!什麼意思呢?這是出自曹魏時期蔣濟的《萬機論》中的一句「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意思便是做官都是給趙家人做官,所以叫「官家」。


  也就是說,趙煦家裡是開什麼的?開官鋪的,只要他願意,隨便給人安一個官職,那是輕而易舉的事。再加上張正書死活不願意當官,很可能趙煦就是憋著這個壞。


  「有甚麼不可能的?」曾瑾菡是旁觀者清,說道:「郎君你一身本事,要是不做官,官家怎麼可能放心得下?」


  好吧,張正書好像吃了蒼蠅一樣噁心,不是被官場噁心的,而是被趙煦的手段。


  不得不說,跟皇帝扳手腕,確實不是明智的事。


  要知道,這身份太過懸殊了,張正書手中除了錢,就沒有別的長處。雖說「大桶張家」富可敵國,那也只是誇張罷了。趙煦能掌控的錢銀,絕對比「大桶張家」多得多。權力不及,金錢不及,張正書和趙煦這場「戰爭」註定是要失敗的。


  「太不講道理了吧?」


  張正書也是無奈,面對如山般的皇權,張正書第一次感覺到一陣無力感。確實,要在一個皇權至上的時代對抗皇權,這簡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除非,張正書豁出去做一名反賊。不然,在皇權的「光芒」之下,張正書就只能被動接招了。


  「那也是沒法子的事,除了郎君你,別個誰不想做官?」曾瑾菡有點樂了,畢竟她還是宋朝人的思維,並沒有覺得做官有什麼不好,為什麼張正書就畏之如虎呢?


  張正書無法跟曾瑾菡解釋太多,做官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好,但前提是張正書城府夠深,手段夠狠,腹黑得來還會要演戲。這幾個條件,張正書一個都不具備。再加上張正書不過是中人之姿,哪裡能應付得了宋朝的「天之驕子」們?要知道,即便宋朝的科舉放寬了錄取人數,可這些個官員,人數最多也不過六百多人,少的只有四百多人。三年科舉,十萬人的科舉考試才出來四百多人,可想而知,這裡面的人是多厲害了。


  張正書能在這群人裡面活下來?他是一點信心都沒,沒被吞得骨頭都不剩,張正書都算是謝天謝地了。


  「反正誰愛做這官誰做去,我是不做的。」


  張正書不管了,反正宋朝也不是沒有推卻聖旨的,說不定還能博一個美名呢。


  當然了,也可能惹來一番咒罵。要知道開封府逗留的秀才,不都是眼巴巴想要奪一個官身嗎?居然還有人嫌棄做官的,那保證會被這些秀才給罵得生活不能自理!這些秀才的怨氣太大了,大到朝廷都只能安撫著,盡量擴大官員的隊伍。原先在秦漢之時,官吏是不分家的。胥吏做得好,一樣能當官。但是中國從魏晉九品官人法開始,官吏就分流了。這樣的一來,矛盾立馬就多了。


  大宋的問題,不僅僅是冗官那麼簡單可以概括的。


  應該可以說,是冗官加上冗吏的問題。要知道,在元符二年這會,宋朝的官吏已經達到了四五十萬之多。或許有人說,後世的公務員好像比這個多得多啊?可宋朝多大疆域,後世中國的疆域有多大?宋朝的人口多少,後世的人口多少?而後世的行政效率多高,宋朝的行政效率又如何?

  這些都是不能比的。


  說實話,張正書最詬病的就是行政效率問題了,除了中原以外,大宋的統治力在江南都算是弱的。為何?道路不暢通啊!


  除了基建狂魔秦朝和隋煬帝楊廣以外,中國還有哪個朝代大肆修建過道路的?對不起,並沒有。


  看看,一條秦直道用到正史上的清朝,就知道那些朝代在幹嘛了。哪怕是在張正書看來,這樣的朝代不亡都是奇迹。控制力太弱太弱了,怪不得有句話叫做「皇權不下鄉」。這簡直就是歷史的倒退,要知道秦朝時,恨不得皇帝能把控一切。從秦朝的軍政制度就看出來了,《史記》有說:秦朝是「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也就是說,秦朝時十家編成一什,五家編成一伍,互相監視檢舉,一家犯法,十家連帶治罪。顯然秦朝的行政管理已經深入到家,為什麼呢?因為秦朝奉行的是法家治國,這是典型的法家制度。


  秦朝統一實行的是郡縣制,但縣以下設鄉、亭、里。漢高祖劉邦在秦朝就曾是亭長,亭長是縣以下管十里以內村民的小官,主要負責維護治安捕盜賊等。


  可是自秦朝以後,這種制度就名存實亡了。


  為什麼?

  因為宗族勢力崛起了,甚至代替了法治。沒辦法,朝廷只能捏著鼻子把宗族的族長任命為里長、鄉長之類的,由他們代為管理地方。這種風俗,甚至一直持續到清末。這就是儒家的影響了,簡直是跟法家唱對台戲的。


  這樣也導致了很多時候朝廷往往看不到真正的民間情況,而任由鄉紳富賈對百姓壓榨。把百姓逼得無路可走之後,百姓自然就揭竿而起了。


  所以就有了「君不是亡國之君,臣是亡國之臣」的說法,沒辦法,朝廷的政令都不曾真正到過鄉里,百姓哪裡知道朝廷的政策?再加上鄉里之中的話語權,大多掌握在鄉紳富賈手中,那就等於有大把機會陽奉陰違,制定符合自己利益的對策了。


  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熙寧變法。熙寧變法,本質是利國利民的,最後變成害國害民,跟這些基層官吏有絕大的關係。


  反正張正書覺得,不真正肅清吏治,他是不會去趟這渾水的。以他的性子,說不定上任第一天就得罪人了。不出一年,就政敵滿朝野,這絕對是貶官流放的典型!

  「當官有什麼好的?貪點錢都要提心弔膽,做點實事也要被人縛手縛腳的,多不自在?我現在這樣,給皇帝都不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