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一章:進入七月
銀行,是釋放資本這頭怪獸的閥門。
張正書把這道閥門打開了,把怪獸放出來了,肆虐天下之後,趙家皇室肯定要找一個人來背黑鍋的。
嗯,就算趙煦在明年掛了,換了個皇帝上台。比如趙佶,那張正書沒話可說,只能自認倒霉。但如果歷史改變了,趙煦愛惜身子,沒有旦旦而伐,成功延壽幾載,直到資本這頭怪獸已經徹底改變了大宋,趙煦就會琢磨了。
其實不用趙煦琢磨,大宋境內不乏有識之士,只不過他們被眼界所限,看不到張正書那麼遠而已。一旦他們回過神來,自然明白銀行是罪魁禍首。那時候,銀行已經深入百姓生活方方面面,支撐起大宋的經濟,已經無法可以取代了。
那怎麼辦?還是需要有一個替罪羊啊?
好吧,張正書就是這個替罪羊。宰了張正書這隻肥羊,立馬可以使得國庫多一筆橫財。
這個邏輯是不是很搞笑?
但這就是大宋,這就是人治。
皇帝一言而興,一言而滅。普通百姓也好,甚至臣子也罷,基本權利都無法保證。但這,也正是人治的真實面目。只不過之前一向溫文爾雅,沒有撕破表面披著的外衣罷了。
有時候人的煩惱,就是看得太清楚。張正書倒是挺羨慕曾瑾菡的,最起碼她的聰明才智能用在正確的地方。
「姝兒,如有一天,你我不得不避居海外,你會不開心嗎?」
張正書突然問道,看似無心隨意的一問,其實背後隱藏著張正書的試探。
「那正好啊,郎君說天下之大,我早就想去看看了!」曾瑾菡也隨口這麼一答。
張正書笑了:「天下確實很大,但危險的地方也不少。不過啊,如果我能把火炮造出來,倒是可以帶你去歐羅巴看看了……」
「火炮?」曾瑾菡有點奇怪,「是武器么?」
「嗯嗯……」張正書也沒有隱瞞,「沒有強大的武力,在異國他鄉是很危險的。不過啊,時機未到,怕是要等個三五年,甚至上十年都有可能……」
「我相信郎君!」
「嗯!」
……
時間飛逝,很快進入了七月。
開封府的七月,熱得不行。可黃河流域,卻時不時來一場大雨,等同是在下開水。內黃口決口處,已經漸漸退去了洪水。可黃河的水位,一直都維持在比較高的地步,這都要歸功於黃河流域的大雨不斷,徑流量比往年大了一倍不止。
不過這樣也好,總算是能體現出張正書治水的功勞了。
隨著報紙的宣傳,再加上六月底兩季稻已經成熟了,一路沿著汴河進入了黃河各個支流,然後迅速平息了關於糧食短缺的謠言。
甚至,張正書還驚訝的發現,隨著兩季稻的傳入,他不僅沒有虧錢,甚至還賺錢了!
沒辦法,這漕糧本身就是大有油水的。要不然那些轉運使為什麼能賺得盆滿缽滿?就是這樣上下其手,導致汴梁城的官倉都嚴重虧空了。
可張正書這麼一插手,得,油水沒了。可是宋朝的官倉呢?卻因此填滿了一半。像什麼廣濟倉、廣盈倉、富國倉、萬盈倉、永豐倉……之類的官倉,再現了民夫扛米來往不絕的景象。順城倉橋上,還因此用上了滑輪組起吊糧食。這樣的景象,倒有點像後世的河港了。
可惜的是,汴河再寬敞,這臨時港口還是太小,搬運的效率還是低了點。不過嘛,現在兩季稻還沒有大量鋪開。就算是張正書在江南的布局,也不過是數千畝田地罷了。這些田地雖然都算是良田,種的也是優選的占城稻,收成也是不錯的,可基數還是太小了點。
不過嘛,即便是如此,張正書收糧的價格,再加上自家田地的出產,居然賺回了幾千貫,填平了虧空不說,還略微有盈餘。
要知道,這還是官倉以「市場價」斗米一百二十文錢收去的糧食價格!
得知了這個消息,張正書就知道兩季稻必然會在大宋掀起一陣糧食改革。
沒辦法啊,你那一季稻再高產,能比兩季稻還高產?
兩季稻的推廣,不僅僅是糧食產量的提升,更是耕種方式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農具的改進、水利工程的修造、肥料的選擇、插秧技術、稻花魚、稻花鴨……甚至,沼氣池的技術傳到了江南,那更是形成了一個生態農業的循環。
這也是張正書早就預料到的了,兩季稻的威力有多厲害?沒有人比張正書更清楚了。別的不說,單單是「蘇湖熟,天下足」這句民諺,就足以體現出來了。
只要試點成功,自然會有農民跟著種兩季稻的了。
再加上張正書極力推廣的梯田技術,甚至可以說只要可以種田的地方,那就是中國人施展種田天賦的所在。
糧食充足了,大宋的根基才算穩固了下來。事實上,中國因為人口太多,所以遲遲不能進入工業時代不是沒有道理的。不解決土地、糧食和人口的矛盾,是永遠無法進入工業時代的。
兩季稻的推廣,再加上耕作方式的改進,農具的升級,可以解放大量的勞動力。這些勞動力,將漸漸投身到作坊裡面去。首先嘛,自然是棉紡織作坊了。別的不說,單單是張正書的棉花作坊,在今年之後一定會成為別人羨慕嫉妒恨的對象。為何?因為棉花在宋朝,實在太賺錢了。
物以稀為貴嘛,棉花又是好東西,甚至比絲綢更貴!在宋朝這會,確實是這樣的。想想看,江南絲綢多產,連汴梁城的守城士卒都穿得起絲綢了,這樣的絲綢有多便宜?雖然上等的綢緞平民還是消費不起,可絲綢並非是什麼貴重物品。尋常人家總該有一套穿出去的衣裳,歷朝歷代以來,也就是宋朝能做得到了。
而此時的棉花,只有在嶺南、福建一帶種植,產量稀少不說,還沒有紡織技術,自然不利於推廣了。
但是有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之後,最先醒悟過來的人會發現:啊,原來棉花可以紡織出這麼美的布啊?
再然後一了解,棉花種植也不難嘛!
什麼,紡織機還能出售?
那還等什麼,投身進去!
於是,棉花就可以推廣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