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八十八章:誰獲利?
這個提點刑獄公事把破案的希望——額,準確來說是把陞官的希望寄托在張正書身上了,俗話叫做「死馬當活馬醫」。他是不相信這個姓張的小員外有什麼破案的本事,只是想著,萬一瞎貓撞上死老鼠了呢?
「這裡,便是使臣被害之處了……」
這個提點刑獄公事說道,「那一灘血跡還混在青石板上,還有縫隙間的泥土中,瞧見了沒,黑黑的那一塊……」
張正書蹲下身子去,然後問道:「隔了這麼多天,有人來過此處嗎?」
「自然是有人來的,此乃汴京中的道路,豈能沒有人來?」這個提點刑獄公事有點鄙夷地說道。
張正書無奈了,連保護現場都做不到。
「此人便是當日驗屍的仵作,具體是如何被殺的,你且問他……」這個提點刑獄公事倒是很有自知之明,雖然他大概知道過程,但是因為「業務」不熟練,他來講是肯定講不清楚的。
那仵作也不怯場,畢竟對方又不是什麼朝廷大官,而是一介屁民。要是真箇細究起來,他這個仵作也算是胥吏的一種,比張正書的社會地位都要高上一籌。「死者身上共有三處刀傷,一處在咽喉處,當場割斷了咽喉。兩處在胸口,直插入心肺間。死者被殺的時辰,應當是子時和丑時之間。死者生前沒有任何抵抗,被一擊斃命。兇器被遺棄在一旁,從沾染的血跡看,確實是那把刀殺的人。」
「他為何要獨自外出?」
這是張正書最為關心的,遼國使團都在都亭驛住下了,那這個使團中的一員,不應該是緊隨隊伍才是的嗎?怎麼會突然離開都亭驛,還會在都亭驛外五百步處的小巷子中被殺了?兇手故意留下兇器,肯定是想誤導別人。張正書對於這一點是很清楚的,宋朝上下也清楚,不外乎是嫁禍給宋朝,想要挑起兩國紛爭罷了。幸好宋遼都不想開戰,所以才剋制得住。
「都亭驛周遭,是歷來『貢賜貿易』之所。遼國使臣可在周遭買賣物事,官吏不得阻攔。」這是提點刑獄公事說的話,準確的理解是番邦使者來汴京之後,朝廷館驛負責他們的衣食住行的生活;除洽談兩國之間的關係與參加節日祝賀等外,朝廷還會派人陪同還組織他們參觀京城名勝古迹、參加文體活動和舉行多種名目的宴請等;此外,還允許在一定範圍內進行「貢賜貿易」,允許購買大宋珍寶和物貨。
說白了,這是刺激經濟的一種手段,也是宋朝利用經濟做出的反擊。遼國就是這樣,不知不覺間就墮入了宋朝的節奏之中,給帶偏了方向,讓原本強悍的軍隊實力,變成現在這個鬼樣子。甚至很多契丹貴族,連弓馬都不會了。可以說,宋朝在帶人入坑的本事上還真不小。
換成宋太祖、宋太宗那時,遼國使臣來朝,哪一個不是孔武有力的?別說刺殺他們了,不被他們反殺都好了。可現在呢,來朝的都是一些文官,就算是有護衛,那也不能和以前的契丹人同日而論了。
「應當是去吃酒了……」那仵作突然說道,「從死者的屍體上看,有著一股濃烈的酒味。」
張正書一陣無奈,確實契丹人喜歡喝酒,這是無解的事。也難怪別人能半路刺殺,就是看準了契丹人喝酒不要命的特點啊!
「那知道這使臣去的是哪家酒樓嗎?」
「自然是樊樓了……」這個提點刑獄公事很理所當然地說道,「已經確認了,還請來了清倌人彈曲,吃了五大壇酒,共花銷三貫一十一文錢。」
張正書一愣,五大壇酒,怎麼契丹人這麼能喝?雖然宋朝的酒都是度數不高的酒,可樊樓的「和旨」酒怎麼也有二十多度啊?不過,一想到遼國也有烈酒,而且度數超過了三十度。想到這,張正書也就釋然了。宋朝的酒雖然度數不高,但是後勁很大,這個遼國使臣肯定是喝得醉醺醺的。
「他和誰喝酒,該不是一個人獨酌吧?」張正書順口一問道。
「確實是一人獨酌,好似是在等人,那個彈曲的清倌人供詞上是這般說的。」提點刑獄公事說道。
張正書又問道:「知道他在等誰嗎?」
「不知曉……」
張正書沉思了起來,該不是他要等的那個人,就是要殺他的人吧?不過這麼一想,張正書也還是覺得不對勁。難道那清倌人,和那個沒露頭的人,是一夥的?張正書覺得,這怎麼好像很有道理啊?
「這兇手應該不止一人。」
張正書給出了自己的判斷,「那個清倌人、沒露面的人,都很有嫌疑。」
這個提點刑獄公事有點啼笑皆非,說道:「你這般說,豈不是誰都有嫌疑了?」
「或許還漏掉了很重要細節,那就是犯罪動機,和結果對誰最有利?」張正書給出了自己的判斷。
「犯罪動機?對誰有利?」
這個提點刑獄公事好像有點明悟了一樣,他好歹也是中了進士的人,怎麼說也算是宋朝中的聰明人。原本他就有不少的疑惑,聽了張正書的這一番話,他也明白了過來。那個遼國使臣是第一次到宋朝來,原本只想著公費旅遊的,沒想到居然成了黃泉路之旅,實在是感慨。所以,兇手和他有深仇大恨,那是不可能的事。
只要為什麼要殺他?
估計目的也很明確,就是要挑起宋遼兩國之間的矛盾了。別看宋遼兩國邊境「和平」了幾十年,但是彼此之間的摩擦還真不少。要是事態升級,兩國之間因此發生戰爭,好像也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
那麼,誰會在這樣的戰爭中獲利呢?
契丹人和宋人顯然是被算計的一方,不會獲得什麼實質性的利益。然而,對於西夏人來說,他們卻能贏得喘息之機,調動軍隊的時間。
「那是夏人做的?」
這個提點刑獄公事也醒悟過來了,「不錯,他們確實會這麼做!」
張正書卻什麼都沒說,而是來到了汴河旁。
汴河貫穿了汴梁城,這和後世的城市很像。雖然用水很方便了,但是也方便間諜從水路上滲透進來。這是很難防的,這也是為什麼皇城司四處布伏的原因了,實在是汴梁城就是不設防的城池,敵國細作太容易就進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