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教老媽宮斗
李清當然不是怕,只是面對武惠妃這個便宜老媽時有那麼一點點的心虛。
還好武惠妃出宮,在穿著上不似在後宮那麼開放,齊胸的高腰束裙遮擋住胸前的白膩,半臂短襦,外束披錦,體態豐腴,看上去貴氣逼人。
好吧,只要不露事業線,李清覺得和大唐的貴女貴婦們還是可以好好聊天的。
「說吧,到底何人給你灌了迷魂湯,讓你連太子之位都不要了?你可知道,為了昨日的局面,為母付出了多少?」
「母親,這一切都是兒自己的主意,無人指使。兒當然知道母親的一番苦心,可是兒真的不想當這個太子,不想當也不敢當!」
「簡直是笑話!堂堂壽王,當今聖人之子,這天下有誰比你更有資格坐那個位子?」
「兒所說之不敢,並非母親所想那般,母親自幼長於宮廷,前朝故事想必也聽過不少,敢問母親,我李唐自立朝以來,上至高祖皇帝,下到當今聖人,立過多少位太子,其中又有幾人能得善終的?」
武惠妃靜靜地站在那裡,沒有說話。
她當然知道,大唐從開國皇帝李淵開始,就陷入了「太子不得好死」的魔咒之中,歷代皇帝沒廢掉一兩個太子都不好意思出來見人,包括她的那位姑祖母,也先後逼死了自己兩個親兒子,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是當時的太子。
可是生在皇家,想要一點風險都沒有就坐上那個位置,怎麼可能的事情?
想到這裡,武惠妃剛剛變軟了一點的心腸再次硬了起來。
「就因為怕死,你就不敢當太子?」
「兒當然怕死,但兒更怕死得不明不白,就像二哥那樣,這次若不是兒冒死求情,二哥現在恐怕已經是死人了!若兒真的成了太子,日後遇到這樣的事,誰又來替兒求情?」
武惠妃本來想說有她在怕什麼,只要她一日聖眷不減,誰敢動李清一根汗毛?
可是轉念一想,自己畢竟已經三十多了,繼續這樣獨佔後宮和皇帝的日子還能維持多久,連她自己心裡都沒底,而李清還不到二十,往後日子還長,這時候他成了太子,自己真的能護佑得了他一輩子?
見武惠妃不說話,李清便又繼續開口道:「母親,其實真正促使兒下定決心放棄太子之位的並不是二哥的遭遇,更重要的是聖人的態度。母親為什麼沒有當上皇后,真的是因為群臣反對的原因嗎?如果聖人真的下定決心立母親為後,群臣的意見真的重要嗎?」
「放肆,你怎麼可以這麼懷疑聖人!他是你的父親!」
武惠妃語氣雖然嚴厲,但聽得出她並沒有真的生氣。
皇帝是什麼樣的人,武惠妃比李清更清楚,她只是不想李清說出什麼忤逆不道的話來,但是對李清的分析還是認同的。
皇帝寵愛她不假,但是一方面又忌憚著她姓武,生怕步了高宗皇帝的後塵,所以遲遲不肯立她為皇后。
就因為自己沒有當上皇后,所以導致現在連當初只是被王皇后抱過去當親生兒子照料過一段時間的三皇子李亨在繼承皇位的正統性上都比李清更有說服力。
「兒對聖人並沒有任何不敬之意,只是就事論事而已。」
「行了,剛才的那番話以後休要再提,只要為母還在,你那三哥就別想坐穩太子之位,最後那個位子還是你的!」
面對武惠妃的蠻橫和固執,李清真不知道該怎麼開口了。
誰告你當皇帝一定要先做太子?
只要李隆基在位一日,太子就註定不會有任何的好日子過,如果能挨到皇帝老死順利接班當然好,可問題是李清很清楚,自己的三哥日後能當上皇帝靠的可不是正常繼位,而是安史之亂!
那是太子李亨的機會,同樣也是李清的機會。
可是眼下這番話沒辦法跟武惠妃說,所以李清只好換了一個稍微婉轉點的說辭。
「母親要兒做太子,兒若忤逆就是不孝,可此事真的不宜操之過急,至少在兒看來,現在當上太子未必是什麼好事,畢竟二哥的前車之覆就在眼前,正如母親所說,三哥就算真的當上了太子,位子也不會穩當,等到時機成熟,兒必取而代之,遂了母親心愿。」
武惠妃眼睛一亮,能聽到李清說出這番話,她今天這趟就算沒白來了。
「你能這麼想,也算沒白費為母疼你一場。你剛才的話雖有幾分道理,但你一日不當上太子,為母就一日不得心安,所以此事斷無商量的餘地,來日你三哥被廢之日,就是你為太子之時!」
這話說得斬釘截鐵,彷彿太子廢立不過鼓掌之間,不過李清卻知道,武惠妃真的有這個本事,前提是那場意外不發生的話。
沒想到李清都沒提這茬,武惠妃自己卻提了起來。
「還有,上位者最忌婦人之仁,這一點你真的應該向聖人多學學,你三哥若是被廢,絕不准你再像昨日那般胡鬧!」
得了,自己昨天救人的舉動居然被武惠妃誤解了,李清心裡那個無奈,自己真正要救的不是別人,正是你老人家好吧!
還說他婦人之仁,你老人家貌似也好不到哪裡去吧?要不然也不會在「三庶人之禍」被活生生嚇死,就這心理素質,和你那位姑祖母差遠了好吧!
當然了,雖然史書上言之鑿鑿的記載武惠妃是因為陷害太子三人被嚇死的,可李清很懷疑這種說法的真實性,不過他也不否認太子三人的死是武惠妃身故的誘因,所以才會冒著天大的風險去給太子三人求情。
武惠妃是李清現在最大的靠山,她要是真像歷史上那樣意外身故,李清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過不了三年媳婦就會就被自己老子搶走,要多悲催有多悲催。
只要武惠妃不死,不說完全阻止這場悲劇,至少可以把事情延後幾年,讓李清有更多的準備時間。
就拿休妻這事來說吧,沒個半年以上的準備時間是不可能做到的,這還是要遇到合適時機的情況下。
所以,武惠妃絕對不能出事!
可惜,李清的這番苦心註定是不能被武惠妃理解的,在訓誡了李清幾句之後,武惠妃跟著換了一副語氣,和李清說起了自己在宮中的煩心事。
本來只是作為母親對愛兒的日常嘮叨,武惠妃也沒指望李清真的能幫上什麼忙,可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李清還真就對這事上心了。
宮斗我熟啊,七十六集的《甄嬛傳》可不是白看的。
「母親,宮中之事兒雖然不甚了解,不過這方面兒倒覺得母親可以多向李相學學!」
李清不提李林甫還好,一提武惠妃就一肚子氣,那背信棄義的混蛋,有什麼值得自己學習的?
「我兒莫不是忘了弄獐宰相之名是如何而來的,李林甫此人不學無術,可以引為援引,但切忌與之深交!」
面對武惠妃的警告,李清很不以為然。
「母親可還記得,當今朝廷換過多少位宰相了?」
唐朝實行的是群相制,一般說起宰相都是指的好幾個,但是這個制度到了李隆基這裡就給改了,宰相還是好幾個,可是朝政大事一般只有一個宰相說了算,也是宰相當中有了主次之分,這麼做主要是為了掃除武周亂政留下的弊端,提高行政效率,可是也帶來一個問題就是宰相權力過大,必然會威脅到皇權。
再加上李隆基生性多疑,所以他手下的宰相都干不長,從一開始的姚崇、宋璟,到最近剛剛倒台的張九齡,光是開元年間做過宰相的人加起來都十幾位了,平均執政時長不超過2年。
李清提起這事,武惠妃還以為他是要說李林甫這個宰相肯定干不長,沒想到李清卻說出了跟這截然相反的一番話來。
「兒在此敢與母親打賭,李林甫不僅能坐穩相位,而且他在這個位置上坐的時間絕對要比其他人都長,倘若他真的能做到一點,母親還會覺得他不學無術嗎?」
武惠妃當然不信,因為李清這些都是假設。
「此時不急,母親可以先觀察李林甫一段時間,看他是如何坐穩相位的,尤其是如何解決自己潛在相位威脅者的,這應該對母親在宮內立足會有很大的幫助!」
李清當然不是想讓武惠妃學李林甫,任用「羅鉗吉網」這樣的酷吏,在後宮搞恐怖統治,而是讓她學學李林甫的口蜜腹劍,不動聲色的就能把大部分的潛在威脅都給解決掉。
只要武惠妃真的學會了李林甫的這項本事,別的李清不敢多說,至少未來十年間武惠妃在後宮都不會面臨失寵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