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二章 唇槍舌劍
康有為:“臣,工部主事康有為,參見皇上!”
在場的人都知道,康有為是得到載洸的舉薦,被授予學術閣侍讀大學士之位,達到四品,才得以名正言順地得到光緒的召見。
可是此刻,即便是在殿堂之上,康有為卻仍然以工部主事自稱,此舉顯然是為了跟載洸劃清界限,雖然這麽做在其他人看來不可思議,但是卻讓光緒十分滿意,對於光緒而言,他迫切需要一個跟自己誌同道合、且隻效忠他一人的臣子。
光緒:“朕特旨召見康有為,與眾臣共商議變法維新之事。今日朝堂之上,沒有官職大小之分,沒有品秩高低之別,眾臣皆可暢所欲言。”
光緒興奮地說完之後,臉上充滿了期待,可是放眼望去,朝中眾臣皆無一人發言,態度冷淡,這場大會剛開始就遭遇冷場,這些人明顯是在利用沉默表達對康有為無聲的抗議。
關鍵時候,載洸站出來充當主持人的角色,“皇上,久聞康大人有經天緯地之才,想必今日到這大殿之上,也是有備而來,朝廷中的許多大臣,想必都已是迫不及待地要領略康大人的胸中韜略,皇上何不先讓康大人闡述自身的見解呢?”
眾人都朝載洸投去了詫異的眼神,按理來說,康有為這樣做,就是在打他的臉,他本應該為此氣憤才對,反而站出來為康有為打圓場,讓他們都難以理解。
光緒則笑了笑說:“醇親王說得對,康有為,你有什麽本領,就在這朝堂之上展現出來吧。”
康有為:“這萬事都有個頭,臣請皇上出題,臣方可作答。”
光緒雖然事先滿懷期待,但此刻卻又不知從何問起,幹脆說:“醇親王也算是我大清變法維新的先驅了,就讓你來出題吧。”
載洸:“臣遵旨,康先生有言,非變法無以救中國,可是中國近三十年來,不是一直都在變法嗎?
先是興辦洋務,建鐵路,修船政,後又開設商辦衙門,創立新軍。康先生眼中的變法,與之前的變法,有何不同?”
載洸的問題極具開放性,給了康有為很大的發揮空間,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他是有意給他表現自我的機會。
康有為聽完,身心一振,提了一口氣後,滔滔不絕地說:“縱觀同光中興三十年,所謂變法,不過是變事,所謂法製,仍然是人治。
所做之事,也隻是修剪枝葉,卻從未涉及根本,根如果爛了,修建枝葉又有何益?甲午一戰,我大清國力遠不及日本,征戰乏力,足以見這三十年之努力,付諸東流,皆為無用之舉。
這就好比一座宮殿,遇上微風細雨,縫縫補補,尚能勉強維持,但若是碰上狂風暴雨,則終究坍塌。如今,要想使國家強盛振興,百姓安居樂業,就必須從根本上變法,改梁換柱,高屋建瓴。”
此刻台下的一眾清流在聽完他的高談闊論之後,早已經是摩拳擦掌了。
徐桐:“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
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儀製度,雖然有所減少和增加,然內容都是有所傳承,並非徹底顛覆。即便是三千年之後的今天,大清的製度禮法,都能找到商周的影子。
特別是這個禮,是萬不能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上乃是天下共主,權力出於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天子之權威神聖而不可侵犯。
要是真按照康大人所言,弄出了個所謂的議會、內閣,淩駕於皇權至上,將會導致禮樂崩壞,重現春秋諸侯踐踏王權相互攻伐之混亂。”
康有為:“徐大人這話不對,孟子有言,民貴為,社稷次之,君為輕。若是是君權至上不能救亡圖存,那有存在有何用?
皇上如天之仁,意欲振興國家,蕩平敵寇,複興我中華煌煌盛世,又豈會被這無用之舊製所累?守舊易亡國,甲午一戰的屈辱就是血淋淋的教訓,我大清絕不能重蹈覆轍。”
翁同龢:“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損益也。我大清製度也並非是一無是處,有可變者,有萬不能變者。
守舊並非等同於迂腐,蕭規曹隨也照樣能為開創太平盛世做鋪墊,一朝劇變,又無緩衝之舉措,就算是製度再先進,那也是過猶不及。”
康有為顯然低估了這群儒士的能耐,他們雖然實踐不怎麽行,但是說起上層理論來那可是一套又一套的,他雖然來之前做好了準備,奈何雙拳難敵四手,麵對這兩人的輪番攻擊,他一時也啞火了。
關鍵時候,載洸又拉了他一把。“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實踐仍靜思,實踐激眾媮,所貴唯實踐,精體兮實踐。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隻有真正做了,才能在實踐中知道對錯利弊,理論說得再好,那也隻是空談。 ”
載洸這話把兩邊人都踩了一下,變相也就是誰都沒針對,誰都沒得罪。
光緒:“醇親王這話說得好!朕要的是具體的政策,萬事都要有個頭,康有為,你說說看,朝廷若想全麵推行變法維新,這頭一步要踏在哪裏?”
康有為:“臣認為,變法之首要,在於製度。皇上聖諭曰,國事不可為,臣認為,非國事不可為,而是體製不可為。
中華自秦伊始,下行郡縣製,上設三公九卿,至明廢丞相,清設軍機處,曆經兩千年,體製日漸僵化。已到了不得不改變之境地。
臣建議,相仿西方,實行議會製度與內閣製度,取代軍機處、總理衙門、商辦衙門等中樞衙門的決策權,使之公正、嚴明、高效,才能使國家昌盛,政局穩定。”
康有為這一番話猶如炸彈一般,瞬間引爆了原本就沉悶的氛圍。他話音未落,兩旁的的大臣就坐不住了,紛紛站起身來討伐康有為。
翁同龢:“一派胡言!軍機處與總理衙門乃是國之重器,豈能說廢就廢。”
康有為:“既然是冗雜累贅之物,廢了有何不妥?變法維新,就是要革故鼎新,用新事物替代舊事物,用高效先進之製度替換低效陳舊之製度。”
徐桐:“軍機處跟總理衙門乃是朝廷的兩根柱石,你現在要推翻這兩根柱石,取而代之,你頂得住嗎?天要是塌下來了,沒有我們頂著,你承擔得起嗎?”
康有為:“舊人去了,自然有新人替上,庸者退場,賢者才有一展才能之機,江山代有才人出,我大清維新之能人誌士,足以撐起這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