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五章 慈禧放權
清晨的時候,慈禧剛剛起床,一來到廳房就見到了坐在椅子上、一手撐著下巴昏昏欲睡的光緒。
李蓮英:“奴才這就去把皇上叫醒。”
慈禧止住了他,“算了,這陣子政務繁忙,估計也累著了,讓他多睡一會兒吧。”
慈禧就坐到了旁邊的椅子上,安靜地在那裏喝茶,也不知道過了多久,光緒那腦袋才從手背上滑下來,差點沒摔倒在地上,他晃了晃頭,又眨了眨那惺忪的眼睛,坐直一看,慈禧已經坐到了對麵了,他又止不住地緊張起來。
光緒:“兒臣來給親爸爸請安來了。”
慈禧:‘這麽忙,就你不用來請安了。看你那慌慌張張的樣子,至於嘛?你就那麽怕我?’
光緒:“兒臣沒有,兒臣不敢……”
慈禧緩了緩說:“我知道,你明麵上不說,但是你心裏,總跟我隔著一層呢。”光緒剛想開口的時候,又被她止住了。“你也別急著反駁,你心裏怎麽想的,我知道。
這段日子,辛苦你了,操勞著這麽大一個國家,不容易啊。我以前總想著,能幫就幫一點吧,讓你減輕一點負擔,也好讓咱們大清走得順利一些,但是如今看來,我是有些多餘了。
你現在,也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再像之前那樣約束著你,已經不大合適了,我左思右想,今後,政事就讓你自己做主吧,我不再問過了。”
光緒的喜悅之情已經溢於言表了,但是怕將自己內心的激動展現出來,反而不敢說話了。
慈禧:“但是有件事你必須得注意,事可以辦錯,還能亡羊補牢,但是人你得用對,要是用人不當,禍起蕭牆,內部生亂,這才是最要人命的啊。”
光緒:“兒臣謹遵教誨!”
慈禧:“看你這興奮的樣子,應該是心裏有了什麽想法了吧?”
光緒:“兒臣這些天深思熟慮,要想讓我大清強兵富國,唯有變法維新。”
慈禧一聽到‘變法維新’這幾個字,慈禧的表情也變得嚴肅了起來。“變法維新可不是小事啊,那是要拿祖宗之法開刀,弄不要,是要出亂子的。”
光緒:‘怎麽了?您不同意變法維新嗎?’
慈禧緩緩地放下茶杯來,歎了口氣說:‘這倒不是,你看我們這些年,不也一直在變著的嗎?學習了洋人那一套洋務,可是到頭來,竟然被小日本追著打。
窮則思變的道理,我也不是不懂。你要變法,我也不是不讚成,就是怕你操之過急,又用錯了人。
孩子啊,有些東西,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呐,您可得好好掂量。大清的江山,可不能毀在咱們娘倆的手裏。’
光緒:‘兒臣定當勵精圖治,奮發圖強,還我大清一個太平盛世!’
慈禧笑了下說:“行吧,你有如此雄心壯誌,我也替你高興。今後,你也不用每天都來,有空的時候,來看看我這老婆子便好。那些個王公大臣,我也讓他們別來了,年紀大了,想享幾天清福。”
~~~~~~
總理外國事務衙門裏,一眾洋商人都在客廳裏聚集,你一言我一語地表達著內心的不滿。
英國人:“怎麽回事?這都什麽時候了,裏麵那位翁中堂怎麽還不出來見我們?”
法國人:“就是,說好了下午兩點到這裏,但是現在都快四點了,還不見人。”
德國人:“我知道中國人不喜歡守時,沒想到連堂堂的總理衙門大臣都這樣,實在是太令人失望了。”
美國人:“連守時這樣基本的禮儀都沒辦法做到,跟這樣的人合作,心裏始終不踏實啊。”
俄國人直接拍了一下扶手,站起身來,對著一旁的翻譯跟接待大喊道:“你們大人呢?要是再不來,我們就走了!”
……
翻譯官:“各位先生稍等片刻,我家中堂大人有事情耽擱了一下,我立馬去確認,各位稍等片刻。”
“快點啊!”
那名翻譯走進了裏頭的屋子裏。
焦急地說:“翁中堂,您這會再不出去,洋人就要走了。”
翁同龢則是氣定神清地在那裏繼續練毛筆字,“慌什麽慌!要是他們連這點時間都等不起的話,那就別來中國賺這個錢了!”
翻譯官:“外國人最注重守時了,您冷落了他們這麽久,他們會覺得您沒有誠意。”
翁同龢:“一群唯利是圖的小人罷了,占著自己國家有槍炮,就仗勢欺人。現在我們有求於人,難免會用錢財要挾我們,這時候我們要是不先給他們來個下馬威,他們還真以為我們軟弱可欺,坐地抬起,要來搶奪我們的財富。”
翻譯官:“卑職認為,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
翁同龢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不要以為你去英國留了幾年的學,懂點洋文,就跟著姓‘洋’了,別忘了,你還是一個中國人!
別心裏總想著替洋人說話,你們這些留過洋的人,回來之後心全變質了,吃著朝廷的飯,暗地裏卻想著洋人的好處!”
那翻譯官笑了笑,無奈地說:“卑職哪敢呐……卑職這麽說全是為了咱們大清著想。中堂大人,你看這下馬威也給夠了,現在要不,您還是給句回話吧,不然他們就要走了。
一旦給人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下一次要想再請他們過來可就沒那麽容易了。”
翁同龢這才放下毛筆,摸了摸胡子說:“行吧,你就跟他們說,我們現在需要借錢,款子很大,需要幾千萬兩白銀。看看他們誰願意借。”
翻譯官:“中堂大人,您不親自去見他們嗎?”
翁同龢:“不必了,幾個商人,還犯不著老夫親自去見他們,你去幫本官傳話便是。”
翻譯官:“可是……”
“嗯?”翁同龢用嚴厲的眼神望向他。
那翻譯官這才緩緩地低下頭來,“卑職遵命。”他走到大廳,用英語複述了一遍翁同龢的話:“各位先生,我們中堂大人說了,我大清現在出現了財政困難,需要借債,額度頗巨,有幾千萬兩白銀,你們哪家銀行願意做這筆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