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八十七章 撤退與堅守之爭(2)
朝堂議政一時間陷入了僵局,眾人對是撤是守爭論不休,關鍵時候,李鴻章站出來說:“皇上,既然大臣們無法保持步調一致,也議不出個最佳的決策來,不如……就此請示一下皇太後,讓她老人家來作抉擇吧。”
翁同龢惱怒地說:“要是凡事都要去勞煩皇太後作抉擇,那還要我們這些當臣子的幹什麽?”
榮祿:“皇上,皇太後之前是說過,讓前線的將士們都聽從醇親王的軍令行事,現在,醇親王既然選擇堅守,咱們也應該尊重前線主帥的決策才是。”
奕劻:“我不這樣認為!皇太後隻說了前線軍隊都歸他統帥指揮,我們不幹預軍隊的行動,該怎麽打,還是他說了算,但是在是撤是守這個重大決策上麵,我們這些朝中大臣,還有皇上,就必須得幹預!”
孫毓文:“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主帥現在深陷在包圍圈當中,難免對整體的局勢缺乏準確的判斷,在這種關鍵的時候,咱們這些看清楚利害的人,就更應該做出行動了,若是眼睜睜地看著守軍繼續陷入絕境當中,無異於自掘墳墓。”
“行了行了!都別說了!”光緒被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地攪得心煩意亂,他用手掌撐著額頭,閉目沉思了一會兒,久久才抬起頭來說:“朕覺得李鴻章說得有道理……你們幾個,還是去請懿旨吧,皇太後她老人家曆經風雨,深謀遠慮,看看她怎麽說。”
眾臣:“遵旨。”
眾人走出了宮殿之後,孫毓文跟奕劻兩人便趕上來拉住了榮祿,三人邊走路便熱議著。
奕劻:“榮中堂,事先不是說好了主撤嗎?這也是皇太後的意思,你怎麽到了朝堂之上又改變主意了?”
孫毓文:“是啊榮中堂,現在正是關鍵的時刻,你萬不可因為個人恩怨,就不顧大局,意氣用事啊。”
榮祿停下了腳步,露出一絲惱怒來,“你們這一副興師問罪的模樣,是要陷我榮祿與不忠不義的境地嗎?我是那種自私自利,不顧全大局的小人嗎?我之所以主張堅守,那也是為了國家大局著想。”
奕劻:“為了國家大局,不是更應該主撤嗎?明眼人都能看出來,現在咱們大清國真正能擋住倭寇進攻步伐的,就是旅順那幾萬守軍,你還將我們的主力部隊陷於險境,那不是壞了大局嗎?”
孫毓文:“看看現在北麵聶士成軍隊的表現就知道了,那已經算是咱們大清國、除了中央新軍外最精銳的陸軍了吧?可是近二十萬軍隊啊,連區區三四萬日軍構築的防線都啃不下來。
這種狀況,要是醇親王跟旅順的守軍,全都葬送在那個彈丸之地上的話,那咱們這場戰爭可就輸定了呀!榮中堂,這場戰輸了,對你我有什麽好處呢?國家危弱,咱們今後的日子,可就難過了呀。”
榮祿:“著什麽急著什麽急!咱們現在除了在戰場上取勝,就不能在你其他地方取勝嗎?派去秘密和談的人回話了,說倭寇現在已經鬆口了,他們也有和談的傾向,咱們現在要是主動撤出旅順嗎,不是向倭寇示弱嗎?
那樣本來可以爭取到的和談局麵,頃刻間就化為烏有了。你們別忘了,和談才是咱們當下解決困境的根本,這年頭,誰願意打戰。”
一聽到這話,奕劻跟孫毓文兩人也不再說了。
奕劻吐了口氣,搖了搖頭後說:“這場該死的戰爭,搞得全京城人心惶惶,連咱們這幾個的日子也不好過,真不知道何時是個頭啊。”
孫毓文:“此事非同小可,咱們還是速速前去頤和園,請示下皇太後吧。”
“載洸那邊怎麽說?”慈禧剛一見到眾臣,沒有說別的,先問了載洸的意思。
李鴻章:“醇親王那邊,還是想繼續堅守。”
慈禧:“繼續堅守?守得住嗎?春天一到,倭寇肯定會加大攻勢。”
眾臣都不說話,慈禧抬起頭來,帶著怒色望向眾人:“難道就沒人能給本宮一個準信嗎……李鴻章,你懂戰,你來說說看,到底能不能守住。”
李鴻章:“回皇太後,影響戰爭的因素有很多,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天時自然不必說,這個誰都拿捏不準,單憑個人命運,國家氣數。
而地利,咱們雖有擁有旅順要塞的防禦工事,但是日軍卻能對旅順守軍進行海陸四麵的圍堵,所以這個地利,實際上咱們並不占據什麽優勢。
還有人和,雖然咱們軍民同仇敵愾,勇挫日寇,但是敵軍在旅順外圍集結了近十幾萬的倭軍,相較於旅順守軍而言,畢竟還是人數眾多,咱們在人數上還是處於劣勢,再者,日本人奉行武士道精神,打起戰來不要命,像瘋子一樣。”
“蠻夷就是蠻夷!日本人就該亡國滅種!”慈禧罵了一句發泄情緒之後,她又冷靜下來說:“既然在旅順城裏,咱們的人數不占優勢,難道就不能趁此機會,再多運送些士兵過去嗎?咱們大清國最不缺的就是人了。一人一口唾沫,都得淹死他們!”
李鴻章:“咱們的貨船有限,運送了糧食跟彈藥,就送不了人了。而且,那個地方,如果不是強兵悍將,人堆再多也沒有用,反而會加劇糧食跟彈藥的消耗,醇親王隻要了五千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淮軍精銳過去增援,現在已經由北洋水師護送過去了。”
孫毓文:“那既然是這樣,旅順城就沒有守的必要了,四麵圍堵,還要背水一戰,這是兵家大忌。”
榮祿湊到慈禧跟前壓低了聲線說:“派去日本議和的使臣,已經很有了回文了。”
慈禧眼睛一亮:“哦?怎麽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