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智鬥鷹犬
慈禧甩甩手說道:“今日議事,言者無罪,你還有什麽想法,通通說出來吧。”
慈禧這時候已經給足了榮祿麵子了,給榮祿反擊的機會,他自己要是再不使點勁,爭口氣,可真要丟臉了。
“回皇太後話,臣認為,這軍需雖是出自洋務,可洋務與軍務乃是相差甚遠之事物,兩者斷不可相提並論。
貝勒爺經辦洋務,尚可遊刃有餘,若是要執掌兵權,隻恐資曆尚淺,不能擔此大任。
臣還是希望貝勒能稍作曆練,待到熟悉軍中事務後,再談掌兵之事,尚且不遲。”
載洸見招拆招,從容自信地望著榮祿,嘴角上揚,義正言辭地說:"榮大人擔任步軍統領這一要職,這拱衛京師,維護治安的軍隊,可拿來緝拿盜賊,也可拿來平定騷亂;
但若要到前線去,跟洋鬼子真槍真炮地幹一架,則全然不是對手。
既然榮大人轄內的軍務,與本貝勒所指的前線軍務,相差十萬八千裏,那本貝勒是不是也可以認為,榮大人在前線軍務上,是一竅不通的門外漢呢?
既然是門外漢嗎,不知前線軍務為何物,又有何資格對本貝勒指指點點,說三道四,說本貝勒不識軍務?
本貝勒自幼熟讀兵書,無論是兵法典籍,還是史書戰紀,本貝勒都了然於心。就算是世界各國的戰爭史、軍事史,本貝勒也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而關於列強諸國現今軍務之實況,本貝勒爺也是了如指掌。古人雲,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我既知兵法,又知敵軍,放眼整個大清國,還有誰人比本貝勒更適合操練新軍的麽?
就連當今皇上,都誇讚本貝勒乃當世不二之軍事人才,榮大人之語,難道是想說,皇上也是不識軍務,識人不智咯?"
載洸剛剛搬出來慈禧,這會又搬出來光緒,把榮祿壓得抬不起頭來。
榮祿這會有點惱羞成怒的意思,支吾了半天,才慌不擇言地吐出幾句:
“你你你……你血口噴人,本官怎敢以下犯上,分明是你利益熏心,為了一己私利,什麽謊話都編造得出來……”
慈禧向榮祿投去了失望的眼神,自己叫他來,是拿他當利刃使的,沒想到擺到了載洸麵前,卻又成了鈍刀。
本以為他這張尖酸刻薄的嘴,能讓載洸打退堂鼓,收起掌兵的念頭,卻不料這會兒,兩人過招還沒有三個回合,榮祿就已經完全敗下陣來了。
看來,載洸這國士無雙、不世辯才的稱譽,也不是浪得虛名的。
慈禧又將眼神望向一旁的孫毓文,“孫毓文,你是兵部尚書,要論軍務,底下的人,都沒你的閱曆好,你倒是說說看,操練新軍一事,讓貝勒去幹,你看行不行。”
孫毓文此刻也嗅到了一絲絲微妙的氛圍。
慈禧雖然打心底不想讓載洸執掌兵權,可是事實證明,載洸確實是這個時代不可多的人才,能文能武,通商通政。
無論在政界商界軍界,都是威望極高,載洸掌兵可謂是眾望所歸,勢不可擋。
民間對他讚不絕口,帝黨對他寄予厚望,連慈禧自個的心腹,也挑不出反對的理由來。
不得不說,載洸此刻提出來的想法,可謂是順勢而為,天時地利人和都站到了載洸這邊。
如果這時候慈禧要再反對,就是執意要扼殺載洸的理想抱負,不僅會讓慈禧失去天下人的心,也容易失去載洸的擁戴,將載洸推往帝黨的陣營。
因此,此刻的慈禧表麵上看上去心定神情,可實際上也是心亂如麻。
她自己不好出麵駁了載洸的臉麵。就指望著底下這兩個人,能站出來充當她的馬前卒,殺一殺載洸的這把熊熊燃燒的火焰。
可是孫毓文也有自己的小算盤,他心裏麵想著,載洸如今的仕途可謂是蒸蒸日上,日後定當成為大清國除慈禧光緒之外的第三號人物,屆時也會成為洋務跟軍務的一把手,聲勢滔天。
而孫毓文自己多年來總是小心翼翼地打理好跟載洸的關係,與他無冤無仇,不像榮祿那樣盛氣淩人,仇重怨深的。
為了自己的仕途,他犯不著在此刻為了討好慈禧而得罪載洸,但是也不能因此而惹惱了現在的領導慈禧。
於是他在內心做了一番權衡,理清了其中的利害之後,咱們的“不粘鍋先生”孫毓文才小心翼翼地說:“臣以為,榮大人所慮,有一定的道理,貝勒雖然才能出眾,但是尚需曆練。
現在若是執掌重兵,恐有心無力,弄不好,就是紙上談兵。
但是,瑕不掩瑜,曆朝曆代建功立業的名將,哪有一出世,便懂得如何掌兵用兵之理。隻有在自己親力親為,親身體會一番後,才能慢慢掌握其中的玄機。
卑職以為,貝勒天資聰慧,在軍事理論跟大局觀方麵,是百年一遇的人才,如要操練新軍,貝勒也是大清國不二的人選。
但念在貝勒尚且年幼,在軍務方麵還是個新人,如能選一位在軍務方麵老成持重之人,輔助貝勒,則能馬到功成。”
慈禧聽完後說了一句,“這個法子倒是可行。”雖然表麵上讚同了孫毓文的意見,可是說完之後,還是向他投去了一個嚴厲的目光,嚇得孫毓文連頭都不敢抬起來。
榮祿當然不肯善罷甘休,反正跟載洸已經結仇了,他見已經阻擋不了載洸掌兵的意圖,又要想辦法在他在他前進的道路上絆一跤。
於是,他又轉身麵向載洸,“不知貝勒,打算如何操練新軍啊?”
載洸似乎已經意識到他要拿黑旗軍說事了,於是搶先了說:“操練新軍,自然是以兵員素質、經驗、以及忠誠作衡量。”
他直接麵向慈禧說:“兒臣以為,廣西馮子材部的桂軍,以及當年入越抗法的劉永福部,驍勇善戰,忠勇無比,可堪大任,兩部皆是清法越南戰爭時期,抵禦法軍的中堅力量。
新軍籌建之初,如能將馮、劉二部招入麾下,則能事半功倍,鑄就鐵軍,指日可待。”
慈禧問:“馮子材這號人物,本宮倒是略有耳聞,可這劉永福又是誰?”
榮祿搶著回話:“回皇太後話,劉永福正是當年洪秀全等人叛亂時,於兩廣等地滋生的匪患,打著黑旗軍的旗號,自立門戶。
洪秀全等叛賊被朝廷剿殺後,朝廷收複南方失地,劉永福等賊軍便逃亡越南。
當年跟法軍一役,劉永福雖抗法有功,但其在中越邊境據山扼險,不遵從朝廷指令,終究是大清的心頭大患。
正因為如此,皇太後雖下旨招安,但是也給了當地督撫密旨,務必要想盡辦法將黑旗軍逐漸縮編,直至消耗殆盡,永絕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