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他絕不會是任人宰割的模樣
原本豁出一切的沈嫻,反倒有一瞬的恍惚。她反應過來時,心裡頭只有一個想法——蘇折有救了。
沈嫻沉然道:「定要拖過這午時三刻。」
秦如涼站在他身邊,忽問:「如若皇上依然執意要他死呢?」
「那就把這刑場上的人都殺光。」她說得輕描淡寫,眼裡卻流露出一股子暴戾。
時間一點點流逝,很快就要到了午時三刻。可宮裡還沒有人來。
坐在刑場上首的主審看了看天色,隨後拿起桌上一枚行刑令。
他抬手欲扔時,沈嫻亦緩緩抬手,眯了眯眼,利落地做了手勢。
主審官還沒來得及把令牌扔下去,突然一支利箭不知從什麼地方破空射出,直逼主審咽喉。
一切都發生得太快,那主審還來不及反應,便覺自己喉嚨一涼,坐在主審位置上當場咽了氣。
刑場上死寂片刻,而後有官兵拔刀高喝:「有刺客劫法場——」
霎時百姓恐慌,場面大亂。
刑場周圍的官兵齊動,把刑場圍得水泄不通。
有官兵到死去的主審面前,細看了利箭插在咽喉上的方位,回頭指向不遠處斜上方的樓舍,道:「箭是從那個方向射來的!」
於是當即有一撥官兵匆匆朝樓舍堵去。
還未等兵戈相見,就見一蒙面黑衣人從二樓飛了出來,手裡拿著弓箭,騰空之際一連射了幾支箭,隨後飛檐走壁往一個方向逃了。
下面一群官兵緊追不捨。
沈嫻站在台下,人群混亂之中,她看不清刑台上蘇折的面容,但那一襲白衣染血的身影清和而泰然。
主審的行刑令只下到一半就掛了,劊子手也不知這一刀是該剁還是不該剁。
那侍衛領頭的自然是皇帝的人,得了皇帝的命令必定要親眼看到蘇折血灑刑場,於是把桌上散落的行刑令丟到了地上,喝道:「繼續行刑!」
這種情況下,劊子手也顧不上飲酒祭刀了,高舉起晃眼的大刀,對準了就要砍下去。
沈嫻又下了一道手勢。
黑衣人不著急全盤出動,而是要先各個擊破。
於是乎又一道利箭冷不防從另一個方向射來,精準地射在了劊子手的胸口上。
劊子手應聲而倒。
這時官兵才發現劫法場的不止一個人。
緊接著黑衣人從樓舍里竄出,引走了另一隊官兵。
沈嫻漸漸握緊了雙手,儘管面上無所表示,可她心裡盤算著時間,整個人都綳得十分僵硬。
宮裡若有信,這個時候應該到了。
應該就要到了。
秦如涼拉著沈嫻就往邊上閃開,道:「沈嫻,這裡不安全。」
沈嫻無論如何也不願離去。她絕對不允許,那抹白影離開她的視線範圍。
若是殺手人手不夠,她也會毫不猶豫地拿起屠刀,衝到那刑場之上,大開殺戒。
崔氏道:「駙馬爺帶著公主快離開吧,奴婢會去幫忙的!」
秦如涼低喝道:「你也不許去,且靜觀其變,見機行事!一會兒打起來,你便帶著公主速速離開此地!」
他今日著一身黑衣,高大英挺。從袖中取出面巾,隨時都能加入到黑衣人當中去。
眼下那侍衛領頭的見劊子手也倒下了,便自己舉起刀,朝蘇折走去。
蘇折一直沒什麼動靜,這時略抬了抬頭,極淡地掃了領頭侍衛一眼。
那眼神如墨,深邃寧遠,卻帶著一股清寒肅殺。
背後捆綁著的手動了動,兩掌之間的空隙一松,那麻繩便層層鬆了去。
當初捆綁他時,是大理寺卿命人捆的。留有一點縫隙,於蘇折來講,跟沒捆一個樣。
不到最後一刻,蘇折不會動手。
可如果最後一刻也沒有轉機的話,該奮力一搏的時候他又豈有懈怠之理。
他怎麼放心留沈嫻一個人在世間輾轉。
如果劫法場是最後一途的話,那他也樂得配合。
縱使屠刀橫在頭上,他也絕不會是任人宰割的模樣。
沈嫻揚起手臂,目色如雪天里寒透的琉璃,陰冷逼人,直勾勾地盯著刑台上。一旦她手勢落下,一聲令下,黑衣人全部出動,無論如何也要把蘇折救下來。
三兩個黑衣人提前暴露行蹤,已經吸引了相當一部分兵力,把場面搞得一片狼藉。
真要血拚,誰勝誰敗還不一定呢。
然,就在那侍衛首領舉刀上前,就在蘇折不動聲色的冷肅中,就在沈嫻將要下令劫人的前一瞬,馬蹄聲穿過嘈雜的街頭,急急逼近。
一人騎馬高喝:「皇上有令!刀下留人!」
沈嫻抬頭看去,見那快馬如風一樣從跟前掠過。她後知後覺地聽到自己狂亂的心跳聲。
傳旨的人到了刑場前,下馬就宣旨。
道是這案子處理得倉促,證據還有諸多疑點,皇帝決定發回重審。
那字字清晰入耳,暗潮湧退。
當皇帝畏首畏尾、顧全大局的時候,這局對弈,終究還是沈嫻贏了。
皇帝坐擁天下,他不想失去的太多了,最不想失去的就是這大楚的山河。
而沈嫻,唯蘇折一人而已。
最終蘇折被重新發落大理寺了,皇帝聽說有人劫法場,可追根究底到頭來連個人影兒都沒抓著,最後只在某個旮旯犄角里發現幾套黑衣人穿的衣物。
想必黑衣人早已化作尋常百姓,隱匿在大街小巷了。
聽說是江湖遊俠見不得忠義清廉之臣含冤而死,故而拔刀相助。
一個刺客都抓不到,最後也只得作罷。
先有北夏插手干預沈嫻,現如今又有一個夜梁插手干預蘇折,先前的憋屈窩囊聚在一起,讓皇帝惱怒非常,卻又不敢輕舉妄動。
皇帝把刑部大牢里的賀放提出來審問,道:「夜梁傳來消息,若是朕執意把蘇折殺了,夜梁便不承認與大楚的和平契約,隨時可興兵朕大楚,這事你如何看?」
賀放一震,伏地道:「皇上萬萬不可相信,這一定是假消息!皇上理應立刻把蘇折處死!」
皇帝眯了眯眼,「朕想聽聽你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