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朝廷交鋒
自古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人不幸十人敲磬(qing)。自從劉病已當上了皇帝,當初在掖庭認識他的人紛紛攀關係。其中一個在掖庭服侍嬪妃的婢女就讓丈夫上書,聲稱當年對病已有養育之功。
病已不能分辨,派給事中丙吉去查看是否屬實。丙吉親自前往掖庭,一眼認出她叫則,曾經養育過病已,不過後來因為粗心大意,險些燙傷病已,被罰了鞭刑,從此便被丙吉辭退。丙吉將則喊到一旁,皺眉道:“當初你毛手毛腳,險些害慘陛下,僅照顧幾日也叫有養育之功嗎?不要打量著皇孫登基了,人人都可以升官發財,想升官發財,要先學會用心做事,懂嗎?”則無言以對,羞愧難當。
丙吉回奏病已,娓娓道:“陛下,她不過伺候陛下幾日,真正對陛下有養育之恩的是渭城的胡組、淮陽的郭征卿。陛下還記得嗎?”病已仔細回憶,想起了胡組,頓時眼眶濕潤,喃喃自語道:“我記得胡阿母,少卿,派人去尋她們,她們對朕有養育之恩,我不能讓她們好心得不到好報!另外,掖庭那位曾經伺候過我的阿母,給她丈夫提個閑職,讓他們夫婦安度晚年。”
丙吉正要傳旨,病已又道:“等下,朕能有今日,都是少卿的功勞,朕打算封少卿為侯。”丙吉惶恐道:“陛下不可!真正對陛下有功的恰是孝武帝,其次是大將軍,再次是掖庭令張賀。當初如果武帝不肯赦免長安詔獄,就沒有陛下的今日。後來如果大將軍不擁立陛下,陛下也坐不上九五之位。還有張庭令,如果不是他為陛下籌謀,陛下也不可能被眾人擁立。微臣微薄功勞,不敢接旨!”
病已回想當初點點滴滴,感慨道:“少卿說的對,不隻是他們,還有曾外祖母一家對朕有養育之恩,後來張庭令和我嶽父也對我有撫養之恩,另外我師父王奉光、張安世一家都對我有恩。少卿放心,我不會虧待他們。還有那些對朕有情的,朕也不會虧待她們!”
後丙吉派人尋找胡組、郭征卿二人,不料二人早已過世。病已哀傷不已,命賞賜二人子孫,以報答二人養育之恩。又擢拔舅父史高、史曾、史玄為中郎將。擢拔嶽父許廣漢的二弟許延壽為中郎將,三弟許舜為侍中。又封張安世長子張千秋為中郎將,其餘兩子張延壽、張彭祖為侍中。
不久侍禦史嚴延年上書彈劾霍光,奏疏道:“臣聞陰陽調和,則萬物繁盛:陽盛陰衰,萬物枯萎;陰盛陽衰,萬類病焉。君主為陽,臣子為陰,君上仁慈愛人,臣下忠心輔佐,則朝廷蒸蒸日上。君強臣弱,必然肆意妄為,如夏桀、商紂。君弱臣強,臣子必然有淩上之心,如寒浞、不韋。今大將軍霍光手握京師、宮中兵馬,又錄尚書事,代天子處理政事,可謂大權集於一身,宛如皇帝。之前漢廢帝未能及時製約霍光,以至於被霍光擅自廢黜。微臣以為,為人臣者,當知臣禮,不逾矩,今霍光無人臣禮,有淩上之心,臣請陛下降罪,以教化萬民!”
奏疏呈報病已,病已歎息道:“此人過於鋒芒畢露,隻怕不容於朝堂。”丙吉皺眉道:“陛下,彈劾大將軍等於分裂朝廷,必須嚴辦以安大將軍之心,否則逼急了大將軍,陛下也難以自保。如今宮中都是大將軍耳目,無論如何都得公開處理,以免惹大將軍猜忌!”
病已大笑道:“難不成他會懷疑是朕授權別人上的奏疏?這嚴禦史是昌邑王的嶽父,大將軍不可能不知道。放心,他絕不會認為是朕授權別人上的奏疏。不過這個嚴禦史是個人才,可惜了。你把奏疏拿給大將軍,讓他自己處置!”
丙吉大驚,“這……陛下,大將軍必會殺了侍禦史!與其如此,不如咱們將侍禦史發配,既保住他的小命,又可安大將軍之心。”病已擺手道:“不必,大將軍如果愛惜自己的名聲,就絕不會誅殺一個言官,落人口實。如果他不愛惜自己的名聲,那就是自絕於朕,朕今日保得住侍禦史一個人,明日也未必能保住自己。”
丙吉派人將奏疏送到大將軍府邸,霍光大驚失色。夫人胡顯疾步而來,仔細詢問。霍光猛將竹簡摔地,咬牙道:“好個侍禦史,欺負到我頭上了!”胡顯拾起奏疏細瞅,也驚得花容失色。她急切問:“夫君,這……咱們該怎麽辦?陛下一定會借這機會剝奪了你的權位,甚至抄家滅族,既奪回了權力,又得了民心。”
霍光不耐煩道:“瞎猜什麽?陛下如果真想治我的罪,又何必派人把奏疏送我看?我原本早就知道侍禦史上奏疏的事,一直在等陛下處理,沒想到他既沒有瞞下奏疏,也沒有公開處置侍禦史,反倒讓我處置,由此可見陛下手段之高明!”
胡顯逐漸明白,怒容滿麵道:“既然陛下畏懼夫君,讓你處理,那不如殺雞儆猴,拿侍禦史開刀,讓其他人不敢放肆!”霍光不屑一笑道:“你雖然聰明,可不適合從政,太小家子氣。陛下為什麽派人送我奏疏,讓我處置?目的是什麽?難道真的想借我的手殺人嗎?非也!陛下如果真想討好我,早就殺了侍禦史,派人把頭顱送給我,而不是送奏疏!他這麽做,既是向我示好,告訴天下臣民,朝廷大事還是我霍光做主。另外一層意思,恐怕要看我怎麽做了。”
胡顯一頭霧水,不解問:“什麽意思?什麽怎麽做?”霍光大笑道:“我廢昌邑王,擁立的是陛下,而且為的是江山社稷,這是為公。侍禦史上書彈劾我,說我擅權廢立,有淩上之心,這也是為公。如果我貿然殺了侍禦史,就是因私廢公,等於坐實了淩上之心,必會引起陛下忌憚。假如我放他一碼,眾人必會指責他為了昌邑王叫屈,反倒是他無理。這樣既給了陛下麵子,又打消了陛下疑慮,可謂一舉兩得!”
霍光又命人將奏疏送呈病已,病已大笑道:“好個大將軍,這一棋下得妙啊!既然他也不想處置,朕也不想處理,那就暫且擱置,權當沒有這回事。少卿,你去找侍禦史談一談,讓他把心思放在彈劾百官貪腐上,不要隻盯著大將軍!”丙吉親自前去拜訪嚴延年,嚴延年感激莫名。
秋八月,丞相楊敞去世,早在一個月前他的夫人司馬英也過世了。病已暗暗痛惜,擢拔其子楊惲為左曹,同時擢拔杜延年兒子杜佗為右曹。左曹與右曹合稱諸曹,秩二千石。主要負責在殿中收尚書奏事,呈奏皇帝,相當於機要秘書。又擢拔大鴻臚韋賢的兒子韋玄成當諫大夫,秩六百石。
病已命群臣推舉丞相人選,大將軍霍光上奏道:“啟稟陛下,禦史大夫精通經文,曾以明經給事大將軍府,微臣對他十分了解。先帝在世時,曾召見蔡義說詩,因其有才,擢拔為光祿大夫給事中,後又升任少府、禦史大夫。如今放眼朝堂,沒有比禦史大夫更適合為相者,望陛下納諫!”
病已詢問群臣,眾人紛紛附議,唯獨車騎將軍張安世、宗正劉德、太仆杜延年、大鴻臚韋賢等一言不發。見眾人都不敢提出異議,病已隻好自己提道:“朕在民間之時,曾聽聞大鴻臚是一代大儒。大將軍,你覺得大鴻臚如何?”霍光一愣,皺眉道:“大鴻臚也不錯,隻不過禦史大夫位列三公,似乎更為妥當。”病已笑道:“朕隻是想問為什麽沒有人推薦他,而不是問他是否比禦史大夫更適合當丞相。”
霍光虎軀一震,陡然明白病已的意思。這時蔡義起身道:“微臣薦舉大鴻臚!論學問造詣,微臣遠在大鴻臚之下。大鴻臚既有家學淵源,又篤誌好學,對《詩經》《禮記》《尚書》都頗有研究,被譽為鄒魯大儒。微臣欽佩萬分,願推舉大鴻臚出任丞相。”
病已原本以為蔡義是霍光的人,聽他一席話,頓時明白,他雖然被霍光提拔上來,骨子裏卻有文人的傲骨。
這時韋賢也起身道:“微臣資曆不及蔡大夫,加之已經年近七十六,老眼昏花,聽力不濟,沒有蔡大夫精力旺盛,恐怕無法勝任丞相職位,望陛下三思!”
兩人謙虛一番,病已笑道:“既然大將軍推舉禦史大夫,朕沒有異議,準了!不過禦史大夫空缺,誰可以勝任?大將軍,你薦舉個人吧!”
霍光權衡一二,揚聲道:“微臣以為,左馮翊田廣明可以勝任。田廣明早年因為治理河南郡有功,擔任淮陽郡太守。孝武帝時,由於及時平滅叛亂,被先帝擢拔為大鴻臚。其後先鎮壓益州叛軍,後平定氐人造反,功勳卓著,升為衛尉,又遷為京兆尹。此人治理國政十分有能力,而且這次擁立陛下出力不少。”
病已點點頭道:“大將軍說的是,此人朕也聽說過。既然大將軍親口薦舉,朕也不能拂了大將軍麵子,就這麽定了!大將軍已經薦舉了兩個人,可否讓朕也舉薦兩個人?”
霍光一驚,忙笑道:“微臣不敢,請陛下示下!”病已娓娓道:“一個是水衡都尉趙充國,一個是水衡都尉光祿大夫韓增。水衡都尉,下屬鍾官、辨銅、山林、技巧等官,掌上林苑,主要負責皇室財政收支和鑄錢。朕如果沒有記錯,這二人都有軍事本領,卻跑去執掌財政和負責奏議,豈不是有些浪費人才?大將軍,你覺得呢?”
霍光早想起二人,拱手道:“陛下所言極是!隻不過趙充國已經七十四歲,恐怕不適合鞍馬勞頓。至於韓增,他是遊擊將軍韓說的子嗣,至於韓說,曾被衛太子賓客斬殺。”
病已虎軀一震,頓時明白。過了許久,又望向張安世道:“車騎將軍,這二人有什麽功勞?”
張安世瞅了瞅霍光,娓娓道:“趙充國最初作為六郡良家子補任羽林衛,因為有勇有謀,又通曉四夷事務,被孝武帝任命為假司馬,輔佐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匈奴。後來漢軍被匈奴大軍重重包圍,陷入絕境,趙充國親率一百多名壯士突破包圍,救出漢軍。孝武帝得知趙充國身上二十多處劍傷,親自探視,擢拔為中郎,後升任大將軍都尉等。後來武都氐族叛亂,趙充國以大將軍護軍都尉身份帶兵平定叛亂,升任中郎將。不久匈奴入侵,趙充國一馬當先,擊潰匈奴,俘虜了西祁王,遷為水衡都尉。”
病已又問韓增,張安世接著道:“韓增是韓王信的玄孫,為人忠誠勇敢,寬和自謙,起初為郎官,後來益州叛亂,隨軍出征,平定叛亂有功,升為光祿大夫。先帝即位後,韓增因擊破匈奴有功,授予水衡都尉,照舊兼任光祿大夫。”
病已感慨道:“朕想起了薑太公垂釣和趙國滅亡的故事,諸位大臣可有人知道其中的詳情?宗正,你可知道?”宗正劉德起身道:“微臣知道。薑太公七十二歲在渭水之濱磻溪垂釣,被周文王賞識,輔佐武王伐紂,幫助周朝奠定八百年基業。至於廉頗,當初秦攻趙國,趙王想啟用廉頗,但廉頗已經八十二歲,於是趙王派使者試探廉頗,使者回報趙王,廉頗雖然能吃,但一頓飯的功夫去了三次茅房。趙王以為廉頗老了,於是不再重用廉頗,數年後趙國滅亡。”
霍光早已品出滋味,麵色凝重。這時太仆杜延年起身道:“陛下,趙充國雖然年邁,卻與一樣廉頗有勇有謀。韓增雖然與陛下有仇,但舉賢不避仇,齊桓公重用險些射死自己的管仲,最後依靠管仲改革使齊國富強,終成春秋五霸之首!望陛下重用二人!”
病已沒有立刻答應,反倒望向霍光,笑問:“大將軍,你意下如何?車騎將軍,你覺得呢?”張安世起身道:“陛下,還是聽大將軍的意思吧!不過,微臣覺得陛下所言極是!”霍光皺眉道:“既然二人有才,不妨擢拔韓增為前將軍,趙充國為後將軍,讓他們一心掌兵。”病已立即道:“準了!”出了朝廷,霍光麵色冰寒,大步離去。